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國標委網站在第95號公告中正式發布了《數字電視地面廣播傳輸系統幀結構、信道編碼和調制》標準,標準編號GB 20600-2006。國標委網站稱,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數字電視地面廣播傳輸系統標準——GB20600-2006《數字電視地面廣播傳輸系統幀結構、信道編碼和調制》,于2006年8月18日正式批準成為強制性國家標準,2007年8月1日起實施。該標準是由國家組織的數字電視特別工作組負責起草,由全國廣播電視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并測試,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布。地面數字電視標準的頒布是我國數字電視發展的大事,標志著我國數字電視從有線切入進入全面推開的新階段,可喜可賀!
可喜之一:十年科研開發的成果以國家標準形式予以確定。1994年國務院成立了由國務委員宋健為組長的數字高清晰度電視研究開發協調小組,1996年原國家科委將數字高清晰度電視列為國家重大科技產業工程項目,成立了“HDTV總體組”,分別組織了HDTV戰略研究,于1998年6月聯合試驗成功我國第一臺完全自主開發的高清晰度電視功能樣機系統,同年9月通過中央電視塔進行高清晰度電視節目的地面廣播和演示實驗。1999年國慶50周年之際,中央電視臺進行了數字電視試驗播出。同年,國家成立了由原國家計委牽頭、曾培炎任組長的數字電視領導小組,負責數字電視研發及產業化工作。即后召開的數字電視領導小組會確定我國將制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地面數字電視標準。2001年至2002年,國家標委會委托全國廣播電視標委會對清華大學、上海交大、廣科院、成都電子科大等單位提交的5套地面數字電視方案進行了摸底測試。國家知識產權局對5個方案的專利進行評估。2003年國家發改委委托中國工程院對清華大學、上海交大、廣科院的方案進行了測試評估,委托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組織數字電視地面傳輸技術研發組,對清華大學、上海交大方案進行融合。2006年國家召開數字電視領導小組會,確定在融合方案基礎上制定出中國特色的地面數字電視標準。
可喜之二:該標準實現了關鍵技術的創新。國標委網站稱,該標準支持高清晰度電視、標準清晰度電視和多媒體數據廣播等多種業務,滿足大范圍固定覆蓋和移動接收需要。該標準的系統性能好、頻譜利用率高、可擴展性強,適應我國城鄉不同應用需求。該標準實現了關鍵技術創新,形成了多項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技術,突破性的取得了單、多載波調制技術的融合,是我國自主創新的一項新的重要成果。
可喜之三:該標準將重塑我國地面數字電視產業鏈。由于該標準與國外地面數字電視標準不同,實施該標準將直接影響我國地面數字電視軟件產業、設備產業和內容產業發展,重塑數字電視芯片研發、設備制造、運營使用等產業鏈。國標委網站稱,數字電視地面廣播系統是國家廣播電視技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標準的正式頒布,將推動我國廣播電視事業快速、有序地向數字化過渡,促進我國電視產業的優化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為更好的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發揮積極作用。
實際上,對于我國頒布的地面數字電視標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人認為該標準將撬開我國萬億元的數字電視市場,另一部分人則認為該標準的市場前景不容樂觀,主要有以下幾點疑問和隱憂:
一是自主知識產權不很明朗。盡管2002年國家知識產權局曾對清華大學、上海交大等5種地面數字電視方案進行過專利權評估,但是至今未向社會公開結果。實施該融合標準,到底涉及多少項專利,到底有多少是自主創新的、有多少是需要采用國外專利的,應當給社會公眾一個明確的答復。由于清華大學、上海交大的最初方案都源于在美國的海外華人,盡管而后進行了改進完善,兩個大學又都表示將其擁有的專利權交給國家,但是人們仍然有疑問,實施該融合標準涉及的國外專利費,會比我國直接采用國外地面數字電視標準的專利費少許多嗎?
二是產業化程度不很高。盡管清華大學、上海交大的地面數字電視傳輸系統方案在國內一些地方進行了試驗,但是按照該融合標準,這些試驗又需要進行更新。要實施該融合標準,還需要一個產業準備過程。由于該融合標準兼有單載波、多載波兩種方式,盡管標準制定者表示融合兩種方式不會增加太多的成本,但是許多專家認為這將加大設備研制的成本,加大頻率規劃的難度,廣電運營部門將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頻率規劃、技術試驗等任務,況且開播地面數字電視的首要任務是轉播現有模擬電視節目,如果節目套數不多、節目內容沒有吸引力,廣大觀眾也不會買地面數字電視的帳的。
曾經有文章說由于地面數字電視標準長期不出臺,使地面數字電視由“黃金變成了廢鐵”,但是我要說地面數字電視依然是“黃金礦”,有多少人因此而升官發財,只是苦了老百姓,我國地面數字電視的普及遙遙無期。如果主政者稍微改變傳統的“模擬思維”,運用全球眼光,遵循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真正以人為本、用戶至上,我國的地面數字電視標準制定會更快、地面數字電視發展會更好。我們一直企盼著地面數字電視的光輝早日暖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