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K浪潮涌動
人們對視頻圖像清晰度的要求永無止境,就在1080p(1,920×1,080像素)格式以全高清標準身份風靡之際,對更高一級分辨率顯示的要求又被提上日程。專業顯示設備廠商把注意力紛紛轉向于此,超高清晰度演進的大幕徐徐開啟。
LG電子在年初的CES 2012上展示的84英寸超高清智能電視在時隔半年之后終于進入銷售時間,這款型號被確定為84LM9600的產品日前在韓國本土開賣,除了使用不閃式3D技術外,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達到4K(3,840×2,160)的超高清分辨率。

LG 84英寸84LM9600產品展示
今年4月,東芝在全球率先推出了可量產4K清晰度電視,這一舉動也被業內解讀為“真正跨入4K超高清電視‘元年’”。緊接著在6月底,東芝將這款產品去掉裸眼3D功能,以相對便宜的價格在日本本土發售,具備將全高清圖像插值處理提升為4K清晰度顯示的功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目前沒有4K信號源的尷尬。
此外,索尼、松下、三星、夏普等也都在緊密布局超高清顯示市場,在今年的CES展上,以上廠商均展示了旗下4K甚至8K高分辨率產品。作為最早致力于4K發展的先行者之一,索尼擁有從拍攝、記錄、存儲到顯示放映在內的全流程4K產品線,本次展會除了展示為業界稱道的4K+3D投影機產品,索尼還展示了一款46英寸4K超高清分辨率電視。松下在展會上發布了全球最輕薄的4K×2K分辨率α-IPS廣視角液晶面板,屏幕尺寸為20.4英寸,像素密度為216ppi。用于顯示器及具備專業用途的筆記本電腦,可應用在醫療或專業影像領域。海信在該展會上也展出了自己的4K電視樣品。夏普展位一款達到8K(7,680×4,320)超高分辨率的Super Hi-Vision液晶屏更是震懾全場,就算湊到屏幕近處也察覺不到像素點,這款顯示器的原型產品為2011年5月夏普與NHK合作推出。
在展會之外,各大顯示巨頭也動作頻頻:2011年7月,三星電子推出了70英寸超高清3D電視原型機,分辨率為4K×2K;2012年4月,夏普宣布量產IGZO TFT驅動液晶面板,并首次公開了32英寸的3,840×2,160分辨率產品,像素密度140ppi,而在6月1日于東京都內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夏普公開了用此次開發的IGZO TFT做驅動元件的有機EL面板,其中,13.5英寸規格產品分辨率達到3,840×2,160;2012年5月,松下與NHK開發出了超高清7,680×4,320分辨率145英寸PDP,像素間距為0.411mm,推算的精細度約為60ppi;東芝的動作在前文已經提到,其在2012年5月10日發布配備3,840×2,160分辨率面板的液晶電視“REGZA 55XS5”,該款產品是東芝2011年12月上市的、支持裸眼3D和4K的液晶電視“REGZA 55X3”的后續機型,55XS5配備可將全高清影像升至4K分辨率的“4K×2K超解像技術”,使用另售的4倍像素QFHD影像輸入適配器THD-MBA1還可以通過JVC建伍的4K×2K攝像機或個人電腦輸入清晰的4K×2K影像;2012年5月,深圳光電顯示周暨中國(國際)彩電節上,華星光電展出了自主生產的110英寸的4K×2K液晶電視試制品,使我國成為全球超高清面板技術的重要一極。
所有的這些動作,無不出于對更高清晰度影像的孜孜追求。就在我們還努力向1080p清晰度邁進的時候,層出不窮推向市場的超高清晰度技術和產品是不是在預示著所謂的“Full HD”將很快成為歷史,4K時代即將來臨?
4K不是噱頭

各規格分辨率比較
4K的概念并非噱頭,各大廠商熱衷于此也并不是跟風。相比2K(1,920×1,080)的全高清分辨率,擁有4倍全高清分辨率的4K格式增加了數百萬個像素點,畫面的細膩度和表現力都有了質的提升。用戶觀看影片或者玩游戲時,能夠更加清晰地觀看到畫面的細節之處,從而擁有更優質的體驗。有了4K標準,在不損失畫質的同時,顯示尺寸還可以做得更大,從而可以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欲望。
同時,對于裸眼和偏光式兩種3D技術來說,4K可有效解決3D畫面分辨率折半問題。目前的偏光式3D顯示設備或者裸眼3D顯示設備在展現3D畫面時,分辨率會相對2D模式折半,也就是說目前的1080p設備實際上無法顯示真正1080p的偏光式3D畫面或者裸眼3D畫面。這也是為什么一些廠家會特別強調2D模式下的4K分辨率的原因。而當分辨率達到4K超高標準后,即便是折半也能夠達到超過全高清分辨率的效果,從而能夠帶來更加出色的3D表現。因此,業內也有觀點認為3D可以作為4K走向應用的一個推動力,或者也可以說二者互為促進的推力。
當人眼可分辨的圖片和影像的清晰度一次一次地進化突破,對于更高清晰度的追求必然導致次一級分辨率被淘汰的命運,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無論是4K還是8K,都還不是人們肉眼所能辨識的極限。[page]
4K普及任重道遠
然而我們也需要認識到,經過數年的發展,顯示設備從720p的高清分辨率到1080p全高清分辨率的過渡已經基本完成,分辨率達到1,920×1,080的顯示產品目前已經占據了市場主流,成為消費者心中非常重要的選購參考。無論是游戲還是電影等其他應用都已經全面全高清化。相應地,在這個產業鏈中,在顯示端、信號源、接口標準、內容提供等各環節都已經發展成熟,形成了龐大的利益鏈條,新規格的介入必然牽一發而動全身。
況且,回到產品本身,目前面市的大尺寸高清顯示設備價格居高不下,甚至已經可以與一輛中端轎車比肩(據LG官方公告顯示,84LM9600售價為2,500萬韓元,約22,000美元,14萬人民幣),究竟有多少人會為如此高昂的價格埋單成為橫亙于前的疑問。
說到價格,我們首先談一下成本問題,這里主要談面板層面的成本。
在同樣尺寸的液晶面板上增加更多的像素點,就必然涉及到良品率的問題。所謂良品主要是指一塊面板的壞點數量在某種程度之下,一般為三個或以下壞點。通常1080p全高清分辨率的液晶顯示器面板所包含的像素點為:1,920×1,080≈207萬個,4K分辨率像素點則約880萬個,約為1080p分辨率的四倍。如果提高面板的分辨率,就會相應增加更多的像素點,產生壞點的幾率由此大大提高,不達標的面板數量也會增加,由此造成的成本支出則必然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其次談硬件問題。
4K設備目前主要受到部分需要在屏幕中顯示更加細膩、更多畫面內容的用戶如攝影攝像愛好者、專業游戲玩家以及商務辦公用戶等群體青睞,然而除了顯示端費用之外,主機的硬件配置成為阻礙分辨率發展的又一大因素。用戶要在4K分辨率狀態下進行娛樂應用體驗,對于顯卡等重要元部件要求非常高,因此用戶還需要花費不匪的價錢購置高端顯卡等產品。選購成本的增加,用戶對于超高分辨率的熱情必然受到影響。
然后是片源問題。
即便是藍光碟,其分辨率目前最高也只做到了1,920×1,080全高清的規格,其他的應用環境中也很少有更高分辨率的片源提供。因此即便消費者擁有超高分辨率的顯示器產品,也不能夠點對點地欣賞到擁有4K分辨率的影片。而專業的內容制作團隊一方面并不能保證足夠數量和高質量的超高清晰度內容的提供,另一方面這樣的內容在目前來說也非常昂貴,這進一步阻礙了顯示器分辨率向更高層面的發展。
最后還有帶寬的問題。本期關注中有單獨的文章探討了這一問題,在此不贅述。
4K由于面臨成本、內容源等諸多困擾,目前尚處于商用初期,走進家用尚需時日。可以說目前4K只是技術熱點但還不是市場熱點,廠商之間的競爭仍然處于技術競爭的階段。
超高清晰度是王道
盡管困難重重,業界卻也沒有懷疑4K技術的發展前景。隨著BBC和NHK在倫敦奧運會轉播中引入UHD超高清技術,對應的產品2016年的市場份額被預測將增長至現有的1,300多倍。這進一步夯實了各大廠商發展4K的信心。
其實,4K技術的目標非常明確,那就是進一步提高圖像的清晰度。國際電信聯盟(ITU)近期擬定了關于超高清電視(UHDTV)規格的推薦草案,其中包括對4K(3,840×2,160)和8K(7,680×4,320)顯示的定義。超高清電視技術標準目前已在ITU專項工作組內獲得通過,規格先行,讓生產廠商有規可循,對于超高清技術的發展無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周邊配套的硬件條件也正在成熟。高清多媒體接口標準HDMI已經將規范升級到了1.4版本,只要一條HDMI連接線就可以播放4K節目。而在沒有此標準前,4K分辨率需要通過四條HDMI線、同時連接四個全高清圖像輸出才能實現。
可以說,分辨率向4K進化的方向已經十分明朗,余下的就只是等待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和產業鏈的積極配合。事實上,就以上這些顯示廠商來說,對于4K發展的計劃和進度也不盡相同。松下擁有從小尺寸到大尺寸4K面板的量產能力,該公司調查認為,比起零售市場有限的需求,設計、醫療、印刷等專業市場需求非常高,所以其目前的主要產品定位仍是專業用戶。相比松下來說,東芝、夏普等公司的進展則更為積極,已經開始拓展個人市場。正如前文所述,東芝將4K電視的裸眼3D功能去掉以降低價格,意在使價格被更多的人接受。另外,為解決4K內容缺乏的問題,東芝還研發了“超解像技術”,將高清電視轉播以及藍光影片通過此技術轉換成為符合4K分辨率的內容。夏普“ICC 4K”也是一種類似的技術,可將全高清內容轉換提升為4K內容。而索尼雖然也同樣宣布了4K電視計劃,但是從目前實際情況來看,其精力更多地放在了發展4K投影方面。相對來說,三星、LG除了發展各自4K旗艦產品,也將很大一部分精力放置到了有機EL產品的研發上。
分辨率的進化,在消費類電子領域同樣可以看出端倪。比如近日開始在大陸開售的New iPad,擁有2,048×1,536的分辨率,超越了傳統意義的1080p。而問題的關鍵是:New iPad的顯示屏僅為9.7英寸。分辨率在進化,720p已然沒落,1080p如日中天卻又岌岌可危,4K方興未艾,觸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