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卷首/《InfoAV China》信息化視聽11/12月刊
12月8日,由敦煌研究院與騰訊公司聯手打造的“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正式上線。這也是全球第一個基于區塊鏈的數字文化遺產開放共享平臺。通過該平臺,全球學者、文化愛好者、藝術創意者可以獲取來自莫高窟等石窟遺址及敦煌藏經洞文獻的6500余份高清數字資源檔案。
據悉,借助區塊鏈技術,該庫素材的原創證明和相關的授權、支付、下載等信息實時上鏈存證,每一例素材的授權使用均可查證。具有創作能力的個人和企業可以下載素材進行再創作,作品再次上傳入庫后,經過智能內容安全審核及敦煌研究院專業審定后,可以分享給更多人欣賞與使用。
實際上,敦煌研究院在數字化方面的動作是非常深入有力的,聯合相關單位陸續推出了諸如數字供養人、敦煌詩巾、云游敦煌小程序、“數字藏經洞”等大作,以數字科技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而此次騰訊以區塊鏈等技術支持建設開放素材庫,則是進一步踐行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的大動作。同時我們必須承認,這還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文化訴諸商業落地的案例。正如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所說的:基于敦煌學研究成果、石窟數字化海量資源,借助先進技術,素材庫實現了文化資源共享的數字化升級,敦煌研究院將不斷豐富素材庫內容,探索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
蘇院長一語中的,說實話,不能“可持續發展”的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就是無源之火、無本之木。哪怕數字化在一開始僅僅只是出于文物保護的迫切需要,然而到了一定的階段,可持續發展也是必然要考慮的路線。
我跟很多人一樣,并沒有親到過敦煌、參觀過莫高窟,美輪美奐而神秘的敦煌莫高窟,如果沒有數字化手段,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很難較為全面真切去了解。而全國各地還有不知凡幾的各級文保單位,有的名氣大,甚至比肩敦煌莫高窟,有的聲名不顯,面臨著保護力度、保存條件、運營經費等諸多問題,單靠國家或者地方政府財政支持,遠遠不能全部覆蓋到位,也并非長久之計。
有專家說過,“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文物走到大家身邊。”
“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正式上線的消息是令人欣喜的,它讓我們看到了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的另一種可能性,給全國其他的文保單位蹚出了一條新路子。
當然,我們也希望騰訊以及更多的有擔當的企業能參與進來,讓更多的文物和文保單位能夠被重視起來,同樣能夠享受到數字科技帶來的變化和商機,還有流量,最后也能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習主席說過: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當前,這種自信的力量已經在逐漸釋放出來,我們太有必要讓這些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和留存下來的“國貨”瑰寶進一步發光發熱,并一代一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