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電視”的出現與興起也就是近一兩年的事。這里的“網”通常是指寬帶網絡,屬于互聯網的一種“高級形式”。“網絡電視”是一種隨著技術、業務、市場不斷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生事物,是融合的產物,也有人稱之為“IP電視”。花點筆墨對“網絡電視”進行一番解釋是必要的,因為它很可能改變我們今后看電視的習慣,至少是部分改變。
最近發生在“網絡電視”領域的一些事件頗值得人去玩味。5月31日上午10時,中國最大的電視臺——國有的中央電視臺臺長趙化勇,輕點鼠標,宣告CCTV殺入網絡媒體主戰場。而就在此前5天,中國網通集團聯合國際數據集團(IDG)等共同打造的“寬帶門戶”——天天在線網絡電視在開通整整100天后宣布進行全新改版。此被中國網通集團副總經理冷榮泉稱之為是該公司“寬帶中國”戰略之重要組成部分的網絡電視業務將對傳統廣電——特別是有線電視網絡業務,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時至今日,可能有人還在津津樂道地大談廣電的“內容優勢”。沒錯,“內容為王”對于數字媒體永遠是條顛簸不破的法則,對于付費媒體更是如此。但是,如何充分利用“內容優勢”,將優勢轉化為“現金流”,實現其價值的最大化,卻是困擾廣電多年的一道難題。
所有市場競爭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利益。央視突入”網絡電視”領域靠的正是其內容優勢,它沒有網絡,所有的節目都得通過別人的網傳送出去。過去只能靠有線網,當然還有開路播出的,因為那時條件還不成熟——有政策的,也有技術的,如帶寬。但現在,政策已經放寬,寬帶技術也已經非常成熟,通過寬帶網絡傳送對帶寬要求較高的活動視頻業務已經不存在任何問題。與此同時,據中國電信日前公布的消息,其寬帶用戶總數截至日前已經突破了1000萬,相當于不到半年時間其寬帶用戶數增長了300萬,占其寬帶用戶總數的30%;中國網通的寬帶用戶也已經達到500萬,不到半年發展200萬用戶,占其寬帶用戶總數的40%。寬帶滲透率的快速提高為網絡電視業務的開展提供了市場基礎。
在央視網絡電視開通儀式上,人們看到了中國網通集團公司、中國電信集團公司等相關領導的出席。這明白無誤地向人們傳達了這樣的信息:央視憑借其海量的內容優勢要與電信網絡運營商們共同開掘“網絡電視”業務的金礦。
長期以來,廣電的內容優勢無人可及,也無人能及。但短短一、兩年時間的付費電視開展并不象人們事先想像的那樣順利。中國的電視觀眾已經養成了免費看電視的習慣,而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與改變都需要時間,需要外力的推動。在此情況下,尋求其他的出路是必然的。廣電要發展產業化,說白了就是要讓“雞”(內容)生“蛋”(錢)。而用戶上網是需要交錢的這一事實“地球人都知道”。于是廣電與電信雙方便有了利益的契合點。
6月6日,也就是央視殺入“網絡電視”領域的一周后,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在首屆新媒體論壇上,宣布了與上海移動和江蘇移動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的消息,標志著這一大型廣電集團在向內容提供商的角色轉變過程中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于是,“網絡電視”又有了一個新的外延——通過移動通訊網絡向手機傳送電視節目。說到手機電視,筆者不由得想起了最近的在國外網站上看到的一條消息。從2005年起,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國際新聞與時政頻道BBC World將可以在歐洲大陸的所有國家通過手機收看。為此,BBC目前正與諾基亞公司在芬蘭的500個手機用戶中進行技術試驗。諾基亞公司開發能接收數字電視的手機技術已有4年之久。
而在國內,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已向上海移動用戶開通了一項名為“東方龍”的手機電視業務。通過手機看“中超聯賽”在上海移動用戶中已經成為現實。
無論是“網絡電視”,還是手機電視,甚至還有眼下在北京、上海等地開展得紅紅火火的車載移動電視(無線廣播),內容提供商在這些業務的鏈條中無一例外地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實,廣電人十分清楚自己的長處與短處。在技術、業務融合進程越來越加快的今天,如何揚己之長避己之短是廣電求生存求發展的關鍵,也是發展產業化的迫切要求。中央電視臺和上海文廣傳媒集團最近的舉動表明:向內容提供商角色轉變,全力實現內容優勢的價值最大化,將是廣電今后發展的一個大趨勢,也是數字付費電視的一種“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