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在未來5至10年內完成從膠片放映向數字放映的戰略目標。在上周于北京舉行的“第四屆數字電影論壇”上,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副局長張宏森如此透露。從1999年6月《星戰前傳1》用數字方式在美國影院上映后,數字電影以其獨有的優勢開始與傳統膠片電影分庭抗禮,同時甚至成為電影與其他影像媒體競爭的獨特優勢。
明天的電影什么樣
作為全球電影工業的風向標,2005年美國國內電影票房比2004年下跌了6%,只有87.7億美元,自2001年以來首次出現下跌,與此同時全球電影市場也呈現出程度不同的疲軟狀態。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李樞平分析認為,電視和新興的網絡視頻已開始越來越多蠶食電影票房,為了提高作為影像媒體的競爭力,更有創新意義的特技表現和更有沖擊力的視覺效果展現,將成為未來電影發展的方向。
數字電影的優勢正在于此,在拍攝過程中使用數字攝影機,可以更容易編輯并和數字特技更好地結合。在放映時,目前最寬的數字電影屏幕已可達20米,是傳統膠片電影屏幕的幾倍,同時由于存儲在數字介質中不存在膠片放映的磨損問題,因此在影像呈現質量上也可得到更好的保障。
數字電影得到了消費者的肯定,在票房對比中,2005年10月在美國公映的動畫電影《小雞》被同時制作成數字立體影片和膠片普通影片兩種形式,票房統計顯示,在84個同時采用兩種放映方式的影院中,數字放映的票房要高出膠片放映2.5倍到3倍。
根據不同統計標準,目前全球數字電影放映廳的總數有所不同,但其增長速度在各國都十分迅速,以美國對其21個州7條院線的統計顯示,目前主流的2K數字放映系統正在以每月150套的速度遞增,預計在2006年底將達到2000套。
數字化“瓶頸”是什么
在我國,數字電影的發展也十分迅速,在拍攝環節,使用數字高清技術拍攝的影片已經越來越多,2006年7月23日在第三屆日本城市國際數字電影節上,我國用數字高清拍攝的影片《租期》獲得最高獎“最佳影片”獎,標志著我國運用數字高清技術拍攝電影的水平已比較成熟。在放映環節,我國目前2K數字放映系統有32套,近期要安裝的系統則在100套以上。
業內人士指出,盡管有10年內完成我國電影由膠片向數字放映形式轉換的長期計劃,但電影數字化仍需謹慎,這主要是由目前電影數字化的兩大瓶頸所決定的。
一是在拍攝環節,目前我國用數字高清方式拍攝的數字電影,絕大部分是60萬到100萬元的小制作,進入商業數字院線放映的不到拍攝總量的10%,大部分數字電影只能在電影頻道放映或者被制作成音像制品出售,商業化程度不足制約著更多電影使用數字拍攝。這是由于許多人目前缺乏對數字影片的認識,盲目追求降低成本所造成的。
二是在放映環節,目前國際上數字影院存在著商業發展超前于技術發展的問題,大部分數字影院面臨著多次升級的投資風險。專家表示,我國數字影院的發展需等待2007年初數字影院設備的測試方法和各項技術標準的最終確定,目前快速發展和升級數字系統的條件和時機還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