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計算是三網融合下提供服務的支撐
“我們對三網融合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不管怎樣中國將會很快實現三網融合。不久以后,用戶將看兩樣東西:一是物聯網使每個商品都有一個無線標簽。另外就是云,這是我們的目標愿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子學會云計算專委會副主任倪光南在7月19日“第三屆云計算廣電應用與發展研討會上”講到。他強調,三網融合并不意味著三大網絡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高層業務應用的融合。三網融合后,從獲取服務的角度來看網絡將是統一的,而提供服務的計算資源高度共享,采用云計算是大勢所趨,所以云計算是三網融合下提供服務的支撐。“三網融合后,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和物都可與云計算相聯,獲取所需的云服務。”
云計算的發展是一個演進的過程。據IBM研究表明,IT歷史上大約每十五年計算模式發生一次重大變革。云計算需要很多技術支撐,一系列技術相互整合最后變成云計算。云計算技術目前還在持續發展、不斷完善,包括安全標準等一系列問題。現在有一種說法叫做“大數據、大用戶、大系統”,預計未來20年信息量將增長44倍,2009年數據量為0.8ZB,而2020年將達到35.2ZB(1ZB=1021),這樣大的規模必然用云計算來解決。
二.構建自主可控的云計算產業鏈
云計算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技術、標準、解決方案等均未成熟,市場也未被跨國公司壟斷,有利于構建自主可控的云計算產業鏈。
目前引領云計算的大型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的技術成果主要用于支撐其自身業務,沒有形成通用化的云計算基礎軟件產品以及各類行業應用解決方案,不能滿足我國大部門、大企業、大城市建設云計算的需求。因此國產云計算軟硬件、服務和解決方案提供商有廣闊的市場,可以為發展中國自主可控云計算產業鏈提供有力的支撐。云計算帶動了IT架構的變化,整個產業鏈需要重組,包括平臺供應商、服務提供商、應用開發者。
倪光南院士在講話中指出:“中國沒有趕上工業化、電氣化,現在趕上了云計算的浪潮。這是中國一個很好的發展機遇。北京亦莊開發區的云基地,發展僅僅幾年的時間就基本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從大型服務器到制作核心軟件、提供各種服務。”云基地內環境優雅,前來的參會者數量也不少。云基地分為云端、云箱(模塊化數據中心)超云(云服務器)、云系統、云已落地(云計算行業運用與案例)、云服務六大展區。這說明中國完全可以抓住云計算這個機會發展。
三.云計算的到來宣告了PC時代的終結
2011年中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銷售產值75445億元,同比增長21.1%。但這個產業大而不強,屬于低附加值、低利潤產業。當前對節能減排、綠色IT的要求越來越高,單純擴大產業規模已面臨瓶頸。
為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十二五”國家將大力發展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內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應抓住云端設備興起的機遇,由中國制造邁向中國創造,由工業大國變成工業強國。
云計算的到來宣告了PC時代的終結,現在真正進入了后PC時代。云端設備將是多樣化的,諸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電視等等。如果計入各種物聯網設備則更將達到海量規模。云端設備不是PC的延續,而是新一代信息設備。云端設備的總量將很快超過PC,尤其是與PC被Wintel架構壟斷不同,云端設備將是多種架構并存,這為中國自主可控核心技術的產業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四.移動互聯網領域新業態
新一代信息技術興起后,蘋果公司拓展產業鏈的垂直整合,成為頭號高科技企業,引發了產業鏈垂直整合的趨勢,改變了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游戲規則,其他公司競相效仿,市場重新洗牌。這也為中國企業等后來者提供了機遇。計算機早期主機時期產業鏈是垂直整合,到PC時期是水平整合,現在又發展到更大范圍的垂直整合:圍繞一兩個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整合了上下游生產鏈得更多環節,納入了更多的企業,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使技術、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的競爭發展為生態系統的競爭。
目前,移動互聯網領域已有三大生態系統并存,他們的營造者分別是蘋果、谷歌和微軟,未來 與它們競爭的新生態系統可能有三星、中國營造的生態系統。
比如蘋果,最底層的零部件雖然不是自己做,但供應商都跟著蘋果走。硬件和核心技術都是蘋果自己的,IOS是自己的核心技術,富士康為蘋果加工整機。蘋果的iPad、iPhone、iTV,都是通過專賣店銷售,有很高的利潤。蘋果的商業模式能夠和內容商分成。蘋果的應用基本上都是其他人幫它開發的。蘋果最大的目的是為用戶提供服務,現在蘋果有自己的地圖,最終它會變成一個主要服務提供商。蘋果比IBM在主機時代的整合更厲害,已經螺旋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目前,中國還沒有類似于蘋果、谷歌、微軟那樣的企業,也缺乏類似于iOS、Android、Windows 8那樣的核心技術。當務之急,中國應傾國之力支持一種自主OS和一種自主CPU,圍繞掌握自主核心技術的企業,發揮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內需市場優勢,營造自己的生態系統,力爭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應及時改革陳舊的科技管理體制,使其適應IT的新變革。
五.以云計算推進可靠、低成本信息化
在國家“十二五”規劃支持下,云計算在中國已成為一個熱點。發展云計算需要統籌規劃,防止重復建設。應糾正“重硬輕軟”傾向。采用自主可控的國產云計算、云服務是胡錦濤主席提出的“可靠、低成本信息化”的關鍵。依托自主可控的云計算產業鏈為在政府和重要信息系統中替換進口軟硬件創造了條件,也將大大降低信息化成本并加速信息化推進。
在當今信息時代,幾乎所有領域的安全都以信息安全作為基礎,例如金融安全、能源安全、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國防安全等。因此,評估信息化水平、信息系統,必須強調信息安全。保障信息安全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制度建設、標準、管理技術等方面。安全應分等級,需要付出不同的代價。保障信息安全是一項長期的任務,貫穿于信息系統的全生命周期。
“我國仍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還有很多不發達、欠發達地區,不強調低成本的信息化會造成數字鴻溝,不利于建設和諧社會。”倪光南院士強調。[page]
六.云技術在NGB中的應用
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司科技與標準處處長盛志凡在第三屆云計算廣電應用與發展研討會上發表了題為《云技術在NGB中應用的一點考慮》的演講。他指出,SAAS、PAAS、IAAS是三個典型的云技術形態,大方面來說,產生了多種不同的云平臺,云平臺的構建改變了廣電和媒體界的運行模式。
他總結了四種不同的云平臺。平臺一是設備廠商構建的,這一平臺我們所看到的蘋果是很典型的例子。這個平臺所支撐的業務在國外被叫做OTT,我們國家稱之為互聯網電視、互聯網視頻,但我國還沒有這種由設備廠商構建的平臺。平臺二和終端廠商無關,更多的是與內容提供商、網站有關,典型的有雅虎。平臺三是我國電信、移動、廣電也都要建設的平臺,這類平臺由運營商來提供。平臺四是獨立的業務運營商。這4類平臺都會綜合采用SAAS、PAAS、IAAS。就這四個平臺來講,目前云視頻技術在廣電領域已經有比較大的應用。
NGB的云平臺在中央、各省搭建,全國聯起來,然后提供服務。廣電運營商也可以建一片云,通過這片云來為客戶服務。盛志凡處長講到:“不光是天上飄的云才叫云平臺,在實際的構建當中,采用云技術概念、云技術方法,能夠使我們構建一個全新的技術體系和技術平臺,使我們更好地為用戶服務。”云這個技術平臺很重要的是要具有開放性,能夠對第三方應用開發者開放,使得其能夠快速地開發、部署,使這個新的業務形態能夠很好的創造出來。而目前我國每個業務系統都是獨立的,互相之間沒有交往,這樣一個架構在三網融合條件下是不合適的。“因為,三網融合未來的業務不光是個通訊形態或寬帶信息的業務形態。如果現有的平臺按照現有的業務系統像蓄水式的架構來構建,是不利于整體的業務開發,所以我們需要探索個新的業務體系,來構建業務平臺本身。”
搭建全國有線電視網絡互聯互通平臺,包括了一個中心、三個系統、六類基地。即全國有線電視網絡內容分發交換中心、全國有線電視網絡運營支撐系統、全國有線電視網絡內容監控系統、全國有線電視骨干網傳輸交換系統、廣播電視內容集成基地、文化資源集成基地、數字電視出版物集成基地、數字電視互動教育內容集成基地、綜合資訊服務基地、數字電視互聯網內容集成基地。
云平臺的業務平臺功能體系包括業務體系、能力體系和管理體系。業務體系將負責內容的加工、集成,業務的開發、運營和為支持業務運營需要的外部支撐條件,由內容集成域、業務集成域和業務執行域構成。能力體系將負責提供編碼、轉碼、流化等基礎業務服務能力并在此基礎上提供能力的聚合和調度,同時負責提供基礎資源的接入和管理,網絡資源的接入和管理,由公共能力域、內容儲存與分發域構成。管理體系將為實現系統互聯互通健康運營需要的管理功能、管理支撐和安全體系,有業務管理域、傳輸控制域、安全域構成。
最后,盛志凡處長呼吁,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能把這個產業做得更好,促進廣電行業的發展。“就像app store一樣,我們將來形成一個TV store,我們這個業務平臺是開放式的、跨平臺式的,也能夠起到聚合的作用。云計算在NGB里面大有作為,我們可以運用云這個概念和技術架構,來構建全新的技術體系,同時我們也將制定相關的標準。”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