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高標清同播的行業舉措出臺,以高清制作播出裝備為龍頭的電視信源類廣電產業,推動以高清平板電視機為龍頭的消費類電子產業發生重大變革,導致以數字高清電視推動振興電子信息產業的市場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在順應高標清同播的時局中,破解轉機中的多多商機,探求2009年企業發展秘笈,是每位CCBN2009參與者的普遍渴求。從中提取機遇,優化商機,在自身資源整合的基礎上,揚長避短,整飭上陣。
市場基礎
回顧同為劃時代變革的黑白電視向彩色電視過渡時期,由于模擬彩色電視兼容了黑白電視,系統總體結構變化并不大。從節目內容的上游到接收終端的下游,再到黑白電視用戶對彩色業務的理解程度,社會自組織能力完全自適應業務的劃時代變革。而標清電視向高清電視過渡則不然,它們之間不僅鋪墊了一個重要的“數字鴻溝”,而且,視覺感官的震撼來自于信源處理中“類與級”的顯著跨越,描述內容細部的數據量成倍提高,直接影響到信源處理和信道傳輸。因此,僅就廣電工程技術的核心——制播系統而言,高清電視已經不能與標清電視同日而語,系統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
更為重要的是,當今社會層次化密度顯著增強。社會“自組織能力”在層次化社會中被分散、被稀釋,以至被再分散、再稀釋。特別是改革開放后,全球化與層次化的社會特征交織,弱化了高清電視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自組織”,當宏觀管理者調控產業上下游之間粘合度不力時,松散的產業鏈不足以推動和造就標清向高清轉型的內部環境與外部機遇,導致市場和觀眾難以達到預期。這將進一步延長標清電視向高清電視轉型的過渡狀態。
因此,雖然高標清同播是標清電視向高清電視過渡的重大戰略之舉,卻不是一蹴而就的旦夕之舉。標清電視轉向高清電視的劃時代變革,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渡階段。雖然現在還沒有精準的時間表,但3年、5年恐怕不夠,8年、10年也很難說,也許要經過一個特定的時代周期。這一明顯特征,標志了一個特定時期的特定產品存活期。
在這樣的市場背景下,無數為廣電服務的廠商和制造商們都在思考同一個問題:我們能為高標清同播做點什么?值不值得我們為此而整合自有資源?
為了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下,進一步振興我國的電子信息產業,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下,2009年2月18日召開了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電子信息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明確指出:從2009年開始,電子信息產業調整振興的三大重點任務,第一項就是“推進視聽產業數字化轉型”,并在三年內跟進4000億配套投入資金。
除了這4000億的國家財政投入外,若按2008年廣電內容源頭的實際創收708.9億為基數計算,可用于高標清同播的省市級主流電視媒體的電視臺投入,3年市場空間應不低于100億(不含地方政府的高清專項政策性投入)。若將“電視臺執行投入+國家政策性投入”一并計算,3年市場空間應不下300億。
屆時,高標清同播重大舉措正處于實施的前過渡階段。那些八載臥薪嘗膽的上游產業集團,在苦苦期待的利好來臨中倍感快慰,所及之處,反響連篇,躍躍欲試。倘若處于上上游的廣電裝備集團,以及處于產業源頭的內容制播機構,還沒有從中領略自身的權益和義務,那將痛失重大的發展機遇。
如此市場機遇,值不值得一搏,一目了然。
企業戰略
總結50年廣電企業發展的經驗教訓,是啟迪當今廣電企業自學習的最好教材。最早的廣電直屬企業是廣播發射裝備制造廠,在計劃經濟喂養下,早期的廣播發射裝備制造廠退化了自我生存的市場機能,在市場經濟初期就找不到切入點,破產的破產,變賣的變賣。時遇國標、CMMB推廣和村村通項目,紛紛起死回生;盡管大浪淘沙后剩下的企業規模也不小,卻迎來了同質競爭的一哄而起的面面對手,殘酷的市場競爭使得不擁有數字核心技術的廠商,逐漸向勞動密集型轉化;而具有核心技術專長的企業,被逼無耐陷入惡性價格戰,結果生存空間被顯著擠扁。
當廣電行業接觸市場機制以后,以字幕機為切入點,基于板卡的非線編性編輯系統,以軟件的更高附加值取得廣電裝備提供商的進一步成長和成熟。然而,他們的強勢發展,并沒有集中表現在非編產品奪彩的競爭上,畢竟非編市場還不足以供養“連續出欄的成批肥豬”;要上規模,就只能以系統集成,來拓展其它產品“旁路”主流的生產線,結果成本投入與資本風險并不成線性比例增加,反而產生衍生資本的“非線性”;被延長的產品線,大大提高了“企業固定成本”,卻沒能大幅提升可變成本。
以上來自兩個方向的典型趨向,共同驗證了一個廣電服務性企業發展的普遍規律:國內廣電裝備服務企業的“規模效應”,并不表現在資本密集型的產能規模上,而是集中體現在技術密集型的附加值規模上。因此,適合廣電圈內生存和發展的企業,不求規模最大,只求績效最優;適度規模的中小型企業,最適合在廣電圈內成活、成長和壯大。
市場有了,企業的生存條件具備了,但產品切入點在哪里?
首先是入市的時間切入點。既然高標清同播是一個漫長的轉型過渡過程,不妨把它分解為前過渡階段、始過渡階段、后過渡階段三個時期,分別采取不同的產品開發和銷售策略。
在前過渡階段,是以高清節目在標清電視模擬頻道播出為主。此時高清觀眾處于培育期,而標清觀眾成為事實多數,也可謂準高清觀眾。內容源頭將照顧標清觀眾業已習慣的欣賞需求,采用高清遷就標清的管理策略,處理高標清同播的技術問題。
在始過渡階段,是從模擬標清向全數字高清長期過渡的中間過程。此時觀眾的收視習慣逐漸適應高清節目的收視特點,只要高清節目內容具有推動助力,滿足準高清觀眾的內容需求和感官震撼,夠威夠力的高清渲染,將極大激發準高清消費的熱沖動,毅然大批轉向高清受眾。
在后過渡階段,是基于高清節目為主的內容制作和播出。此時高清觀眾業已進入初階成熟期,采用標清遷就高清的管理策略,將以全系統的高清指標評價內容服務質量。
[Page]
其次是產品切入點。依據如此過渡階段的劃分,很容易找到高清產品入市的切入點。但有一點特別需要注意:在高標清同播的三個階段中,任何時期都少不了人們傳統直覺體察的攝錄像設備。盡管重裝備是高技術高附加值的重頭產品,但重裝備需要重投入,且需要長期的技術儲備。雖然近5年只出了一個華傲精創,但辛酸苦辣的資金和技術投入,僅僅能夠稱之為特例,所出攝錄像設備產品,不具有普遍意義的可比性。其它傳統直覺能夠體察到的熱點主機,也不是廣電特指企業一哄而上的產品切入點;重要的是如何理解市場需求與產品切入點的事實平衡。
產品策略
能提到的相關產品策略很多,既有新興產品的發展策略,也有傳統產品的升級策略。高標清同播的產品適應性很高,既是高標清同播,就必然又有高清,也有標清。然而,適銷對路的需求與產品的市場平衡,是產品策略的基本點。通俗地理解,就是明確產品賣點。出于篇幅所限,在這里只能點點題,有機會再做細論。
1.存儲單元
在高標清同播業務上,無論采用什么樣的制播平臺,都少不了內容存儲。而且,高清和同播時(出現同內容兩種碼率的數據文件)所需存儲的內容數據量成倍增加。在內容存儲上,或在節目編輯制作的前期,以采集存儲并上載納入內容網絡管理體系;或在節目制作后期,通過存儲內容的深加工和編審,達到播出節目成品的要求;或在節目播出前后,通過內容存儲的內容整合和節目交換,達到內容重組的新頻道;樣樣流程均離不開內容存儲的鼎力支撐。在存儲單元上,既有采集存儲的硬盤、存儲卡、光盤,也有內容存儲的磁盤陣列和數據磁帶庫,其中萬萬不可遺忘虛擬存儲,特別是虛擬磁帶庫的新興技術應用。同時注重“邏輯卷”的應用,以內容生命周期管理機制,動態監管內容配送的遷移服務,也不失降低存儲資源開銷的好辦法。
2.非編和字幕機
兼容的非編高清與標清制作,現已成為產品主流,但在服務于高標清同播的功能應用中,還有進一步升級的空間。重點是區分創意性和變換性的制作任務,將寬高比的上、下變換、亮度與色度、以及限幅電平等的視/音頻變換處理,以任務優先級構成變換模式,產生“一次設置,自動變換”的制作機理。又如字幕機,在遵循“內容優先”和“下變換為主,上變換為輔”的原則下,權衡內容與視覺差異,量體制裁,構成字幕生成區的處理模板,防止在變換中可能出現的必要字幕和特技渲染被誤切,造成圖像失實的現象。
3.高比變換的服務代理
高清電視畫面的寬高比是16:9,而大部分標清電視畫面的寬高比是4:3,但高清與標清節目寬高比上、下變換的組合直接影響播出內容的圖像質量。事實上,無論是否是真正的高清(1080i)平板電視機,只要是較大屏幕的寬高比都是16:9。若以寬屏電視機接收當前標清節目,或是呈現“哈哈鏡照全景”的內容曲解,以又矮又胖的變形場景蹂躪觀眾,或是裸露黑屏(切邊模式)的視覺障礙,以痛失血汗錢換來的有效屏幕傷害用戶。不僅損害了廣大電視受眾群體的收視權益,而且直接影響到廣播電視的服務意識,造成消費類電子與現行廣播電視體系的嚴重脫節。然而,雖然寬高比變換是高標清同播的重要制作工序,但在制作系統中,它是一個并無創意的耗時耗力的邏輯變換,既需要時間又霸占了系統工位,以至于影響制作系統的整體效率。因而,以變換服務代理形式出現的變換服務器,是一個市場急需的工具性系統產品。
4.周邊產品
除了制作系統和播出系統的主機以外,系統周邊產品的涉及面就很寬,信號處理類、切換調度類、監測服務類的產品自不必說,留給最有話語權的生產企業。但在高標清同播系統中,或標清應用或高清應用的監視系統和分配系統,自然少不了系統信號的分配。而現有市場流行產品的適應能力不強,缺乏競爭力,特別是針對串行與并行數字信號的分配,一進四出或更強能力的信號分配轉換器是一個很好的產品入點。假如能在分配轉換器中植入可編程串行化/并行化器,將如虎添翼,大大提升分配轉換器的自適應能力。
5.指標檢測服務
在高清與標清視/音頻變換中,亮度與色度、以及限幅電平的控制是可以依據現有國際通用的標準,如ITU-R709、SMPTE等,利用系統設備的調控機理加以校正。但在主觀評價中,以何種標準的高標清兼容測試卡,作為校正播出和傳輸系統的調控依據,我國尚無確定的現行標準。攝像機及播控系統生產廠家推薦采用SMPTE RP 219彩條測試標準信號,雖然SMPTE RP 219標準包含16:9高清與4:3標清兼容的主觀評價內容要素,但是不能像行標SDTV/HDTV綜合測試圖(眼圖)那樣,既包括前端制播系統,又包括終端電視機接收系統的調校內容。因而,特別需要研究制訂適合我國高標清同播時期的標準綜合測試卡(眼圖),并以此形成測試與臨控系統的測試信號源。
6.同播業務的制播平臺
高標清同播是將一種節目內容應用于標清與高清兩種技術規格的業務系統,為此服務的制播平臺,一般存在兩種技術可能性,一種是制播分離體系;另一種是制播同平臺,甚至是互聯互通的全臺制播一體化功能平臺。這兩種技術方案的系統機理和管理策略存在明顯差異,直接影響制作與播出的系統構成。
在標清與高清的兩條線路上,系統機理是“統”還是“分”;是任務合一還是系統合一;是對象(業務)優先還是條件(技術)優先;這些都是必須首先解決的現實問題。按照解決方案的系統需求,“統”能完成任務,“分”也能完成任務。然而,必須規避造價提高,軟管理柔韌度不夠而突兀拓展性差的瑕疵,不利于投資保護型高標清兼容制播平臺的集成。
因此,在業務為第一性的前提下,采用“對象優先、系統合一”的集成方案,以求對未來高標清兼容業務的自適應管理能力。具體方案是在一個全臺生產存儲網絡架構的支持下,高標清兼容的節目制作系統優先,上下變換工序的熱轉碼服務代理隨后,再經過基礎網絡平臺,互聯互通高清播控或標清播控的發布系統,構成統一管理體系下的高標清同播的制播平臺。這是同播業務制播平臺的可行方案,很可能形成未來的主流制播平臺。
7.信道選擇
自從2008年元旦開始,北京市民可以通過定制的國標無線數字電視機頂盒,接收中央電視臺以頻道為節目基數的數字電視公益性高清節目。我國由無線信道第一次正式傳送公益服務高清節目的事實和宣傳,給人們造成一種錯覺,似乎高清信道只能使用無線傳輸,而接收模式也只能是單載波的固定接收方式。
[Page] 信道資源中最為保貴的是不可再生的物理頻譜資源。無論是無線傳輸還是有線傳輸,追求有限頻譜的最大化服務,歷來都是工程技術的最高境界。根據頻譜利用率最大化原則,在應用國標的無線信道中,最高頻譜利用率確實是單載波的應用模式,但是,即便犧牲了傳輸效果,國標單載波應用模式的最大頻譜利用率,也僅僅能夠達到3.62bit/s/Hz;倘若采用有線信道傳輸,即使不在光波段做深度開發利用,以有線數字電視慣用的64QAM傳輸方式,頻譜利用率就能輕松達到4.82bit/s/Hz,更不必說在無線信道幾乎無法承受、但有線信道能夠順利實現的128QAM數字傳輸,此時有線信道頻譜利用率將達到6.02bit/s/Hz。這就是說,比較同檔次工程應用的數字傳輸,有線信道比無線信道節省資源開銷達到66.3%,甚至還可以進一步沖高。
由此可見,在高標清同播業務上,信道產品大有文章可做,特別是有線傳輸高標清同播的配套產品,比如信道適配、高標清兼容機頂盒等。正因為如此,高標清同播的舉措更顯得既及時,又重要;也有中數傳媒從經營事實中猛醒,將有線數字電視的付費高清頻道,轉向與無線數字電視同質的有線高清公益服務。
結束語
在高標清同播的戰略舉措下,雖然高清技術推動高清業務的節奏加快,但是系統整合與內容整合的復雜度與難易度同比大幅提高。在漫長的高標清過渡期中,值得深入考量的技術訣竅還很多。然而,只有把握技術必然發展趨勢中偶然“信息發現”,以科學發展觀演繹市場經濟下的企業發展,才能借助社會和市場的“自組織”,在標清電視向高清電視的戰略轉型中,在傳統電視向現代電視的劃時代變革中,將商機轉化為市場產品,將機遇轉化為企業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