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鄧穎超同志誕辰100周年,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南京市委聯合攝制,南京電視臺承制的8集大型電視紀錄片《鄧穎超》終于在央視一套及南京新聞綜合頻道隆重開播了。作為電視紀錄片《鄧穎超》的錄音師及音樂編輯在負責電視紀錄片《鄧穎超》后期音頻制作的同時,為了突出偉人鄧穎超平凡而又樸實的一面,我們在節目的聲音處理上進行了一定的探索與嘗試,同時在解說節奏的把握與音樂編配的過程中與編導進行了反復交流和修改,運用了一些特殊效果以增加節目親和力和感染力,使全片的聲音與畫面形成和諧的統一,給觀眾以美的感受。
配音
在大型電視紀錄片《鄧穎超》中,解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保證錄音質量,這次配音所使用的話筒是Neumann U87話筒。它裝置了大雙振膜傳感器,能在發聲源近距離內使用而不會有刺耳之感。此外,它可消除在近距離內講話時所產生的低頻噪音。運用Sony R100數字調音臺及Sony DVW 500P廣播級數字錄放機錄音,減少了以往多次AD-DA的轉換,充分體現了數字技術的優越性。
系統構成與節目上載
整個后期制作系統是全數字化音頻制作系統。我們使用PYRAMIX 4.1音頻工作站進行聲音的編輯與修改,它具有強大的多軌實時處理能力、豐富的效果庫、精確的視頻定位與跟蹤能力以及人性化的操作界面。上載與合成使用的是Sony DVW 500P廣播級數字錄放機,它能保證素材與成片無損信號傳輸。工作站與錄像機通過Sony R100數字調音臺相連,此調音臺具有多種專業接口且操作簡單。錄像機與調音臺通過AES/EBU口相連,工作站與調音臺通過ADAT口相連。全系統以錄像機為統一時鐘源,從而保證了數字信號的正確傳輸。另外,錄像機的視頻輸出還連接到視頻采集卡的輸入端,視頻采集卡與PYRAMIX工作站通過IEEE1394接口連接起來。經過剪輯的節目就通過調音臺和視頻采集卡將聲音和畫面同時上載到音頻工作站中。其中,畫面部分以DV格式存放,由于上載后所生成的視頻文件很大,一集近50分鐘的節目要10GB左右,所以我們只上載正片部分,片頭和片尾只上載一集以節省硬盤空間。
節目制作
借助于PYRAMIX 4.1工作站的多軌處理功能,我們把聲軌分為同期聲軌、解說軌、效果軌和音樂軌。這樣,既可以對各種聲音進行單獨處理,也能夠方便的調整各聲軌之間的比例,使聲音更具立體感和層次感。由于各組鏡頭在經非編剪輯時聲音與畫面是同時剪輯下來的,同期聲在鏡頭切換處往往會顯的很突兀,聽上去不舒服。這時我們運用淡入與淡出的方式使各組鏡頭之間的聲音自然過渡,通過調節淡化曲線還可以控制淡化速度,使聲音變化盡量平緩。另外,由于種種原因,現場錄制的同期聲往往不太干凈。有時同期聲中的噪音太大,采訪聲聽不清楚,這時我們就必須進行降噪處理。有些噪音可能是由于電磁場干擾引起的,其頻率成分比較集中,或者是高頻噪音,或者是低頻噪音。對于這類噪音,我們使用低通均衡器或者高通均衡器進行降噪處理。而有的則屬于背景噪音或者兩者都有,這時就必須借助于專門的降噪效果器來降噪了。我們先利用降噪效果器采集一段純噪聲樣本,然后用這個噪聲樣本與要修改的同期聲進行相位抵消操作,這樣,采訪聲就清晰多了,噪音也基本上聽不出來了。不過,這里要說明一點,雖然利用降噪效果器能夠消除討厭的噪聲,但同時對采訪聲也有所削弱,如果效果器參數選擇不當,還會產生附加噪聲。所以,要獲得高質量的聲音,首先還得從采錄做起,使用效果器只是一種補償措施,是不得已而為之,我們不能依賴效果器給我們帶來高質量的聲音。這對我們前期錄音的要求將更高。對于解說軌的處理,清晰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在錄音時我們就使用了高質量的話筒,上載所使用的系統又是全數字的,所以能夠保證解說的高清晰度。由于全片是講述鄧穎超光輝而又平凡的一生,為了增強解說的感染力,我們又嘗試采用語言激勵器對解說聲音進行了加強以提高聲音的穿透力,增加聲音的空間感。使用激勵器后聲音的清晰度,可聽性和表現力都得到了提高。不但使聲音更加悅耳動聽,而且降低了聽音疲勞,增加了響度。雖然激勵器只給聲音增加了0.5dB左右的諧波成分,但實際聽起來,音量好像增加了10dB左右。聲音聽覺響度的明顯增加,聲音與圖像的立體感,以及聲音分離度的增加,改善了聲音的定位和層次感,這樣做還可以提高重放聲音的音質及磁帶的復制率。在節目審聽時,解說聲得到了在場專家和編導們的一致好評。
效果聲軌的使用起著再現畫面中場景的作用,有時還能烘托環境氣氛。效果聲不是簡單的與對應畫面同時出現或同時消失的。比如鳥叫聲給人一種活躍輕快的感覺,而當畫面中講述鄧穎超病重住院時再鋪鳥叫聲就不合適了。再比如,有一段畫面是描繪重慶市街景的空鏡,但緊接著就是有關皖南事變的戰爭場面。這時我們有意讓槍炮聲效果在空鏡中淡入,這樣就很自然地將觀眾引入后面的畫面中,使聲音與畫面渾然一體。總之,效果的取舍與使用都是以全片主題為依據并為其服務的。
配樂在大型電視紀錄片《鄧穎超》中起著渲染氣氛烘托主題的重要作用。在拍攝該片的前期,我們就與作曲商討該片對音樂的要求,隨著劇情的發展,緊張或愉快或振奮或悲痛。在音樂的選取和編輯過程中,我們始終與編導反復斟酌,修改,力求配樂與畫面緊密配合,大大地增加了《鄧穎超》這部紀錄片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合成
合成是制作的最后階段。這時,各聲軌的修改已經完成,接下來就是將工作站中的聲音通過調音臺合成到錄像機上,各聲軌之間的比例也是在調音臺上進行調整的。為了使聲畫同步,首先要分別在錄像機上和工作站的參考畫面上找到同一個畫面切換點,這時讓工作站記住錄像機和工作站的時碼偏差,最后點擊硬跟蹤按鈕錄像機就與工作站完全同步了。如果還有細小的偏差,可以通過逐幀調整偏移量的方法使聲畫同步。在合成時我們選擇了電視音箱作為監聽聲源而聲音還原非常出色的真力1030音箱。我們認為,雖然專業的監聽音箱有更寬的頻響范圍,音色更加豐滿,層次感更強。但聲音最終是通過電視機喇叭播放出來的,由于受傳輸帶寬和電視機音箱頻響的限制,以及節目傳輸過程中損耗的影響其播放效果要大打折扣。這時如果再用專業音箱監聽,合成后從電視機播放出時,各聲軌之間的比例往往已經不對了。所以同時使用電視機音箱作為監聽音箱就是要保證最終聲音比例的正確性。
《鄧穎超》的制作完成了,但我們對電視后期制作方式的探索還遠遠沒有結束。從整個后期制作過程來看,非編系統和帶視頻參考功能的音頻工作站的采用大大縮短了節目制作周期,節約了制作成本,這也使我們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藝術創作中去,從而更大的激發創作靈感為節目制作服務。制作中所使用的功能強大的各種效果器插件也為音質的提高增色不少。我們相信,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還會有更多更好的制作軟件和硬件被開發出來,這為我們創作出更多優秀的電視作品開辟了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