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的市場研究機構中,有一個公司專注在網絡融合領域,以“融合行業”作為突破口,切入中國市場,這個“融合”的想法幫助它在短短一年的時間收獲了不菲的業績,逐步在中國市場建設起自己的品牌“In-Stat China”;同時,它取得的成功也用鮮活的案例告訴業者,融合行業蘊藏著無限商機。
中國市場目前的情況就是這樣,隨著技術在進步,各個原來分立的行業為了發展都在互相學習、彼此進入,在這種新的形式下,每個業者都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融合的大環境下重新審視自身,借助產業鏈的力量來切入到市場下一波的商機浪潮中。
說來容易,做起來難。怎樣執行下去呢?In-Stat China中國區總經理殷建松的回答簡潔、直接:“突破自身,從觀念開始。”不同企業經營不同產品,不同產品遵循不同規則,不同規則源于不同觀念,傳統的思考方式往往束縛企業的發展思路。比如手機行業的老大諾基亞,它嘗試多年去提供解決方案,但是仍然很難擺脫“如何通過渠道賣出去更多手機”的傳統思考方式。現實中有巨大的不可預測的摩擦力,很多事看起來正確,但是要真正做到很難,因此轉型的前提是先要突破,不破不立。美國的一本流行書就曾經詳細討論過企業如何成功轉型的問題,作者的想法是先要分立出來一些新創的小實體,讓他們在市場上摸爬滾打;隨著這些分支的逐漸成功,母體也就能實現轉型了。針對中國當前的廣播電視行業,設備商在充分考量自身優勢和資源的情況下,從提供單機到系統解決方案、再從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到綜合服務運營商是必然的趨勢。對于中國新媒體業務的運營,殷建松總經理基于多年市場研究經驗給出建議,“可以多參考海外媒體運營商的做法。國外的媒體運營針對不同人群提供各種內容打包方案,遠比我國現有的付費媒體業務的打包先進得多。職業的習慣使我想提示國內的媒體運營商,花更多的精力在消費者研究方面,做好市場細分,找到在細分市場中的定位,然后具有針對性地進行促銷和服務。”
從業務運營的層面比較廣電和電信兩個行業,比較相似。但是,在現階段兩者確實存在區別。廣電以音視頻內容為主,具有本地化和強烈的政府色彩,內容的營銷意識不強,媒體業務的運作和發展大部分依靠廣告收入;電信以經營語音和數據為主,全網全程的漫游性和通達性比較好,依靠SP/CP的合作從業務本身獲得收入,營銷意識很強。電信和廣電兩個行業的融合作為中國非常本土的產物,實現的關鍵在于政府監管體制的改革,政府的第十一個五年計劃中已經把三網融合寫入議程,這已經是第二次在五年計劃中提到這個問題。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第一年,In-Stat China預測,在2-3年后,特別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后,融合的真正步驟將會出臺。
其實,網絡和終端能力一直在提升,新的編碼技術一直在發展,通過IP或者電信網絡傳輸視頻內容已經是比較現實的選擇了。殷建松充分肯定了視頻業務的潛力,并補充道,“2006年,從全球的情況來看,“視頻”確實是今年高科技行業的熱點。目前,In-Stat China也正在調集精干的分析師資源,努力幫助各類運營商思考視頻業務的未來走勢,包括DTV,IPTV,Mobile TV,P2P流媒體、視頻集成、互動增值業務等等。”—咨詢專家不經意間向我透露出他們的關注點,出于記者的職業敏感,我又一次smelt something:關于“視頻”的“小”想法很有可能成為next big 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