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杭州1月20日電(記者余靖靜)記者從浙江大學了解到,由該校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虞露領銜6年研發的兩項技術,被正式納入國際數字音視頻編碼技術標準,并成為其中的核心技術。這打破了多媒體通信領域里國際標準長期被國外大型企業和研發機構所壟斷的格局。
在信息化時代,人們聽音樂、看電視時所接受的音頻、視頻信號,都要經過編碼壓縮,以一定的形式存儲、傳輸。這些多媒體信息的內容交換必須遵循統一的編碼壓縮標準。國際標準中的核心技術則指國際標準涉及的產品中必須使用的專利技術,使用該技術的一般生產廠家或用戶,須向專利所有者支付一定的專利使用費。
近20年來,飛利浦、湯姆遜、索尼、東芝、摩托羅拉、諾基亞等國外著名的大企業和研究機構,紛紛將自己的發明創新和專利技術納入國際標準,從而達到長期壟斷市場的目的,部分企業還借此向其他廠商和用戶提出了越來越苛刻的專利收費條款。
在數字音視頻領域,我國每年要向國外專利巨頭交納巨額專利使用費。如數字電視產業,由于其廣泛采用的MPEG-2等技術標準完全是國外專利技術,初步估算10年內累計可能會被收取2400億元的專利使用費。
2002年起,虞露帶領團隊開始參與國際數字音視頻編碼技術標準的制訂工作。2005年到2007年,國際標準組織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聯合制定應用于視頻編碼的技術標準“ISO/IEC 23002”。浙大提出的高精度、低復雜性的變換專利技術經與高通和IBM的方案融合,最終被采納為該標準唯一核心技術方案。
2005年到2008年間,國際電信聯盟ITU、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聯合制定高壓縮比、高圖像質量、良好網絡適應性的視頻編碼國際標準ITU H.264,即ISO/IEC 14496-10,可應用于多媒體通信、數字娛樂、網絡多媒體的視頻編碼。浙江大學虞露團隊提交的“色度上采樣插值濾波技術”因其實現復雜度低、性能優,僅經過三次提案就被采納,成為該標準的核心技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