從南寧一路驅車,前往位于廣西崇左的北京大學崇左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拜訪我國生物學界泰斗潘文石先生。
筆者面前是一位精神矍鑠、榮譽等身的睿智老人,潘文石先生——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大熊貓及野生動物保護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崇左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主任。一說到他多年風餐露宿悉心保護、潛心研究的白頭葉猴,潘教授打開了話匣子,侃侃而談。

技術推動生物技術研究
潘教授說,高新技術在推動科學發展中特別重要,沒有科學家發明望遠鏡,哥倫布如何到得了美洲?沒有顯微鏡,哪有細胞學的出現?20世紀50、60年代,為什么科學會有一個巨大的飛躍,就是技術在推動,如DNA的發現,就極大地促進了生物學的發展,每一次的技術進步都對近代科學、人類活動等都起了巨大作用。
“我從1980年開始,用了17年時間在四川和秦嶺研究野生大熊貓。所用的技術是無線電收發機,把發射不同頻率信號的頸圈式發報機戴在熊貓的脖子上,接收機收聽不同頻率的信號,就可確定熊貓的狀態(活動還是不活動)和位置,即使在黑夜也可收聽發報機發出的信號,并把狀態和位置信息標注在地圖上。這種技術的進步使得動物生態學、行為學的研究突飛猛進,把動物行為學研究從最早期的科學家觀察、筆記本上記錄推動到可以完整記錄具體事實的新水平。從上世紀60年代到現在,無線電收發機在動物生態學研究中一直得到廣泛使用,目前發展到通過衛星轉發信號,在能夠接收衛星信號的各個地方,都可以從事研究工作。”

野外研究亟需新技術
帶著研究大熊貓的非凡成果,1996年潘文石先生來到崇左研究瀕臨滅絕的白頭葉猴,老科學家遇到了新問題,如何給通常在懸崖峭壁和密林里活動的比大熊貓小得多的白頭葉猴戴上無線電頸圈?另外,白頭葉猴是否適合戴無線電頸圈?如果可行,適合它戴的小型無線電頸圈電池能否支持無線電頸圈長達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持續工作?
潘教授:實際上,對野外科學家來說,使用無線電收發機研究動物,仍有一個很大的缺陷,就是很難知道動物真實做什么,你只知道動物在地圖上的某個位置和姿態,野外科學家只能根據地圖上的點和線數據進行研究,發表研究成果,作為科學家對此是很不滿足的,我們希望真實地看到自己的研究對象,因為被研究的動物畢竟是有血有肉的,它們有自尊,有感情,有喜怒哀樂,通過無線電收發技術,根本無法知道這些。要獲得這些數據信息,我只能通過我帶的8個研究生,拿著望遠鏡遠距離觀察和記錄白頭葉猴的行蹤,前面所述它們的情感等無法判斷和記錄下來,而這種方式一直持續了12年。
轉眼到了2008年,為了近距離觀察記錄白頭葉猴白天黑夜的行為,在社會有識之士支持下建造了一間供觀察的“三棵樹”樹屋,“但起初還是靠人肉眼觀察,達不到我所希望的效果。必須采用新的技術。”潘教授表示。

無線電拍攝、監視系統
“我們在樹屋上搭建了無線電拍攝、監測系統。拍攝的圖像白天是彩色,夜間紅外拍攝,圖像是黑白的。這是白頭葉猴研究一個巨大的進步。從那時到現在,我們依靠這個監視系統,新的全體掃描法和焦點記錄法相結合,對整個猴群進行全體掃描拍攝,對猴王等選擇的重要角色采用焦點記錄,研究白頭葉猴這種復雜的群居動物。我們積累存儲了海量的研究資料,隨時調出來進行分析研究。迄今為止,光我們在樹屋上定點監視記錄的白頭葉猴的活動方式、生活方式、在群內的相互關系的有用視頻鏡頭,就超過26000小時。這是一筆巨大的科學財富,是最經典、最精確的永久性研究材料。”
“樹屋是固定的,它離白頭葉猴夜間生活場所近的有30米,遠的有50米,在光照不足的情況下,拍攝的畫面不夠清晰,對研究帶來困難。這時,索尼藍光高清攝像機及時來到,解決了這個難題。我們研究團隊的顧鐵流攝影師領導一個小組,在白頭葉猴活動必經之地,建立了8個攝像臺,離得很近跟拍白頭葉猴,最近只有1-2米遠。索尼還繼續提供了最新的4K設備,在遠近差別很大的不同距離,不同的光線條件下,給我們提供最清晰、最精準的圖像。索尼技術和設備大大推動了我的這項研究,使原來只能在野外靠簡單的望遠鏡千辛萬苦收集記錄一些資料和結果,簡單地描述白頭葉猴,轉變到拍攝記錄白頭葉猴的各種行為,并且素材數字化,存入計算機,隨時可以進行分析。通過這些最新的精確記錄設備,能夠清楚了解白頭葉猴的各種生活和社會關系,例如,我們越來越清楚知道公猴進入猴子家庭,一生繁育自己的后代的時間只有4-6年。我們重點跟蹤的一只公猴一生繁育了33只后代。其3-4只公猴后代已經進占其他家庭,繁殖自己的后代。我很感謝索尼公司和索尼公司這些年輕人,他們懂得新技術和新設備,又善于鉆研,經常過來幫助我們,使得我們能夠在研究道路上不斷前進。”

意義和價值
潘教授指出:我的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是尋找動物的本性,尋找人類的本性,一句話也就是尋找生命的本性。生命本性是否就是達爾文所說的生命演化過程就是生存競爭,適者生存?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達爾文的觀點還不足以表達生命的本質。生命除了競爭以外另外一個本質就是相互幫助。如果沒有相互幫助,生命不能發展到今天。我們正在驗證漢密爾頓的親緣選擇假說。一個科學如果只有假說,就不能成為真正的理論,永遠都是假說,如果有例子證明這個假說是成立的,就成為了理論。這就必須有一支有科學素質的隊伍,還要有設備來支撐它們的相互關系。如果沒有我們這支隊伍每天都拍到那么清楚的圖像,就沒辦法進行深入研究。我們要了解白頭葉猴固定的、獨立的形態學特征,就必須要有個體識別,沒有索尼的攝像機,光靠我們原來的設備很難完成。因為野外光線不足,角度有問題,很難觀察剎那之間就消失的猴子。我們用索尼的攝像機拍下來,在實驗室電腦上可來回觀察分析。這給研究帶來巨大的幫助。”
“我們現在重點研究白頭葉猴的利他行為,離開索尼的設備,就沒法進行細致的觀察和研究,無法持續下去。索尼的支援和幫助使我能夠在有生之年加快深入研究,使我們能夠建立一個由我這個‘最棒的老頭’領銜,有最好的研究梯隊,足以讓世界同行科學家稱道的野外基地。”

技術保障
記錄片編導攝影顧鐵流深有體會:我們從監控到現在的4K設備,基本上都是索尼的。剛開始用HD拍到現在用4K,辨認更清晰,4K的好處是還可以從4K畫面切出某一部分,都可以達到高清效果,把4K的清晰度利用到極致,科學研究要求反復回看,從中提取有用的素材,梳理自己的科學思路。野生動物研究對畫面質量要求極高,我們為什么選擇索尼設備,是它們可以讓我們清晰看到白頭葉猴,一些人眼不容易分辨的細節,而這些東西對科學研究是極有價值的,比如白頭葉猴的親緣關系,它們的隔代照顧現象。另外,索尼的設備便于操控,加上索尼極好的技術指導和服務,使得我們一直喜歡使用索尼設備。我們在北部灣還有一個中華白海豚研究基地,那里條件更嚴苛,更復雜,希望索尼能夠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們,提供更多更好的設備。“
“我們的研究是漫長的過程,即將進入第二十個年頭,我們用高科技手段記錄到白頭葉猴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利他行為都是建立在基因自利的基礎上,希望能夠今后和索尼合作,支持我們的研究,通過索尼這些高科技產品和手段,進一步提高野外工作效率”
顧鐵流認為,現在,社會生物學研究已經進入到關鍵性階段,白頭葉猴的很多行為關系需要反復發現,反復驗證。不同的個體有不同的形態特征,例如,雄性個體的毛發、臉部、耳朵、尾巴,雌性個體的鼠蹊部白色三角區的斑點等等都是我們識別個體的根據,攝像設備清晰度越高,便攜性越好,對我們的野外記錄工作越有利,而索尼產品就給我們提供了這樣良好的條件。
他說,我們使用索尼設備拍攝的高清、超高清4K影像超過數千個小時。2014年索尼提供的4K設備,對辨認白頭葉猴個體的特征,了解親緣關系,更深層次了解社群內社會關系和群外的社會關系極有幫助。
他舉例說,用HD只能拍到一個個體,而用4K拍可能拍到3-5個體。將圖像放大看,每個個體和用1920x1080高清拍到的是一樣的。這就是4K帶來的研究便利,帶來的價值。
顧鐵流深有感觸地表示,作為觀察記錄者,首先心靈要真誠,要熟悉和了解它們,否則不管你有多好的設備,都是拍不好。
“當我們解決能拍攝,特別是能近距離拍攝的問題后,機器才能發揮真正用途。索尼機器最大的價值是使我們能夠弄清楚每只白頭葉猴的個體身份以及它們的社會行為關系。”
顧鐵流特別贊賞索尼4K攝像機的性能。“F55和FS7不光低照度特性特別好,而且寬容度很高,有14檔,這太棒了!我們在野外有時候看到突然出現的白頭葉猴根本來不及調光圈,拍攝畫面全曝了,但用F55和FS7在后期能夠轉回來。搞攝影的最信奉的就是寧欠勿曝,曝了根本回不來,但F55和FS7可以,我們有些曝光過度的畫面,最后都找回來了。還有就是無論光線強弱,拍攝下來的影像黑灰白層次分明,細節極其豐富,色彩還原準確”
“這允許拍攝者能夠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拍攝對象上,不用分心考慮太多的技術問題,這非常重要。”他說,“索尼機器重量輕,特別是FS7,而且索尼機器的一貫優點是可靠性高,皮實耐用,而且穩定性非常好,在各種嚴酷的野外環境使用,都會讓你心里踏實。”

索尼的社會責任
索尼高清影視技術學院國以鈞院長表示,以前索尼的設備大都用在電視臺里面,現在還在科學研究方面、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等方面發揮那么大的作用,感到特別高興。這遠遠超出商業價值。“我對潘教授和他的團隊幾十年如一日,不畏千辛萬苦,孜孜不倦從事瀕危野生動物研究和保護且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非常感動。索尼設備在潘教授的研究中找到了價值,對索尼而言也是一個極好的應用案例。技術發展要為社會作出貢獻,這也是索尼的社會責任。索尼4K應用還有很多,也在不斷開發新的應用解決方案,現在就有無線的和網絡的解決方案等等,記錄介質也體積越來越小,容量越來越大,相信對像潘教授這樣的科學家的研究工作能夠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