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和寶能的股權大戰激戰正酣,這場資本方沖著錢來和管理層為名而戰的資本市場撕逼大戰可謂兩敗俱傷:從最初的“不歡迎你,你信用不夠”開戰,到互相人格侮辱,就連大佬身邊的女人也沒被放過,最后,甚至升級成了雙方不顧底線,魚死網破互相揭露對方來路不明的錢財和管理層惡意掏空上市公司資控計劃。這場滑稽的大戰著實讓所有的人大跌眼鏡,就連深交所作為裁判也只好先各打五十大板。
看戲的不怕事大,就怕不熱鬧。但對于當事雙方來說,一方是自己多年苦心經營的企業受到了現實的威脅,一方本是奔著掙錢而來卻被羞辱的體無完膚,甚至差點被逼上梁山的資本大佬,個中滋味誰苦誰知道。
其實對于企業收購這事,在任何一個行業早已屢見不鮮,對于收購方來說,有的是出于戰略投資,有的是財務投資,有的是通過購買新的業務擴充自身的短板;對于被收購方而言,或許是經營艱難,難以為繼,不得不選擇賣身,有的是為了賺錢,正好別人出了好價錢,何樂而不為? 總之,都是各取所需。
最近兩年,我們專業AV行業迎來了頻繁的資本并購,各個技術領域的龍頭企業被收購的案例總不時傳來,不少從名不見經傳快速成長起來的公司冷不防就成了大鱷們眼中的獵物。
2010年騰博(Tandberg)這家全球第二大市場份額的視頻會議廠商因被競爭對手寶利通打壓的喘不上氣來,不得不委身給思科,補充這家全球最大的通信公司的視頻會議產品線,自此之后,人們就意識到,專業AV行業的并購潮開始了。Tandberg、WebEx、LifeSize相繼被通信行業的大佬們逐個收購,這些公司雖然規模不大,但在某個專業領域卻有著無人能及的優勢,這成為大公司最看重的。
誰會成為下一個被收購的對象?
2014,當IT巨頭微軟首次亮相美國InfoComm 展會,以鉑金贊助商的身份出席, AV業界一片嘩然,各種揣測漸起:微軟將正式進軍AV產業?AV行業的并購真的來了?開放性和包容性是IT公司的靈魂,微軟進入突然進入AV這個窄域化行業,會從收購這個行業的公司開始嗎?如果思科收購騰博,并利用其渠道優勢進入AV行業值得借鑒的話,微軟會不會收購寶利通?一時間,業界對于企業被收購的話題充滿了無限的遐想和期待。
從時間上來看,專業AV行業收購事件在近幾年進入了加速狀態。而推動其發生的一個主要的外動力因素則是AV與IT的融合和云計算的發展。作為一個小眾化的領域,AV行業的產品應用一直因其應用的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制約著其市場規模的發展,而IT對AV的入侵顯然對這一傳統的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InfoComm China總經理陳庭福先生認為,AV與IT的融合,不僅縮小了傳統網絡基礎設施之間與AV通過網絡來實現的內容管理之間的距離,同時,也讓IT廠商與AV行業距離更近,對AV行業未來發展的趨勢和認知更加清晰。 IT技術的推動,也讓AV的應用變得更加普遍起來。
沒有核心技術——買!
在各類收購中,利亞德在近幾年堪稱一批大黑馬。憑借小間距LED技術的快速發展,利亞德的崛起速度也向火箭一樣,短短兩年時間市場占有率達到50%。為了加快實現“全球視聽王國領創者”的戰略發展目標,利亞德上市以來一直踐行內生發展與外延收購相結合雙通道增長策略。收購顯然成了壯大自身最快的方式。短短三年中就完成了五項境內并購,完善了公司在小間距LED,LED顯示屏以及文化教育傳媒等幾大業務板塊。2013年11月,利亞德收購北京互聯億達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權,為公司LED小間距電視快速進入廣電市場鋪開了道路。2014年5月,金達照明正式并入利亞德,帶動了公司LED智能照明板塊的快速發展。
通過并購,利亞德在小間距LED領域玩得風生水起。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小間距LED市場銷售額6.78億美元,中國市場占全球市場銷售額61%。北美銷量排名第二約占19%,歐洲銷量為11%。中國在全球經濟雖然僅次于美國居于第二位,占到全球的13%。但是中國用13%的GDP承載了全球小間距LED 61%的銷售。也就是說國內小間距LED市場雖然會保持一定的增長,但成長非常有限。
意識到了小間距LED面臨市場容量的瓶頸后,利亞德開始把眼光瞄向了拼接墻顯示技術的其他技術——DLP和LCD。但很顯然,在這兩種技術方面,利亞德并不具備優勢,但其擅長并購。于是,視頻墻老品牌PLANAR成為利亞德的目標。利亞德公告稱,PLANAR在全球有著豐富的渠道資源,有2700家渠道銷售,,整合PLANAR可以大幅提升其在全球其他地區的渠道優勢,提高了海外渠道組建效率,為自身全球化業務布局拉開序幕。也就是說,利亞的看好的是不但希望能夠布局海外市場,更希望憑借PLANAR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填補海外市場資源匱乏這一短板。
事實上,利亞德希望拓展自身的產品業務范圍,其中還有一個原因是小間距LED技術的核心技術和專利大多都在臺灣和日本,中國的本土企業只能在工藝上做文章,就導致了產品同質化現象愈發嚴重,很快傳導在價格上,甚至出現一個月下跌30%的現象,行業洗牌加劇。對利亞德而言,過去在小間距市場能占有一半的份額,而隨著市場蛋糕的膨大,盡管市場整體占有率出現下滑,但絕對值依然在增長。但很顯然,企業經營戰略來講,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里,需要具備更強的風險應對能力。既然沒有核心技術,產業鏈不完善那么通過收購實現企業經營策略的多元化,或許是保持公司業績增長的好辦法。事實也證明了利亞德的這個戰略的正確性。
通過收購獲得核心技術,已經被證明為最快速有效的方式。
跨界經營 雄心OR笑話?
2014年,AV行業因業界一收購事件被推上風口浪尖。GQY發布公告,稱公司將向董事(lao ban niang)購買一輛二手勞斯萊斯轎車,價格為580萬元,并稱母公司長久以來缺少接待貴賓專用的高級車輛,影響公司業務。這一購買有助于提升公司形象,甚至有助于實現公司的戰略發展規劃。公告一出,整個資本市場沸騰了,在丑聞頻出的A股市場,這場荒謬表演估計“技壓群雄”了吧,何況該公司上年的利潤僅為744萬這是在打證監會的臉,還是對投資者智商公開羞辱呢,這到底算不算跨界收購呢?(呵呵!)
這場史上最奇葩的“收購案”無疾而終。但我們再來研究,其實這家公司對跨界經營還頗有經驗。2013年初,安防行業發展火爆,GQY視訊隨即以750萬元的價格獲得欣動態科技60%的股權。資料顯示,這是一家以安防設備為主營公司,根據GQY視訊預計,欣動態科技當年可以實現銷售收入7,000萬元,年利潤總額600萬元。(年利潤600萬的公司,750萬就賣給你,這樣的企業還有嗎,給我來一打!)
然而一年以后,欣動態科技2013年度總資產僅有528萬元,凈資產198萬元,凈利潤虧損768萬元。GQY視訊將糟糕的業績歸咎于對進入新行業困難估計不足,引進新職業經理人經營團隊、接管渠道方面不到位。
2014年2月份,GQY視訊又瞄準了機器人行業。并稱已經快速剝離了與主營業務協同效應不明顯,以及盈利情況不佳的子公司,其中就包括之前收購的欣動態科技。去年,GQY視訊以140萬美元(約900萬元人民幣)購買美國機器人公司Jibo 1.1%的股權。
大屏幕業務與勞斯萊斯、機器人業務看起來如此風馬牛不相及。但相關公司似乎一直都是樂此不疲。事實證明,這些跨界經營的業務并沒有給公司利潤帶來任何積極影響,相反,2015年三季報顯示,公司凈利潤下降五成。有分析指出,這些都是企業迎合資本市場熱點講的故事。
AV圈的跨界經營不在少數。除了GQY之外,大屏幕拼接的龍頭威創也采取了多元化經營的策略。去年2月份,公司發出公告稱收購紅纓教育的100%股權,而后者經營范圍包括圖書、期刊、電子出版物、音像制品批發、教育咨詢、文化咨詢、會議服務等。對此,威創股份表示,公司未來的發展戰略是依托積累的IT、通訊、交互等技術結合上市公司資本平臺發展相關多元化業務。公司收購紅纓教育,一方面通過并購撬開了學前教育的大門,另一方面依托紅纓教育的市場地位,使得公司能夠快速地整合幼教行業。
作為國內大屏幕拼接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公司,威創此舉給業界帶來了頗多的猜測。有市場人士認為領頭羊開始經營與主營業務無關的生意,意味著大屏幕市場整體前景堪憂,大家開始尋求更多的謀生渠道。就在公布收購的同日,威創發布的業績快報也印證了這一猜測,公告顯示,上一年的營收和利潤都出現了大幅度下滑。而2015年,業界原本期待的大屏幕市場復蘇也并未如期而至。或許,威創這一未雨綢繆之舉,通過打造外延式業務增強自身的盈利能力,將會被市場證明為明智之舉,畢竟作為上市公司,股東要看的是業績報表,要的是持續的盈利。
收購——擴充產品線
相比跨領域收購,行業內企業之間的相互并購更為常見。2015年10月份,富可視完成了對Jupiter的收購。而這兩家企業的聯姻,首要成果就是整合了兩家公司最擅長的協作產品線——InFocus的Mondopad和Jupiter的Canvas CRS-4K。
二者的整合對于會議室協同領域游戲規則的改變影響深遠。Jupiter以拼接墻處理器見長,其Canvas推出之后瞄準的目標市場就是小規模的會議室協作解決方案,而對于本身并不是科班出身的Jupiter來說,隨著市場的擴展,公司意識到自己要在協同會議市場有所作為,光靠自己的單打獨斗似乎難見成效,或許選擇一家更強大的企業作為后盾,將會更加有利于自身的版圖拓展。
無獨有偶,富可視這家來自體量龐大的教育市場的企業也正在尋找進入小型協作會議室的機會,一家有產品、一家有市場渠道和資源,富可視與Jupiter一拍即合。富可視希望充分利用后者在控制室和會議室的協同技術,將其整合的自己的企業級解決方案中,成為一站式服務提供商。收購之后,杰顯通成為富可視旗下的控制室和企業級協同工作解決方案產品之一。
Jupiter被富可視收購確實讓業界相當意外。畢竟,二者的業務看上去相差甚遠。收購之后,是否會給Jupiter的拼墻處理器業務帶來更多的影響還有待觀察。
通過收購擴展自身的產品線這一策略對財大氣粗的企業來講總是屢試不爽。哈曼收購AMX即是如此。兩年前,Harman哈曼國際以3.65億美元收購AMX。在燈光音響行業,哈曼的影響力不可小覷,JBL、Harman Kardon、Infinity、AKG、 Becker、BSS、Crown、dbx、Soundcraft這些耳熟能詳的品牌統統出自哈曼。作為擁有音響品牌最多的企業,哈曼憑借其雄厚的資本實力將一個個品牌收入囊中,版圖越擴越大。但隨著AV與IT的整合,整體解決方案已經成為行業的一大趨勢時,用戶需要的不僅僅是單一的產品,更需要企業能夠提供符合用戶需求的一體化解決方案,業界就有人指出,哈曼過去的做法充其量只是一個大的產品提供商,顯然沒有能力應對解決方案趨勢下的新市場。或許正是意識到了這點,哈曼再度使出了自己最擅長的殺手锏——并購,并且加快了燈光音響產品之外的品牌整合。AMX作為在智能家居控制領域唯一能與快思聰抗衡的品牌被哈曼看中。
整合了AMX之后,哈曼作為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實力顯然提升了,至少從產品線上看是這樣的,有了豐富的產品,使其成為真正的一體化解決方案提供商又近了一步。
通過收購擴充產品線,臺達也用過。前幾年,臺達電子低調收購了英國的Digital Projection(簡稱DP)公司百分之十幾的股權,成功貼上了自己在高端工程投影機的標簽。臺達作為臺灣最大的電子工業產品制造商之一,大家都不陌生,其在投影領域更為人熟知的則是為各大知名品牌代工產品。作為屈指可數的幾家具備高端工程機生產能力的公司,令人遺憾的是,臺達一直沒有自己的投影機品牌,盡管前幾年麗訊品牌的推出彌補了這一空缺,但其在高端工程機領域,能與巴可、科視等品牌并駕齊驅的基本也只有DP,由此也可見一個成功的品牌運作僅僅有技術還是遠遠不夠的。所幸的是,臺達通過控股DP完美拓展了自己的投影機產品線,形成了中低端以麗訊為代表,高端以DP為主導的戰略格局,再輔以在大屏幕產品線上的優勢,臺達的形象也正在從代工廠商轉型為一家全系列解決方案品牌制造商。
近幾年,收購事件在業界頻發,那些曾經耳熟能詳的企業或產品來了,最終又走了;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名字又或許在某一瞬間開始家喻戶曉。在行業浩浩蕩蕩的發展潮流中,他們所掀起的或許都是一朵波瀾不驚的小浪花最終湮滅,但正是他們帶來了潮起潮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