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大片《環太平洋:雷霆再起》上映四天,票房超過4億,但從圖表來看,票房堪稱跳崖式下跌,這意味著電影除了上映前幾天吸引到系列粉絲以及機甲愛好者之外,普通觀眾并沒有太多的觀看欲望。

按照目前的票房走勢,電影最終國內票房將在7億人民幣以下,最多也就和2013年上映的前作持平,但中國銀幕數近幾年經歷了井噴式的發展,如果算上銀幕數的增長,其實《環太平洋:雷霆再起》的票房是沒能達到預期的。那么《環太平洋2》會不會繼續虧錢?又將會虧多少?還會不會有續集?下面通過一些實際的數據來找到答案。

制片成本1.5億,比前作縮水4000萬美金
從制片成本來看,《環太平洋2》相對于前作的1.9億,縮水了4000萬美金。不過平心而論,紙片成本下降,但大場面的呈現上其實沒怎么縮水,《環太平洋2》中幾場大戰的大場面量、質都很足,冰河大戰、結尾日本市區的混戰等段落都很過癮,在演員陣容和場景上也都變化不大,在好萊塢的電影工業體系下,其實前后兩部出自同一條流水線,當然,成本降低說明上一部虧損之后,制片方變得異常謹慎,在創作《環太平洋2》時沒有投資加碼,省下來的錢,是因為上一部的物料、特效素材可以直接用,所以續集的特效成本和制作周期控制的更好。

但這恰好也是續集最根本的問題,《環太平洋2》故事簡單,劇情方面無法俘獲觀眾,但是大場面上又并不比前作出彩,已經滿足不了觀眾日益刁鉆的胃口,這也是電影票房下跌、口碑不佳的最主要原因。

票房:18.6%和81.4%
從Box Office查詢到的票房數據來看,《環太平洋2》中美同步,都是3月23日上映,因為爛番茄的新鮮度較低,所以《環太平洋2》在美國本土票房表現平平,累計票房2800萬美金,占比18.6%,而國外票房則超過了1.2億美金,占比達到81.4%,這說明全球上映的《環太平洋2》主要市場在海外,特別是中國,目前國內票房4.1億人民幣,折美金6470萬,相當于電影海外票房的一半,最終票房如果能達到7億人民幣,則為1.1億美金,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環太平洋2》用了那么多中國演員,還要讓美國演員努力說蹩腳的中文,因為中國確實是電影回收票房最重要的市場。
分賬比例:35%和25%
《環太平洋2》從制片形式來看,要比其他進口片復雜。是因為此前萬達收購了傳奇影業,并且這次制片方除了環球影業、傳奇影業外,還有國內的善為影業,又有不少中國演員加盟,可能會有網友疑惑,《環太平洋2》算不算合拍片呢?又是以什么形式上映?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廣電總局發布的公映許可證一覽無遺,出品單位為美國環球影片公司和美國傳奇影業,發行范圍是全國數字分賬發行,引進、譯制和字幕制作都有中影完成,這也說明,好萊塢和中國目前仍然沒有出臺合拍片機制,即便有中國制片方的背景,但引進中國仍然是要按照引進片的形式來參與分賬。
但具體的分賬比例是怎樣的呢?國產片多數人都很強清楚,去掉影院、院線之外,制片方大概能拿到總票房的35%左右,這其實是國際通行的票房分賬形式,即制片方35%,發行方17%,放映方48%。

但是進口片分賬的形式又不一樣,為此我們請教了中影院線某領導,他介紹說,進口分賬片,院線交給發行方的分賬比例和國產片比例一樣,都是凈票房的43%,但負責結算的是引進方,即中影或華夏,也有一些引進片是中影和華夏聯合發行,他們拿走固定比例之后,再扣掉稅收,美國片方最終能拿到總票房的25%。
這也意味著,盤面上看到的票房其實都是虛的,最終片方能拿到多少錢要分開算,而海外票房能分到手的比例更低。那么就來估算一下,在發展最快的中國市場,《環太平洋2》的最終票房都很難達到第一部,那意味著《環太平洋2》的全球最終票房在4億美金左右。美國本土按照20%來計算為8000萬美金,分賬35%為2800萬美金;

海外票房占80%,3.2億美金,美國制片方按照25%的比例分賬為8000萬美金;
而影片不算宣發費用,投資1.5億美金,票房收回1億800萬美金,還要虧將近5000萬美金,超過3億人民幣。
所以說,“環太平洋”這個IP,第二部最終還是要以虧損告終。不過據善為影業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通過上映后觀眾的反饋,很清楚《環太平洋2》的問題,電影仍會繼續拍攝第三部,善為影業很可能會繼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