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的三網融合之廣電躊躇不前
2010-10-28
本刊編輯部 依馬獅廣電網
編者按:伴隨著國家對三網融合的大力推進,一時間三網融合已成為最受矚目的國民話題,但三網融合究竟出于何種背景,三網融合最關注的問題是什么,影響實現三網融合的障礙是什么,又如何解決呢,實現后又能帶來怎樣的改變呢?本組稿就將帶您回顧我國廣電、電信的過去、審視現在的發展、憧憬美好的未來,共同打開三網融合的絢麗世界。
有人說,三網融合帶給廣電的是一場巨大的災難!也許說者無心,但聽者有意。作為一個廣電人,聽到這樣的言論,我不能不對自己所從事的這個行業感到憂心。
三網融合從試點城市塵埃落定發展到現在,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索尼推出了基于Google TV 高清互聯網電視,國內的IPTV也開始列裝高清電視技術;中國電信計劃2010年下半年和2011年追加投資150億,主要用于寬帶建設,以應對三網融合的挑戰;而廣電在一段時間的消沉之后,終于看清了競爭環境對自己的不利,開始著手推進高清電視和NGB的發展。這無疑對廣電從業者來說是一個驚喜、一個鼓勵、一個推動。
然而,行業基礎是決定一個行業是否快速發展的關鍵。侯自強也曾表示,“三網融合”融在互聯網,而事實卻是廣電被電信排除在了互聯網之外。為什么這么說呢?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也許大家就可以明白。互聯網電視都已經可以看高清,而且節目源也不比廣電的少,最讓人遺憾的是,互聯網電視并不支持廣電的數字電視;電信加大投資進行寬帶建設,力爭入戶寬帶達到100M,這對廣電的10M入戶帶寬而言,顯而易見毫無競爭力。在三網融合大開放的年代,互聯網和電信之所以能在三網融合中顯現出它的優勢,歸根結底可以總結為兩個字“開放”。正是因為有了開放統一的技術標準,他們才能在三網融合中走在了廣電的前面,把“封閉自守”的廣電排除在外。
有誰能為廣電洗刷掉“封閉”的印記?電信和廣電同樣都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而發展到現在,誰強誰弱大家都有目共睹。封閉的技術標準使廣電的發展舉步維艱,所以才出現了至今讓人頭疼的機頂盒混亂、軟件版本不統一等問題,試圖像電信一樣自由發展業務卻力不從心,市場化之路布滿荊棘。某些廠商為了討好廣電,推出一些所謂的開放平臺,說要與廣電站在同一條戰線與電信進行抗衡。殊不知,正是因為他們這種所謂的“開放”,才將廣電死死地綁在了自己的褲腰帶上。使廣電好不容易跳出了一個坑,卻又掉進了另一個陷阱。封閉技術的采用已給廣電的技術、業績帶來了嚴重的影響,特別是在三網融合倡導開放的大環境下,繼續采用封閉的技術標準只能誘使廣電一步一步滑進深淵,說“三網融合帶給廣電的是一場巨大的災難”一點都不為過。
如何在三網融合的盛宴中分到屬于自己的那杯羹?最重要的還是要摒棄封閉、倡導開放,采用開放統一的技術體系,才能實現像電信和IT業的迅猛發展。也只有開放,廣電才能開展系統、深入的改革,棄糟粕,揚先進,力爭在三網融合的大潮中揚帆起航。
三網融合
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