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DVCPRO第一用戶——中央電視臺原副臺長劉宜勤感言
見到劉臺是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晴朗日子,進入2007年的北京氣候溫和猶如春天。約見的采訪地點定在位于西三環蓮花橋畔的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剛剛搬進的新址。新年剛過,身為影視技術學會理事長的劉宜勤,就開始為影視學會2007年的工作忙碌著。
得知我們要詢問有關DVCPRO在中央電視臺最初的應用情況,劉臺熱情地接待了我們,采訪是在輕松的氛圍中進行的。
|
CCTV原副臺長、現任中國影視技術學會理事長劉宜勤 |
傳播與制作:您第一次接觸DVCPRO設備大概是在什么時候?
劉宜勤:印象中應該是1996年,當時松下剛剛在NAB 96展會上推出DVCPRO設備。97年的BIRTV也隨即展出了DVCPRO攝錄一體機和編輯錄像機。
傳播與制作:請您簡要回顧一下中央電視臺與松下公司最初就DVCPRO技術交流的過程。
劉宜勤:松下非常重視中央臺的數字化設備改造項目,記得當時松下電器事業部部長山本克彥先生專程到臺里與我們會晤,就廣播電視數字化新技術和中央電視臺技術發展方向進行探討。在當時DVCPRO這種小型的壓縮數字格式引起了我們的重視,松下電器方面也從中央電視臺了解了用戶的實際需求,為產品的開發提供了參考意見,大家都希望共同推動中國電視臺數字化進程。
時任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廣播電視事業部海外營業部中國香港課課長吳會森先生和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負責廣播電視產品的銷售代表住谷茂樹先生很快來到臺里,并帶來DVCPRO設備,從臺領導到技術部門的負責人都饒有興趣地觀看了DVCPRO攝像機和錄像機的演示,多方征求了意見,從機器操作性能到攝錄一體機的手感等,我們都親手操作了一下。并通過主觀評價,感覺圖像效果不錯,尤其是相對于當時的模擬設備解決了多代復制帶來的圖像質量下降問題,畫面損失小。這樣DVCPRO在中央電視臺得到了好評,隨后我臺經濟頻道采用了DVCPRO設備。
在DVCPRO25格式成功之后松下電器又繼續開發了DVCPRO50格式,更適合電視臺節目制作的高質量要求,在銷售上也擴大了在中國的廣播電視事業規模,為此,成立了松下電器廣播電視系統公司。在我臺計劃進行新聞中心數字化改造時,當時的高木總經理和住谷部長也經常來拜訪,與我們一起交流和探討,促成了新聞中心數字化改造采用DVCPRO 50的技術方案。
傳播與制作:當時出于什么原因決定選用DVCPRO設備?
劉宜勤:1996年年底,中央電視臺將“中央二套”原來分散的制作基地集中在鄰臺的軍事博物館內專門成立了一個制作區,經濟頻道準備開設新的專題類節目,需要購置一批新的采編設備。當時也正好是攝錄編設備的一個轉折時期,我們面臨兩種選擇,一種是繼續沿用模擬設備,還有一種就是選用剛剛誕生的數字設備。作為一個中央級的大臺,其事業發展應該及時跟上先進的數字技術發展步伐。我們也趕上了“換機”的好時機,最后臺里作出技術決策,決定采用數字攝錄設備。新聞采訪主要講究實效性,DVCPRO比起模擬大機器,體積小重量輕是它的優勢,小尺寸的1/4英寸磁帶比較便于攜帶,很適合記者外出采訪。
傳播與制作:中央電視臺訂購的第一批DVCPRO設備數量是多少?這批設備目前的使用情況?
劉宜勤:第一批訂購了DVCPRO 25M設備,前期設備型號是AJ-D700攝錄一體機大約80臺,后期設備型號是AJ-D750演播室編輯錄像機大約120臺,前后期加起來應該有二百臺。1998年松下推出DVCPRO 50M后,我們除了進行主觀評價,還進行了客觀測試。經濟頻道又購置了一百多套DVCPRO 50M前后期設備。據了解第一批DVCPRO 25M設備還在經濟頻道,但只作為CCTV-2節目的應急備份用。第一批設備已經使用了十年,按照設備使用周期計算,也到了該更新換代的時候。
傳播與制作:DVCPRO設備都用在CCTV-2哪些欄目里?
劉宜勤:最早用在CCTV-2經濟頻道的《商務電視》欄目,也就是現在的《經濟與法》欄目。后來陸續在新聞節目,如早間欄目《第一時間》、午間欄目《全球資訊榜》和晚間龍頭欄目《經濟半小時》、《經濟信息聯播》;服務版塊的《生活》、《健康之路》、《為您服務》;深度資訊版塊的《對話》、《財富故事會》、《今晚》等專題節目使用。還有一些品牌益智和娛樂欄目,比如像《非常6+1》、《超市大贏家》這樣的節目需要外拍花絮也是通過DVCPRO錄制。
傳播與制作:繼經濟頻道之后,中央電視臺還有哪些部門采用了DVCPRO設備?
劉宜勤:在看到CCTV-2采用DVCPRO設備工作一段時間之后,臺里整體感覺DVCPRO在各方面性能都比較令人滿意。因此新聞中心在進行模擬向數字轉換時,先期少量選用了DVCPRO 25M設備,后來何臺長上任后,臺領導又做出技術決策,成功地將新聞攝、錄、編、播的工作流程切換到DVCPRO 50M數字設備。海外中心制作部也采用了DVCPRO設備。我們還購置了不少松下專為現場編輯推出的DVCPRO AJ-LT75漆上便攜式編輯機,由于它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完成視頻制作的全套過程,深受記者們的歡迎。
傳播與制作:您在任期間,中央電視臺DVCPRO設備參與過哪些大型轉播活動?
劉宜勤:97年7月1日,迎香港回歸慶典儀式直播,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目連續72小時報道。我們在北京和香港建立兩個報道中心,投入近200臺攝像機和250臺錄像機;97年9月12日,黨的“十五大”召開之際,新聞中心和海外中心采訪組使用AJ-D700和AJ-LT75完成了現場采訪報道任務;98年日本長野冬奧會和曼谷十三屆亞運會,中央電視臺都派出體育記者作現場賽事報道;99年建國十周年慶典,中央電視臺第一次采用高清轉播車現場直播,DVCPRO也功不可沒,ENG為現場新聞采訪帶來方便性和靈活性;還有99年澳門回歸……,這些大型報道都使用了DVCPRO 25和DVCPRO 50設備。
傳播與制作:您認為中央電視臺率先采用DVCPRO的意義有哪些?
劉宜勤:自DVCPRO設備在中央電視臺投入運行以來,無論是圖像質量、多代復制性能、操作方便程度、工作可靠性等方面都是令人滿意的。同時還簡化了制作工藝流程、降低了設備成本、保證了安全播出,這些,也證明當時臺里的技術決策是正確的。
它的意義還在于,通過中央電視臺使用DVCPRO設備后,也為地方臺數字化改造積累了一些指導經驗,提供了一些參考依據,為DVCPRO在全國的普及起到了推動作用。事實也如此,第一批DVCPRO在CCTV-2運行不久,一些省市兄弟電視臺就組織技術人員到臺里參觀,緊接著,在地方臺也批量采用DVCPRO設備,使其成為新聞采集應用領域主流的視頻記錄格式。
采訪結束后,我們在思考,DVCPRO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和中央電視臺以及各地方電視臺忠誠的用戶分不開的,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