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 Mac 的雜志、G5 的比評等已經很多了。這篇文章并非為介紹 G5 的硬件結構,或和 Window 系統的比評,而將有關 G5 的軟硬件讓一般選擇電腦平臺者、或 Window 用戶對 Mac 有更清楚的理解。
Apple G5 電腦于 2003 年夏季推出,相信許多使用 Mac 的人都對 Apple G5 電腦等待已久。"G" 的意思據說是指 " generation",換言之 G5 已是第五個世代,取代了之前的 G4 結構。Mac 用戶對 G5 等待已久,除了舊有的 G4 結構已經出現疲態外,最主要也是 G5 是 64 bit 的個人電腦,在運算能力上將可大幅推進,更可擁有大量的內存。以 G5 而言,RAM 最多可以裝到 8 Gb,不但遠超過現今 32 bit 的各種 PC (PC 在此泛指個人電腦),其潛力更是無可限量。
G5 的第一印象
G5 嚴格說是屬于工作站級的電腦 (workstation),其造型是走向工業設計,因此 Apple 其包裝上也采取較為神秘感的黑色。由于 Apple 非常講究使用者的經驗,曾有笑話說,如果 Apple 也能控管運寄到消費者手中的過程,它們也會有自己的郵局或快遞公司。實際上也大概如此。打開 G5 的外箱,里面有非常好的包裝,所有的鼠標、鍵盤都是一流的設計,除早己成標準配備的光學鼠外,鼠標接到鍵盤的 USB 也考慮到左右手使用者的方便,另外這些配件也有很好的質感。不過個人不喜歡的是,Apple 的滑鼠由于是一體成型,并沒有所謂的按鍵,對剛上手的人會覺得好象沒有按到的感覺。另外,一如往常 Apple 的鼠標是單鍵。個人認為單鍵是比較好用的,因為不會造成任何混淆,例如 PC 上有些設定變成必須用右鍵按在看起來是不應該 "被按" 的地方,常讓消費者困惑。相反的,若要 short cuts,用鍵盤其實還更快。無論如何,Apple 鼠標的問題并非沒有右鍵,而在于沒有滾輪,是看網頁時就不象 PC 滑鼠如此自在。這點雖可自行購買 USD 鼠標解決,卻顯示 Apple 不想改變顯得有些固執。
安裝 G5 非常快,如果使用 Apple 自行開發的 LCD monitors 將非常方便,只需要一條很細的線接于電腦和 monitor 之間,monitor 完全不用接電源即可使用 (電源從電腦供應),因此整體感方便許多。G5 的造型非常好,整個外殼是金屬制成,具有流線形的現代工藝美感。而且組裝可以用歐洲車款來形容,例如側面的外殼可以輕松地拉開,不論裝 RAM 或硬碟只要幾十秒,而外殼再蓋回去也可以看到接縫整齊密合,不會像一些塑膠貨,裝起來要敲敲打打之類。
G5 的開關設計也是一流的設計,雖然這設計實在沒什么,個人倒是覺得 PC 搞了幾十年,終於有人做對- 其實也只是開關只有一個而已的設計。一般電腦常有兩個開關,一個是 restart (重新開機)、另一個是關電源。如果仔細想想,這都是典型的錯誤,因一般的經驗從車子到臺燈,一定都是一個開關。如果什么東西不正常,也是關掉再開,決不會多做一個所謂的 restart (操作軟體除外)。這個愚蠢的設計個人從過往抱怨至今,終於有人做對。當然,很多人一定覺得這是小問題,但真正的問題在於當今 PC 世界中有太多連那么小的事情都做不好,才會積非成是,造成操作不夠直覺,甚且一般人的生產力降低,而老人家們也無法通過電腦的學習曲線。
G5 最令人激賞的是其內部的設計,其一是可以說看不到任何導線。這點相當方便,因許多 PC 常號稱內部可裝多少東西、多少卡,但實際上卻行不通,因為內部的導線太多又亂,常會卡到擴充卡等,更不談過多的導線排和雜亂布局會造成散熱上的問題。G5 於此點撤底做到 "簡潔的美"。而內部有三個隔層,這三個隔層分別有會因溫度而改變轉速的風散來處理散熱。就第一手使用經驗,G5 算相當安靜,比已經是業界靜音典型的 G4 還要安靜,個人的估計認為大約差 6dB 左右。只可惜手邊的測量音量的器材在此派不上用場,因雜音相當低,在一般距離內測量?完全沒有動靜。Apple 在處理電腦散熱和噪音上一直領先業界,例如之前的 G3 iMac 和 G4 Cube 都完全沒有風扇。一般使用 PC 者不太容易理解,因電腦若沒有風扇很容易過熱當機,更可能會燒掉。在 Mac 卻沒有這么回事,除以上提的機種完全用精巧的熱對流來散熱外,Mac 的 cpu 往往講究效能和省電,不象 Intel 的 cpu 主要以?面上的運算速度來考量,才會有各種奇怪的散熱設計。因此除硬體設計的熱對流好之外,cpu 設計亦是原因之一。
G5 硬體方面讓個人有點失望的是,雖然安裝硬碟極快,大約一分鐘可完成,也不用任何工具,但只能增加一個。Apple 可能是覺得現今硬碟都已超大,使用者若要增硬碟,第三個只怕也是外接的 firewire 硬碟。但個人以為事實雖如此,也不必替消費者假設太多。另外 G5 除最便宜機種,其 PCI 使用的是新一代的規格 PCI-X,有更快的傳輸速度。Apple 過去總是推動新規格不遺余力,例如最早推動 USB、Firewire、DVD、全系列 CD-RW、放棄軟碟機等,大多早業界 1-2 年、甚至更長。但這次使用 PCI-X 對原來的 PCI 用戶卻不是福音,意謂著舊有的投資將無法於新機使用。值得一提的是,由於筆記型電腦越來越方便,現今對電腦的投資最好也是走外接路線,如此不太容易發生這類規格改變的問題,象 USB、Firewire 外接的硬碟、Audio Interfaces等都可以一機多用,的確也比較方便,也是較省錢的投資。至於實際上,1 GHz 的匯排流、64 bit cpu、大量的 RAM 等在此不多提。總結地說,G5 在硬體設計方面的確是一流水準,特別是其非常安靜的特質,讓 studio 錄音方便許多。安裝 PCI、RAM 等的方便也是傳統 Mac 的水準之上。G5 已配有 optical SPDIF 的數位傳輸,於業界亦屬少見。雖然對專業錄音幫助有限,卻讓預算有限的人方便不少。常用 MD 錄音的人也可方便地將 MD 錄音轉到電腦上。
Mac 的靈魂
由于行銷使然,許多電腦使用者習慣看數字來買電腦,例如 cpu 多快、硬碟多大、價格多少等,如此造成 ''大即等于好" 的印象。實際上卻不是這么一回事,例如以 RAM 而言,品質的差別不但直接反應在價格上,也會影響到電腦運作的穩定性。同樣的上述所有關于質感、安裝方便、安靜等也都需設計和制程上的細心才可以讓使用者得到好的經驗,但這些都將反應在價格上,卻無法承現數字之比較單位,因此常被 PC 用戶忽略。
對電腦來說,其實最不值錢的是人們斤斤計較的硬體,電腦的靈魂- 最值錢的部份是操作系統和應用軟體。后兩者才是區別出 "平臺" 的差別。
以 G5 而言,使用的操作系統是 Mac 的操作系統 OS X,而在 Mac 的界面外觀下卻是屬于 server 等級的 Unix。Unix 操作系統是早期許多人的成果,包含 Ken Thompson、 Dennis Ritchie 和著名的貝爾實驗室等,隨后 Unix 也被許多大型機購所?用,例如銀行、醫院、網路伺服器等。許多年前,Apple 有感于 OS 9 操作系統已不符現代的使用,因此買下專作 Unix 的 NeXT 公司,并用 Unix 的架構下加上 Mac 的使用界面,成為新一代的操作系統 M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