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媒體貿易是破MAM技術窘境之石
過去人們關心MAM如何搶救資產,而現在人們關心MAM所能帶來的回報,這是引入媒體貿易理念所帶來的根本變化。MAM技術引入中國至少5年,為什么苦苦等待后的第5年,MAM技術應用得以迅速發展?一是5年前計劃經濟思維的傳統媒體不需要媒體貿易,或者說封閉式思維有悖于市場經濟意識;二是媒體數字化大為提高的今天,MAM擁有了發生與發展的基礎條件;三是DTV付費數字電視的出現變革了媒體產業格局,數字媒體作為產業必然進入市場,市場規律造就了運營者的經營思維,投入與產出的價值觀進而得到確立,提起開發者與運營者對MAM的再認識,加入媒體貿易的現代數字媒體迅速發生質變,不僅對MAM技術提出更高的需求,而且,國內今年迅速出現已建和待建7個數字媒體的MAM項目,大大超過過去5年間的總和。不難看出媒體貿易就是MAM技術進入產品與應用市場的先決條件,也是MAM技術破除“只唱不合”窘境的工具。
1.內部小環流驅動與外部大環流驅動的商品流通
在媒體貿易中,可認為存在內部小環流驅動與外部大環流驅動2層含意。
(1)內部小環流驅動
內部小環流是以內容管理為特征的內部利益驅動,以音像資料庫和在線編輯共享生產庫2種類型的內部管理機制為應用典型。盡管存在遠程或遠端檢索查詢的服務距離物理延伸,但在服務對象與任務事件的邏輯層面,仍然保持平行的內部服務關系。它既沒有廣域開放的服務空間,也沒有追求服務對象的多寡而贏得效益的必要,因而是針對部門與部門間內部小流程的內容流動。
小環流驅動保持著媒體產業生態上游資源存儲池的基本功能,但價值鏈卻取決于內部團隊利益關系和價值交換,以致在達到內部機制的平衡后,幾乎不存在繼續循環驅動的能力。內部工作流程不參與外部媒體貿易,與媒體的“社會資源四大基礎運動要素”——“現金流、人力流、工作流、意識流”關系疏遠;在媒體管理體系中,系統內部流程與系統外部流程不匹配(僅為資料庫或工作室),管理者不對應管理工具,造成“以人為本”的工作流程驅動力不足,致使內容商品的價值無從體現, MAM調控與管理的力度以及管理的優勢均無以量化標準實現度量。
小環流驅動的MAM投入與產出相悖,大投入看不出短期的高產出,只保持了時間與價值的動態關系,以理論的(非現實)存儲時間越長效益越明顯構成長線投資方式。事實上無論MAM規模大小、資金投入多少,都不可避免地對編目標引投入大量人力,而人力流的非均衡性造成電視臺內容庫的機構膨脹,卻不能疏導對外流通的出口,產銷適路的正常渠道阻塞,造成巨額投入不能提高產能與產值,反而增加了生產與管理的費用,結果障礙了節目商品價值鏈的良性循環,明顯表現出投入與產出的逆向增長,造成普通媒體的可望不可及。
盡管小環流驅動不是最佳選擇,畢竟還是MAM的基本形態,或大或小的MAM都是以此為基礎向大環流驅動方向上發展。MAM有形資產集中體現于增量,無形資產體現于增值;增量大多表現于自然增長,增值大多表現于智慧創造。以無形商品價值法則運營內容管理,是目前小環流驅動的MAM賴以繼續生存的關鍵。
(2)外部大環流驅動
外部大環流是以媒體貿易為特征的整體利益驅動,以現代數字化媒體應用為典型。集中表現于應用MAM在內容管理支持下生產與銷售的連續管理流程,既能對制作與生產平臺給予內容保障,也能對播出與發布平臺給予內容服務,同時側重生產組織與物流配送的市場運營管理。在MAM的資產價值鏈中,承啟ERP支持下的制作與生產,引領業務運營支撐上的商品發布與銷售、供給與流通,完成媒體部門與客戶間的外部大流通,這是現代經濟社會化流通與社會化供應的時代大趨勢。
外部大環流的流通體系是在內部小環流的基礎上,通過播出前端一直延伸到市場的客戶端,從端到端直至“玻璃到玻璃”的連續供應鏈,始終保持媒體資產的分配和流通過程。傳統電視媒體數字化與信息化程度不高,數據采集不精,挖掘整合不易,管理與控制難以形成系統,加入媒體貿易大環流流通的條件不充分,致使 MAM自身價值以及媒體資產的再增量與再增值的空間有限。但是,媒體數字化改造和流程改革以后,從內容歸檔開始的數據整合到業務運營的數據管理,都可以通過業務流程整合實現內容管理的運營指標和市場價值。
(3)二者比較分析
無論大環流流通還是小環流流通,媒體資產內部管理機制都是產生運營效益的基礎,而外部流通機制則是產生商品價值的基礎。倘若在MAM立項之初則測算投入與產出的損益平衡點,以此制訂海量內容庫動態“基準水線”,實現小環流驅動的內容管理周期性價值策略,再通過建立大環流的媒體貿易流通機制,實現投資回報的整體運營策略,就可以避免片面強調大環流流通模式所造成的貪大求洋。小環流驅動與大環流驅動特征的比較性分析詳見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