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作為一種信息傳播的媒介,經過幾近一個世紀的洗禮,已經被受眾所接納,并融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數字電視技術的發展與日益成熟,被譽為“第五媒體”的移動電視悄然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它以與其他載體相結合的方式,重新“定義”了“電視”在受眾心中的含義。
移動電視的英文為Mobile Television,其中mobile的意思是運動的,活動的,可動的;television源于希臘語,本意是“遠處”(tele)的“景象”(vision)的意思。顧名思義,Mobile Television就是指能運動的遠處景象——在移動中收看的電視。
移動電視是建立在高速發展的數字電視基礎之上,區別于傳統的模擬電視的新型戶外移動數字電視傳媒,它采用數字電視技術,通過無線數字信號發射、地面數字設備接收的方法進行電視節目的傳播,其最大優勢就是支持便攜接收和移動接收。數字電視技術的應用,有效地控制了移動電視信號的衰減,音頻干擾,畫質受損等問題,接收靈敏度高,抗干擾能力強,具有高清晰度,高音質,多頻道傳輸等特點,這一優勢使在處于移動狀態,時速120公里以下的交通工具上,也能夠保持電視信號的穩定和清晰。在數字信號有效覆蓋范圍之內,所有移動交通工具,只要配有接收設備,都可接收移動電視信號。與此同時,移動電視也支持固定接收和手持終端設備的接收。
移動電視首先在新加坡得以應用,新加坡共建設了8個數字電視發射站,于2001年2月開始在公交車上安裝移動電視設備,為150萬人次的乘客提供移動電視服務。在我國內地,自從2003年1月1日上海移動多媒體有限公司正式開播移動數字電視節目以來,長沙,北京、深圳,青島,廣州、武漢、長春、南京等十多個城市已開始在公交車上播放移動電視。2004年,北京—沈陽、北京—上海、北京—廣州、北京—青島、北京—成都的一些特快列車上都開通了移動電視。2005年,北京有近1萬出租車上能夠收看到移動電視,目前北京移動電視公司有望單開“出租頻道”。預計到2008年,北京所有公共交通工具上都能在“移動”中收看到奧運比賽。據英國倫敦Informa Telecoms & Media公司的最新一份研究報告顯示,預計至2010年全球移動電視的用戶總數將達到1.248億。
移動電視的初始化運作植根于公交車系統,它使受眾在移動狀態下接收電視節目成為可能。移動電視在公共交通載體上的運用彰顯出移動電視最基本的特征——受眾人群的廣泛性、傳播方式的壟斷性、傳播內容的即時性與易獲性。列車移動電視除了擁有普通車載移動電視的特點外,還由于列車自身的長時間、長距離的移動性與受眾群體的特殊性而具備區別于其他載體的獨特的性質,例如:傳播的有效性、傳播內容的娛樂性等。出租車移動電視市場最早啟動于2004年2月。2004年2月,上海成功開通了國內首個電視出租車頻道并投入商用,該頻道將通過在上海4.18萬輛出租車上安裝數字電視屏幕及接收裝置,全面覆蓋上海每年近12億通過出租車出行的高端消費受眾,成為發布商業信息和宣傳的最佳載體之一。出租車移動電視的出現改變了以往的出租車中廣播先入為主的信息傳播形式,突出了乘客的主體地位,增強了出租車載體本身的服務性質。
隨著移動電視技術的逐步成熟和進一步發展,其觸角將延伸到私家車領域。據統計,北京私家車數量已超過165萬輛。不斷膨脹的私家車數量,是實現移動電視運營的必要前提。在私家車上安裝移動電視要求節目內容更加細化,信息傳播分眾的趨勢將更為明顯。電視節目內容由于受到受眾群體個體差異的影響,將會由信息共享模式向個人信息需求轉化,使“個人有越來越大的使用媒介的能力而不是被媒介所利用”。
移動電視在視聽上的特質。在電視節目的視聽方面,聲音與畫面的關系相輔相承,互為補充,不可分割。聲音與畫面雖然各有各的存在狀態與表現形式,但同時它們又都是隸屬于電視這一復合載體的。但是在移動電視的收視過程中,收視環境較傳統電視的收視環境有很大的差異。首先,移動電視的載體具有不固定性,比如車載式和手持式移動電視的不斷位移現象,這一因素就造成了周端環境的不斷變化,收視環境也隨之不斷變化,處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之中的人的注意力不可能像處于傳統收視環境中那樣集中專注。其次,收視人群的多樣性,比如安裝在公交車上的移動電視的收視人群是處于不斷更新的狀態之下的,較之傳統電視的收視環境顯得嘈雜,無序,缺乏舒適感,致使受眾的收視心理產生壓迫感與不安。再次,信號干擾,由于目前數字信號的覆蓋區域有限,再加上周圍建筑物的阻擋,移動電視的畫面和聲音較之傳統的有線電視信號易發生失真現象,造成受眾的視覺心理反應的差異,產生收視心理的間斷。以上這些客觀條件的制約,使在移動電視的收視過程中,畫面因素的位置較之傳統電視顯得重要的多,使聲音的傳播功能退到次要地位,在傳播過程中造成“聲畫分離”、“先畫奪人”,畫面產生了壟斷性、強迫性,這是移動電視在視聽語言上與傳統電視的重要區別。在移動電視節目中,其內容較之傳統電視的差異,必將導致形式的變化。AC尼爾森的抽樣調查數據表明,上海市民平均每天乘坐公交車的時間達20分鐘左右,乘坐出租車約18分鐘,在樓宇逗留時間約4分鐘。依據此數據而為移動人群量身訂做的節目形式,必將脫離開傳統電視節目繁冗、拖沓的套路,開創適于在移動空間中傳播信息的短小、精悍、靈活的節目形式。
在傳媒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欄目品牌的樹立顯得越發重要。目前,移動電視節目正處在初始階段,節目體系尚不健全,播放的節目雖然具有多樣性,但是專業化程度不高,制作水平有限,與傳統電視節目質量存在一定的差距。針對這一點,從移動電視長遠發展來看,當前急需提高節目質量、樹立節目品牌,并以此來樹立媒體形象、進一步贏得受眾,為未來的發展拓展市場。對于移動電視節目品牌的建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保證節目質量,提高節目檔次;第二、瞄準受眾定位,創辦特色節目;第三、抓住即時性,積極拓展新聞資訊節目空間;第四、包裝節目品牌,提升主持人形象。
移動電視在傳播上的特質。移動電視收視的封閉環境和節目的不可調換性造成移動電視的強迫收視,對受眾接受產生壟斷。針對短暫停留的移動人群而產生的移動電視,則使處在相對封閉環境中的移動人群對所播放內容形成“被動接受”,其單一頻道播放的形式也使受眾群體基本上處于“你播—我看”式的被動接收狀況,加強了某一預設好的節目的必看性,必聽性,剝奪了受眾選擇電視頻道的余地,造成收視習慣上的同一性與自覺性,形成壟斷性傳播,從而保證了收視率和到達率。根根據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對列車電視收視群體的抽樣調查顯示:由于列車環境的相對封閉,列車電視的到達率接近100%,有效收視率達92%。旅途中,列車乘客平均每天收看列車電視的時間為7.8小時,這是目前城市居民收看一個頻道時間的153倍。移動電視這種獨特的傳播方式與節目資源雄厚,互相爭奪收視率的傳統電視相比,反倒成為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從這一點上來說傳統電視是無法企及的。
移動電視作為一種新的媒介,抑或是一種傳統電視媒介的衍生物,在登場之初就挖走了傳統電視受眾群體中的一大空白—移動人群,并且信息傳播指向明確:針對于移動人群、服務于移動人群,這就使移動電視在介入傳播媒介領域開始就具有強烈的“分眾傳播”味道,且指向性強烈。公交移動電視指向城市乘坐公共汽車的移動人群;出租車移動電視指向從公共汽車交通工具中分離出來的移動人群;列車移動電視指向聚集在全國各地乘坐列車的移動人群;私家車移動電視與手機移動電視將使受眾人群更加細化,信息傳播由“分眾”走向“個人”。移動電視的發展狀況為我們顯示了其信息傳播發展趨勢正由“寬”到“窄”,由“面”到“點”,傳播方式的個性化意味日趨濃厚。
與傳統電視相比,移動電視目前正在夾縫中求生存,綜合束縛移動電視發展的種種因素,歸結起來主要有兩大方面:一是技術方面-國家地面數字電視的傳輸標準還沒有確立;二是政策方面-國家政府部門還沒有對移動電視業務頒布相應管理政策及法律法規。盡快處理好這兩方面的問題將會加快移動電視前進的腳步,加快移動電視產業化的進程。
一. 擴大了人們接受信息的渠道
傳統電視的收視環境一般在室內,且具有固定性,不能滿足人們隨時隨地接受信息的需要,而移動電視的收視環境不受地點的影響,首先把電視機移到戶外,拓寬了傳統電視的信息傳播范圍。由于移動電視支持固定接收,在銀行、醫院、廣場、各大樓宇等流動人群聚集的場合也能安裝移動電視;而且移動電視是無線接收,只要安裝機頂盒,整個系統就能自己運行,對于地形復雜、村落分散的邊遠山區非常適合安裝移動電視,目前廣州市即將就此對2000多個自然村實行移動電視的安裝工作;所以單從“固定性”傳播上來說,移動電視就已具有傳統電視所不具備的優勢。從傳播載體的“移動性”上來說,移動電視更是填補了固定電視信息傳播的空白,它使人們在汽車上、列車上,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