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對比分析了兩種新興的視頻服務體系,IPTV與Cable DTV的特性、技術架構和主要優缺點,以及服務體系中出現的一些新技術,并從業務模式與技術角度對兩者的應用前景做了簡單分析。
[關鍵詞] IPTV 數字電視 VOD
一. IPTV與Cable DTV的特性
5年前,微軟曾經提出“維納斯計劃”,其核心理念與今天的網絡電視(IPTV)如出一轍。根據《網絡電視沖擊數字電視》,IPTV是“利用寬帶網的基礎設施,以家用電視機(或計算機)作為主要終端設備,集互聯網、多媒體、通訊等多種技術于一體,通過互聯網絡協議(IP)向家庭用戶提供包括數字電視在內的多種交互式數字媒體服務的嶄新技術?!币布匆訧P機頂盒為主要終端,以電視機為主要顯示設備,以遙控器為主要輸入設備,以寬帶IP為主要傳輸網絡,提供多媒體信息服務。由此可以看出,IPTV既不同于傳統的模擬有線電視,也有別于正在興起的有線數字電視(Cable DTV)。有線電視都是頻分制,側重于單向廣播。IPTV最大的特點在于其交互性,用戶可按需獲取寬帶IP網提供的媒體節目,實現實質性互動。其次,IPTV借助先進高效(768kb/s時接近DVD水平)的視頻壓縮技術(MPEG-4、H.264等),能為用戶提供高質量的數字媒體信息服務。此外,IPTV還可以為用戶提供包括數字電視節目、可視電話、VOD、Internet、網絡游戲、網上購物和遠程教育等在內的交互式多媒體信息服務。而受制于數字電視技術標準等各種因素,目前Cable DTV仍以單向廣播為主,互動電視還難以普及,在交互性方面Cable DTV要比IPTV稍差一些,但在提供高質量的視頻節目性能上,IPTV則要差一些。
二. 技術體系分析及比較
1.IPTV的技術體系分析
(1)IPTV技術架構
IPTV系統主要包括流媒體服務、節目采編、存儲及認證計費等子系統,主要存儲及傳送的內容是以MPEG-4為編碼核心的流媒體文件,基于IP網絡傳輸,通常要在邊緣設置內容分配服務節點,配置流媒體服務及存儲設備,用戶終端可以是IP機頂盒+電視機,也可以是PC。目前國內外提供端到端IPTV解決方案的廠商主要包括Microsoft、NDS、TANDBERG、華為、中興通訊、UT斯達康、思華科技等。
(2)優勢 * 潛在用戶量大。
據信息產業部統計,截止2003年底,電信行業寬帶用戶數達1259.2萬戶,其中ADSL用戶達959.2萬戶。ADSL用戶數占據了寬帶市場的80%,增長率超過190%,ADSL成為寬帶接入的主流。這表明借助寬帶接入(特別是ADSL技術)開展IPTV業務存在巨大的潛在用戶群。
* 技術體系簡單,交互性好。
IPTV業務的開展主要基于寬帶IP網,IP網絡的先天特性是點對點,即交互。
* 借助互聯網信息資源優勢,圖文信息來源豐富。
* 得益于MPEG-4、H.264等視頻壓縮技術的發展,視頻編碼效率大大提高,現有帶寬條件下的視頻質量迅速提升,有效節省了網絡帶寬。
(3)缺點 * 國內電信寬帶接入主要采用ADSL技術,受線路質量及DSLAM設備的影響,該技術存在以下缺點:速率低,有選線率問題;有效傳輸距離短;丟包率高,QOS無法保證;安全性低;對組播功能支持有限,大多數只支持 IPv4 協議的路由器,并不支持組播。
* IPTV機頂盒與數字Cable TV機頂盒相比成熟度不足,成本也較高。
* 內容提供(尤其是音視頻節目)還需廣電行業協助。
* 原有的CDN無法承載實施完整的IPTV業務。
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主要傳送RM、WMV等流媒體文件,與廣播電視信號(MPEG-2)所采用的視頻編碼技術大不相同,無法滿足電視觀眾對視頻信號的高質量及實時性要求。IPTV業務的實施,需要構建一個專用的視頻內容分配網絡,如VDN。
(4)新興技術 * ADSL 2/2+技術。
ADSL 2(ITU G.992.3)和ADSL 2+(ITU G.992.5))技術是ITU推出的兩個新一代ADSL標準。與ADSL相比,ADSL 2帶寬達12Mb/s,增加了節電、無縫速率調整和測試等新功能,可根據線路變化調整帶寬,大大提高線路穩定性和選線率。ADSL 2+則在可用頻帶、上下行傳輸速率上又做了進一步的擴展。只是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