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專題《黃土壘成的輝煌》
2008-06-11 張瑩 吳新如 浙江廣電集團電視制作中心 依馬獅廣電資訊網
—2007年度中國影視技術學會“高清晰度電視節目優秀制作獎”一等獎獲獎作品
大漠,落日,羊群,千年如是……
我們奔著河西走廊的盛名而去,我們知道,那盛名早在1000年前就早已遠去。毫無疑問,面對它光芒四射的過去,試想誰能穿越歷史來說話?
一. 西部印象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這是唐人的涼州詞,涼州即現在的武威。老人彈三弦,唱帝王將相,孝子賢孫,觀者眾多。老人空洞著眼眶向天吟唱,他看不見眼前來人,也看不見身后著名的城雕—馬踏飛燕。老人唱他的武威將軍:一個2000多年前的19歲少年,率十萬鐵甲深入大漠開疆拓土的故事。河西走廊的東大門就此打開,在長達2000年的時光里,這里成為漢地農耕文明與草原游牧文明沖突、交融的樞紐。河西走廊,從遠古一直茁壯地延伸到今天。
面對滿目精彩的鏡頭,卻似乎少了一種一氣呵成的沖動,我們知道,此時的艱難正在證明我們接近了最本質的問題—有關人本身和文明傳統,以及現代化發展的關系。高清專題《黃土壘成的輝煌—河西走廊的長城和古堡》忠實地紀錄了河西走廊輝煌之后的沉寂;血性之上的忍耐;以及木納背面的智慧,該片有幸榮獲2007年度廣播電影電視技術學會高清制作專題一等獎。
![]() |
二. 人文精品《西部地理》
《黃土壘起的輝煌》是《西部地理—甘肅篇》其中一集的精編版。《西部地理》是浙江電視臺教育科技頻道一檔大型的人文類紀錄片系列。歷時6年,在走過云南、新疆、青海和四川后,《西部地理》將目光對準了甘肅這片擁有深厚歷史和文化底蘊的荒灘戈壁。與往年不同,攝制組第一次嘗試使用了Sony公司的HDW—750P高清攝像機,用高清鏡頭連接起長城和河西走廓,更加清晰地記錄下游牧、農耕文明的歷史與現實變遷。《西部地理》攝制組在甘肅拍攝時采用了小團隊作業的方式,力求做到深入、貼近的長期拍攝,全面地展示甘肅的人文地理風貌。直面祖先的創造,不管拍攝的視角如何調整,都無法回避我們對祖先的評價,而評價的結果無論清晰與否,都將在鏡頭中一覽無余地表現出來。《甘肅篇》歷時八個月的前期拍攝,攝制組積累了將近6000分鐘的素材,在這些大量的素材中,制作出10集20分鐘高清專題片和一部90分鐘高清紀錄片《河西走廊》。
比起去年制作《穿越雅丹》(該片獲第五屆“高清杯”專題類一等獎)時的小打小鬧,那《西部地理》8個月的拍攝時間,近6000分鐘的素材,制作過程顯得十分從容和充裕。在后期制作中,我們完全貫徹導演黃堅的要求—通過細節解讀大局。這樣的切入點,也使該片更帶有深入的思索性及親和力。此片后期主要設備為AVID的MC-Adrenaline HD。由于導演的使用習慣,我們沒有按常規把該片進行標清下變換后再粗編,而是直接進行高清精編,通過AVID高效的素材管理,將未用素材刪除,始終將節目總容量控制在硬盤容量之下。
![]() |
三. 精美的畫面和成功的鏡頭語言
作為制作人員,我們一接觸到素材,就被該片精致的畫面大大吸引,很多鏡頭美得令人窒息。比如雪中瘦馬的鏡頭,看到的人第一反映是:雪是假的吧,但仔細看過后都會說,不可能是假的,因為那種細密的雪以及馬在雪中的神情和動作,是任何后期合成都難以實現的。除此之外,該片的拍攝在聚焦、曝光和用光等各方面都處理得相當好。畫面構圖十分精巧,幾乎每個鏡頭每一幀定格下來都是一幅很好的畫或是攝影作品,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該片的鏡頭運用更像是電影鏡頭的拍攝方法,以往電視專題中常用的推拉搖移等各種運動鏡頭,在該片中并不多見。畫面語言以一種平實的敘事性的方式,一點一滴地將河西走廊的過去、現在展現在鏡頭面前。也正是因為是高清的緣故,使得一些非高清的元素,我們只能一概擯棄,例如一些歷史資料,一些老照片等。在體現古戰場的金戈鐵馬時,我們巧妙地運用了越野車駛過曠野時的滾滾塵煙,配上音樂和效果聲,又將人帶回到那個激情壯志的古戰爭歲月。HDW-750P將白色塵煙的絲絲毫毫都記錄得十分清晰、真實,大大提高了藝術的感染力。高清的優勢當下立現。
在這黃土壘成的輝煌中,除了千年如是的大漠,落日,羊群,還有什么?還有人,還有孝賢老人,還有硤口村的村民、孩子。相對風光拍攝的靜態,人的生動,給該片帶來了活潑和亮色。在歷史的厚重下,人的出現是這樣的真實和質樸。用高清拍人物,尤其在紀錄片的跟拍時,會有很大難度,聚焦、曝光都沒得多挑剔,而該片孝賢老人根根分明的胡子和孩子們天真地奔跑,說明拍攝十分成功。
![]() |
四. 后期校色實現完美畫質
高清電視不僅僅是提高了分辨率,從整體效果看,高清電視的視覺表現力要遠遠高于標清電視。高清帶來了豐富的細節,也帶來了豐富的色彩。也正是因為如此,在高清的拍攝過程中,光線的變化會被充分的表現出來。這個問題在我們去年的《穿越雅丹》的拍攝中表現得特別突出。雅丹地貌位于沙漠地帶,色溫、光線角度、強度變化十分急劇,要時時刻刻地把握由光線改變造成的圖像變化。而同一問題,《黃土壘起的輝煌》片中就基本沒有遇到,《西部地理》的攝制組對自然光的敏感度和捕捉十分準確,但是因為其拍攝周期長,中國西部季節變化明顯,光照變化也十分劇烈,所以針對每個場景、每個鏡頭的校色還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的目的就是要通過后期制作軟件將各個鏡頭之間的色彩、影調協調一致,以此克服有的畫面色彩過于暗淡;克服雙機拍攝的色調差異,以及彌補自然環境變化和氣候變化造成的畫面不統一等等。
![]() |
在校色上,我們主要利用AVID的MC-Ad renaline HD里的Color Correction和Image中的painter(繪畫)和一些光效特技來完成全片的校色和細節打造,通過調整圖像RGB色彩分量、各個亮度層次之間的比例關系,以達到光影的層次均勻、豐富,色調準確、色彩飽和的目的。Color Correction中,我們通過分區域,分色域和分亮度等多種調色方式進行校色,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亮度和色彩調整的細化和精確性。Painter的使用對于畫面中細小的瑕疵有很好的修復作用,Painter可以細小到幀的繪畫方式,可以調整畫面上的小缺陷,還可以調整畫面局部的色彩光影關系等等。同時我們還利用合成技術來彌補拍攝的不足,比如一些古塔邊的現代化天線等等。另一方面,高清16:9的畫幅比4:3的標清畫幅更接近人眼的自然視野,構圖關系也完全改變,字幕制作充分調整結構,以期調至最佳視覺效果。通過校色等修飾手段使該片在色彩上更有層次,視覺效果上了一個臺階。
![]() |
該片在技術上是嚴格按照按金帆獎技術質量要求的。音頻制作采用全立體聲制作,用的是AVID的PROTOOLS。音樂的節奏和氣勢和紀錄片配合得天衣無縫,為該片增色不少。開頭的瑟瑟風聲,一下子就把我們帶到了西部大草原。
通過這次節目制作,我們體會到,高清節目的制作實際上是一次綜合實力的較量,現在的探索一般會側重于技術方面多一些,但我們還應考慮到應該有更深的文化內涵在里面。一個好的高清節目,首先是一個好的故事題材,再配以高清晰的畫質和鮮艷逼真的色彩,才能真正打動人。《西部地理—甘肅篇》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除了完美無瑕的鏡頭和動人心弦的音樂之外,還涵蓋了歷史、地理、人文以及對于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的思索,《黃土壘起的輝煌》,讓我們看到了不同的風景,不同的人生,感悟到發自內心的震懾和感動。《西部地理》是浙江廣電集團的四大精品工程之一。今年,《西湖》、《浙江文化地理》等高清精品也已進入拍攝階段,隨著節目制作量的增大,高清節目的制作將會越來越成熟,我們也將不斷積累經驗,繼續探索高清制作的各個流程質量監控,力求在高清領域實現技術和藝術上的完美結合。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