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
上虞市廣播電視總臺
【摘要】 面對廣電發展新形勢,本文介紹了上虞電視臺全臺制播網絡系統項目實施中實現了企業媒體總線、企業服務總線以及面向服務的架構(SOA)等系統的技術集成,特別在全臺文稿流程整合和優化、系統運行監控管理的設計和應用軟件開發上有所創新,對縣級電視臺全臺網安全體系的設計建設及運營維護上有著一定的借鑒性。
【關鍵詞】 電視臺網 全臺網 全臺文稿 高安全區 雙總線 SOA 監控管理
一. 系統建設背景
與大多數電視臺一樣,隨著上虞電視事業的發展,現有的傳統設備和系統都無法適應與滿足電視節目發展的需要,同時在節目的生產、管理、運營等經營管理方面和廣電高清化、新媒體、三網融合等新技術方面均出現了諸多矛盾,如:已有設備已經滿足不了制作需求;節目制作運營效率低下、制作時效性差、生產成本偏高;節目運營數據不能準確獲取,決策無依據;節目生產管理程序異常繁雜,人為安全隱患多,系統安全無法保障;設備系統間孤島現象普遍,仍然靠傳統磁帶的交換方式;節目制播流程規劃不合理,資源浪費比較普遍;文稿系統只能在業務內使用,外網導入文稿復雜;高標清同播的規劃;原有節目資源的保存手段不科學、不合理,使用率低下;實現不了對新業務的支持(如新媒體業務、信息資訊業務等)。
為解決這些問題,建設一個現代化的全臺網提上了上虞電視臺的建設日程。經過廣泛調研考察、技術交流和關鍵技術測試,2008年11月上虞電視臺與新奧特(北京)視頻技術有限公司簽署集成合同,正式開啟全面建設全臺網新歷程,經過一年多的深化設計、訂制研發、環境建設、試運行,全臺制播一體網絡系統于2010年1月12日正式全面啟用。
本文著重介紹現有的上虞電視臺全臺網系統項目(一期)從技術架構上具有的技術特色。
二. 系統總體設計特色
1.文稿、制作和播出系統的無縫整合
我臺在全臺網中創新式地啟用了無紙化文稿系統和制作網的無縫對接。對于制播網絡來說,文稿就是一條主線,從業務的源頭“報題”起,到業務的終點“歸檔”都需要文稿貫穿其中,可以說文稿貫穿了整個制播的流程。傳統的文稿都是以紙質的方式進行書寫、審閱、修改、保存,在傳統文稿的傳遞、修改、審閱等過程中常常出現遺失、修改遺漏等問題,而因為這些問題常常引發一連串的如編輯拖延、無據可依,嚴重的甚至出現播出的事故。因此在我臺數字化改造啟動后,對文稿的使用方式方法進行了大量的調研工作,借鑒了多家兄弟單位已改造的文稿系統,結合我臺自己的工作模式,與系統集成商新奧特公司聯合完成了適合上虞電視臺需求的文稿系統的建設。

為方便記者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任意終端在第一時間完成文稿的書寫工作,我們采用了辦公網BS文稿和業務網CS文稿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部署,記者在辦公網、互聯網等任意公網通過認證進行BS的寫稿,寫完的稿件通過專用的私有協議與業務文稿進行同步。從系統安全角度考慮,辦公文稿與業務文稿間沒有采用TCP/IP進行直連,而是采用了新奧特的USB隧道技術完成結構化數據和非結構化數據的同步。這樣就實現了全流程文稿數據化應用,提升了節目制作時效性。

在播出系統中選擇了進口的THOMSON K2視頻服務器,配合成熟的新奧特神舟播控系統,并接入新奧特全臺網。由新奧特Himalaya非線性編輯系統直接將審片后文件打包合成為K2所支持的MPEG 2 IBP播出格式,通過新奧特雙核、雙總線全臺網引擎,按總編節目單信息要求,實現網絡化、自動化的文件主備播,并通過嵌入MD5實現數據完整性保障,通過基于媒體文件的質量控制軟件,實現遷移到播出服務器媒體文件的自動質量審查。同時在制作系統和播出系統間預留SDI應急上載通道,確保在網絡傳輸出現故障時應急使用。
2.采用相對獨立的業務子系統
上虞電視臺全臺制播網絡系統采用分布式體系結構,各個業務系統之間松散耦合,從而減少相互間的依賴和影響,提高整體安全性。根據業務需求,將系統劃分為多個業務子系統,并通過基于面向服務架構的全臺網主干平臺實現總體集成。
全臺網總體存儲架構采用“應用分散、交換集中”設計。各子系統采用獨立的存儲,各個子系統之間沒有存儲層面的網絡互通;子系統間文件的傳輸均通過主干平臺EMB總線實現。從而避免單個存儲體的故障對整體系統的影響,在管理和維護方面也更為方便。

在保證各業務系統能夠獨立運行的基礎上,通過內容搜索引擎、媒體數據交換總線和企業服務總線引擎,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業務流程管理、媒體數據交換等,從而實現了網絡化節目制播新型生產管理模式。
這種根據業務將電視臺制播網劃分為多個系統,使各個業務系統之間松散耦合,從而減少相互間的依賴和影響,提高了整體系統的安全性,并通過全臺總編業務管理系統和全臺網主干平臺(媒體數據交換平臺),實現跨系統業務流程,主要包括:節目編排審核流程、節目演播流程、節目制作備播流程、媒資歸檔流程及媒資調用流程等。
3.采用雙總線技術的系統架構
基于新奧特SITEMAP應用集成技術架構,Auto.ESB企業服務總線、Auto.EMB企業媒體總線以及公共服務、監控管理平臺構成的上虞電視臺全臺網雙總線驅動技術實現架構。上虞電視臺全臺制播各業務系統通過企業服務總線(ESB)適配器實現與主干平臺的信息交互和連通,并在業務支撐平臺的支持下,通過ESB中的調度服務,實現對企業媒體總線(EMB)中的遷移服務器的調度和控制,從而實現媒體文件的遷移、傳輸,最終完成業務系統與主干平臺以及業務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和互操作,其最大特點是保證業務系統之間的松散耦合、位置透明和協議無關,體現SOA設計思想,在保證業務支撐平臺穩定的基礎上,為節目制播等應用提供最大的業務靈活性。
三. 系統安全體系特色
1.系統結構方面
全臺網系統采用了分布式體系架構、基于面向服務架構(SOA)、松散耦合和模塊化設計思路,而且還在各業務系統中也應用了松散耦合性的設計方式,在系統投入運行以來已經在系統應急處理及維護方面帶來直接的好處;也為今后的網絡改造預留了友好的升級開發框架。 [Page]
應急處理方面:在某個業務子系統遇到特定事件的時候,用戶可以在所屬業務系統中的其它穩定運行的子網中完成自己的相應業務,避免的以往子系統一旦遇到突發系統運行事件的時候全面停止工作的尷尬局面。
運行維護方面:可以在全臺任意業務系統及任意子系統中進行24×7時間段的系統在線升級或維護,而不會影響到其它子系統內部的正常運行。
2.系統冗余方面
高穩定的系統設計帶來安全可靠的保障:在整個系統中,服務器、交換機等核心部分采用了全冗余備份設計,保障整個系統的穩定可靠運行;同時對于各個應用功能服務器,全部采用端口匯聚等技術,增加端口帶寬,保證了系統高效運行。
3.網絡架構安全保障方面
系統安全保障架構是上虞電視臺全臺制播網絡系統設計的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系統架構層面安全、整體產品技術選型、系統站點安全部署、播出安全技術、外來數據導入、緊應急制作解決方案以及應急管理制度等內容,這里僅對上虞電視臺外來數據導入和網絡安全保障技術做簡單介紹。

上虞電視臺基于以太網的交換架構具有極高的安全可靠性,首先,核心交換機可以提供極高可靠性,同時采用冗余引擎、引擎切換技術、背板堆疊技術等,確保設備的安全可靠。同時,可以充分利用以太網交換機的配置、管理工具,實現圖形化、自動化的監測和管理,進一步提升網絡架構的安全可靠性;具有高吞吐量的核心防火墻的應用使網絡的安全得以保障。在上虞電視臺全臺制播網絡系統中,已經將存儲、網絡管理系統、設備管理系統與新奧特臺內網監控管理平臺Auto.DMS有機結合,用于實現IT基礎架構的核心網絡和臺內網主要業務的監控,從而大大提高系統運維保障水平。
四. 總結
作為浙江省縣級電視臺中第一個真正全面投入運行的全臺無帶化制播一體網絡系統,上虞電視臺采用了一流的節目制播和運行管理平臺,同時為其他各種媒體的信息發布和交互提供了優質平臺;創新的文稿系統,突破傳統文稿系統的壁壘,使記者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任意終端在第一時間完成文稿的書寫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節目制作時效性; 基于雙網架構和分布式體系架構,為縣級臺提供實現了一套高性價比全臺網案例,并符合廣電總局的電視臺數字化網絡化建設白皮書要求。
到目前為止,上虞電視臺全臺制播網絡系統共有近40臺(套)工作站點、10多臺服務器以及超過40TB的存儲容量,全面支撐起上虞電視臺全臺3個自辦頻道、10多個欄目全面數字化、網絡化、流程化的節目制播和管理業務;上虞電視臺全臺制播網絡系統全流程上線已安全播出近300天,每天播出近50小時節目,共計安全播出近15000小時節目。
上虞電視臺全臺制播一體網絡系統項目實現了企業媒體總線、企業服務總線以及面向服務的架構(SOA)等系統的技術集成,在全臺文稿流程整合和優化、系統運行監控管理的設計和應用軟件開發上有所創新,希望能給縣級電視臺全臺制播網絡的建設提供借鑒參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