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TV(“高清”)幾乎成了2004NAB的主題,各個廠家都迫不及待地打出自己的HD解決方案。縱觀大街上形形色色的廣告和商場里的家電,“HDTV 1080P”也是比比皆是。然而,即使是業內人士,對于高清也大都缺乏清晰的市場、技術透視。
推動HDTV的市場需求
HDTV在歐美發達國家已不再是新鮮事,然而,由于其高昂的制作、播出以及接收機成本,使這一技術在推向市場的過程中經歷了漫長的歷程。中國作為2008年奧運會的主辦國,近年加快了HDTV的發展步伐,作為技術和節目的先期準備,北京、上海以及內地的許多電視臺都已經投入了HDTV節目的先期制作。
從全球看,HD還被廣泛地用作商業廣告類節目的制作,它被當作取代膠片的數字載體。在好萊塢,HD還更多地用于電影和數字影院節目的制作,人們意識到HD不再是電視的獨家專利,它正成為連接電影和電視的數字紐帶。此外,HD設備也廣泛地被用作拍攝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風光資料片,以數字化高清晰度的指標記錄下不可逆轉的歷史長河細節。
而從廣大的消費市場看,HDTV電視機的價格跌到幾千元,進入了國內城市消費者的消費能力范圍。而HDV格式(一種長GOP MPEG的高清編碼技術)低成本高清攝像機和HD-DVD也正快速地投放市場。
高清格式寬高比為16:9,有逐行掃描和隔行掃描兩種掃描格式,掃描頻率很多,但24P正成為一種最主要的格式,它正好與電影每秒24格的速度對應,而1920×1080的像素正好和數字影院對應。HD節目可以方便地轉化為35mm膠片和數字影院節目,還可以方便地下變換為標準PAL/NTSC節目。
對于傳統膠片電影的制作,需要將聲音、畫面分開進行。對于畫面的剪接,首先通過膠轉磁,利用視頻非線性系統進行初編,然后將編好的節目時間碼轉換成膠片的物理長度信息,再來最終剪接膠片。對于特技合成,需要通過昂貴的高分辨電影膠片掃描儀將膠片掃描成2K或4K的圖像文件,利用電腦進行特技合成,然后再將圖像還原成膠片。這樣的流程不但成本高、效率低、也不便于節目的修改、存貯和拷貝。用高清24P攝像機進行電影拍攝,然后將成片節目再轉為膠片或數字影院節目。這種趨勢的出現正是要克服傳統膠片電影制作流程的種種弊端。采用HD投影儀將硬盤播放的HD節目投影到銀幕上的數字影院的迅速興起,則意味著在電影這種媒介中將放棄膠片。
對于數字載體是否可以代替35mm膠片記錄,眾說紛紜,總的說來:膠片記錄層次更豐富、色彩細膩柔和,CCD相對于大片基膠片來說,目前像素還有局限性,然而,單純地比較膠片和數字載體的指標是沒有意義的,因為膠片母版雖好卻不能提供給影院,在發行中多次拷貝后亮色都要下降,放影中還有灰塵和損傷,相反,數字載體在數字傳遞中效率高、成本低、前后保質,也便于后期制作。
針對電影數字載體節目的制作,一種NLP(非線性后期整體制作)的概念正在興起,它改變了以往膠片電影的流程,可以用一臺多功能設備完成電影音頻、特效、剪輯的多元化制作,從而降低制作成本,提高節目制作的生產力。
同樣,未來電視節目制作也向兩極化發展。所謂兩極化發展,主要是從電視節目制作所使用的設備來定義的。無論HDTV節目是否已開播,HD已經使電視臺對設備的投資觀念產生了改變。對于一些電視劇、重要綜藝節目的拍攝,用以往的DVW已經不能滿足需求,制片人更愿意選擇HD來進行拍攝,一次投資,可以獲得HD、SD(PAL/NTSC)多版本回報。
而隨著電視數字化、網絡化的發展,在制作過程中可以做到源碼流保質傳遞,避免了以往磁帶傳遞模式中多次拷貝帶來的數模轉換損失或多次壓縮編碼的損失,所以對于以大量低成本經濟、信息、文化、新聞類節目為主體的SD電視節目來說,選一些低成本的前期攝錄設備已經完全能滿足需求。大家都認識到,要保證播出質量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一個數字化的制作播出無損傳輸網絡,而不是盲目地追求攝像機的高指標。
AVID的HDTV發展戰略
面對新的數字載體,產品研發首先要考慮的是市場需要什么樣的HD產品。從國內看,在HDTV開播之前,市場的主要亮點是:(1)低成本電影/數字影院節目;(2)HDTV電視劇(一次投資,多版本回報);(3)高端商業節目的制作(這部分節目過去都習慣用膠片來拍攝,而今用HD取代膠片來拍攝)。針對目前的情況,用戶往往需要制作品質需求較高的HD節目,而節目量并不大。另外,各個電視制作單位相對于HD來說都是一個零的起點,因此它希望有一個多功能、層次高的產品,而對于電影用戶來說,NLP的流程更是需要一個多功能的一體化產品。
AVID在2000年就推出了DS|HD高清后期制作系統,該產品融合了AVID原有的Digidesign音頻工作站、Illusion特技合成軟件、FilmComposer電影剪輯系統和SOFTIMGE|DS后期制作系統等各個產品的技術優勢,成為適應數字HD載體的多功能數碼工作室。該產品在特技合成上既有適應電視制作的多層結構和時間線,能充分保證實時效率,又有電影特技合成所需要的復雜特技樹,并將樹結構和時間線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無論HDTV還是數字電影,對于高端節目來說,非壓縮的1920×1080圖像在進行特技合成時面臨大量的圖像運算量。HD設備如果沒有生產力就沒有真正的商業價值。早期好萊塢是通過有很多CPU的超級計算機來完成這項工作的。AVID三年前就采用了一種低成本的模式,就是運用多臺低成本的CPU,通過網絡進行后臺并行運算,這種方法已成為一種新的技術趨勢。2003年,AVID又開發了新一代數字非線性加速器(DNA)NITRIS,它使CPU對圖像實時處理的能力提高了10倍。此外,AVID提倡一種“HD艦隊”的工作流程,DS NITRIS就是該艦隊的“航空母艦”,它具有廣泛的節目適應性,從電影到電視、從壓縮到非壓縮、從視頻到音頻、從剪輯到合成、3D字幕等等。而當你需要提高生產力或將各個制作環節分解時,你可以配備AVID各種低成本的網絡工作站,通過網絡來協同工作,使用戶通過追加少量的投資而獲得多倍的生產力。高低設備通過網絡組成一個完整的“HD艦隊”。
2004NAB展覽會上,AVID宣布其全線產品支持高清,其最低成本的產品Xpress Pro和加速器MOJO可以通過1394接口采集HDV和DVCPRO HD源碼流,也可以支持AVID DNxHD壓縮高清碼流的實時編輯,該產品可以配備在臺式機或筆記本電腦上,既可以成為移動HD編輯站,也可以在網絡中成為一個HD網絡編輯站點。針對全球廣大的AVID MC用戶,AVID推出了MC Adrenaline產品的HD視頻卡,從而使MC產品具備了HD 1:1采集編輯的能力,亦可以采集DVCPRO HD和HDV源碼流,支持AVID DNxHD壓縮HD碼流。這一系列新產品的推出,主要是針對未來廣大低成本HD節目制作的市場需求。
作為2004NAB的一個技術亮點,就是AVID發布了其大規模HDTV網絡的技術核心。當面對HDTV頻道的開播,HDTV制作網絡的需求比SD更加迫切。電視臺面臨的是HD零的起點,沒有傳統舊設備可以依賴,也不可能再用傳統對編的模式來進行設備投入,無論是錄像機、磁帶的成本對HD平臺來說,都是更加昂貴;如果再建立一系列的非線性“孤島”,硬盤的資源不共享更會浪費巨大的硬盤投資,采集過程中亦需要很多的HD錄像機,而磁帶傳遞過程中多次拷貝也面臨質量的嚴重下降(HD錄像機的壓縮比都比較高)。——毫無疑問,只有建立存貯共享的制作網絡和無磁帶的HD網絡流程,才能真正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證質量。
然而,阻礙HD網絡的致命障礙是HD的高碼流目前HD攝像機的格式更是五花八門,無法找到一種開放性的HD壓縮源碼流作為行業標準。正是在這樣的前提下,AVID推出基于MXF標準的開放性HD壓縮編碼方法“DNxHD”,其145MB編碼優于135MB的HDCAM,而其10比特220MB編碼基本上相當于HD-D5的標準。AVID同時還宣布開放該編碼的源程序,外界可以從AVID網站下載DNxHD源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