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AV市場在過去十余年里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迄今仍然是全球增長最快的AV市場之一。我們在不少工程項目中應用最先進的技術為世人奉上了最炫目精彩的節目,也生產制造出很多引領潮流的產品。但令人尷尬的是,在整個行業中,中國更多的還只是被用來傾銷商品的市場,而不是可以在行業發聲的源頭 。
InfoComm 2012剛剛在拉斯維加斯落下帷幕,對比4月份在北京舉行的InfoComm China展,我們就不難發現這種差距。美國的展會呈現在行業面前的,是百花齊放、百舸爭流,不同的廠商從不同的角度將技術發揮到豐滿極致,最終為用戶的使用提供無限可能性。而中國的展會就顯得單調,展商們常常是扎堆于某一熱點技術,除了拼接屏就是同質化的矩陣以及拼接融合器,鮮見個性化的產品和創新理念。
不同的國情和市場環境造就了不同的心態和競爭規則。在西方,大家往往不齒于單純的模仿和復制(當然,這當中也有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發揮作用),比如說扎克伯格的Facebook成功了,其他人并不會一窩蜂跑去開發相似的社交網站,而是會另辟蹊徑,所以才會有Twitter、You Tube的誕生。這在美國的InfoComm展中也多有體現,每個廠商及其產品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即便是AMX和快思聰這樣的競爭對手,在產品開發和企業發展方面也有著不同的思路和側重點。而在中國的情形則是,如果某個產品成功了,大家都來這個市場爭搶得你死我活。
是繼續趨同模仿還是創新求異,這已是關系到中國AV行業未來是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了。一窩蜂一起上看似繁榮,也可以帶來生產制造上的一定區位優勢,但缺乏創新缺乏個性,只能拼價格,企業利潤將無法保證,最終影響對創新對未來的投入,發展將無以為繼。這也造成了中國人買什么,什么漲;中國人賣什么,什么降。沒有特色,沒有核心競爭力,輕易可替代,遑論話語權?談何引領行業?
令人高興的是,已經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已經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在自主創新、樹立品牌、強化信譽上投入越來越多。本周接觸了兩家企業,一家是做視頻監視器的尊正,另一家是做數字音頻的東微。雖然規模都不大,但都術有專攻,把目標鎖定為行業標桿,令人印象深刻。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在轉型,作為中國經濟一部分的AV產業也要升級。制造模仿能挖到第一桶金,但走強走遠,自主創新是一座必須翻越的山。希望看到越來越多有核心競爭力、能持續發展的中國企業,與國際企業一起來營造精致、豐滿而千姿百態的AV行業市場,希望InfoComm中國也能早日與國際展會并駕齊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