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屆奧運會的開幕式,主辦國都竭力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講述自己的故事。近二三十年來,視聽技術正逐漸成為奧運會開幕式的絕對主角,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其應用更是達登峰造極之境。這讓后來者倍感壓力,“如果開幕式只是簡單比較大小的話,誰都比不過中國”這樣的認識已深入人心。因此當英國導演丹尼·博伊爾(Danny Boyle)接過倫敦奧運會開幕式重任時,這一榮耀似乎無人羨慕。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恢弘壯觀幾乎無法逾越,擺在博伊爾面前的第一個挑戰是預算,2,700萬英鎊的開幕式預算表明了英國要辦一屆節儉奧運的決心。不過這位執導過《貧民窟的百萬富翁》、《猜火車》等電影的奧斯卡最佳導演在有限的預算里成功施展了他的魔法。2012年7月28日,奧林匹克體育場“倫敦碗”的場地內,田園風光、工業革命、現代藝術依次上演,與極具沉浸感的動態屏幕背景交相輝映,將“奇妙島嶼”呈現在世界眼前。
溫暖、幽默和更具包容性的演出
看過北京奧運會整齊劃一的萬人大匯演之后,倫敦的開幕式讓人感覺有些亂糟糟。但這就是出過莎士比亞的、有著強大戲劇傳統的英國,這種亂糟糟背后所呈現的是戲劇的背景和飽滿的故事。博伊爾希望通過開幕式演出捕捉到英國的關鍵元素,其中包括豐富的歷史、當代文化、幽默感以及總能盛產搖滾明星等這些特點,這當中總有一兩個瞬間會打動你。


在第一幕《綠色與歡愉》中,起伏的山丘、潺潺的溪水、草地、農舍、馬匹、牛羊以及農夫,構筑了典型的英國鄉村風情,合唱團的聲音從英倫三島傳來。但平靜的田園風光很快被暴風雨打破,英倫三島投射出工業革命的第一束曙光,人類迎來一個新的時代,7根巨型的煙囪在場地中央拔地而起,工人們在下面辛勤勞作,當本幕演出進入尾聲,場地內五個鋼水澆鑄的鋼圈組成奧運五環緩緩升向空中。接下來醫生、護士推著病床進入現場,象征著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的建立,當孩子們進入夢鄉,《哈里·波特》的作者JK-羅琳女士為大家講述故事,保姆仙女大戰伏地魔。最后,隨著一輛minicooper駛進場內,場景進入現代生活,甲殼蟲、滾石、皇后等樂隊依次露臉,配合炫目的懷舊視頻,全場開始大合唱,展示了輝煌的英國流行音樂史。
值得一提的是,“英國女皇”在文藝匯演過程中“從天而降”,通過將視頻與現場實景結合,達到以假亂真的效果。視頻短片中伊麗莎白二世與“007”走出皇宮,搭上直升飛機,到達倫敦碗上空時縱身跳下。當然,英式的幽默里少不了的還有憨豆先生,他在現場的電子琴前加入交響樂團進行演奏,不時亮出他的招牌表情和動作,現場視頻用蒙太奇的手法,讓憨豆先生穿越到經典電影《火的戰車》中。
整個開幕式融合了廣場藝術、舞臺劇等表演方式,舞美設計、舞臺燈光的運用、舞臺機械的配合、建筑投影等技術的巧妙融合,讓英國元素得到完美展現。

觀眾成為表演者
倫敦奧運開幕式的一大亮點是將互動融入表演,為觀眾帶來強烈的參與感,并配合視覺技術,使演出極具震撼效果。倫敦奧運會開幕式藝術總監表示:“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更加交互式的方式,將觀眾融合進開幕式表演,使得觀眾和舞臺的邊界變得模糊。”
本屆開幕式創造了世界最大的數字屏幕,而LED智能顯示裝置就是幕后功臣。容納8萬觀眾的座位席上,安裝有超過7萬個25cm2大小的、正方形LED燈光板(每個板上有9個可發出高亮彩色光的顯示塊)。每一個燈光面板就像是電視熒幕的像素一樣,把整個會場的座位變成史上最大的顯示屏幕,這一屏幕被稱為Audience Pixels(觀眾像素)。這些燈光板與中央計算機相連,由媒體控制系統實現整個大屏幕的同步顯示,通過編程可以定制燈光閃爍的速度、時間、圖案、同步與異步等,從而使LED大屏幕的現實內容與表演同步。一組技術人員還帶著數百臺燈光屏在現場待命,觀眾席上任何一臺燈光屏燒壞了馬上就可以更換。
在開幕式表演的關鍵時刻,觀眾們會被鼓動拿起座椅上的燈光板揮舞,參與到表演和互動環節。現場7萬余觀眾手中的燈光板組合在一起,構筑了高達60萬像素的環形互動屏幕,貫穿開幕式全程,通過三種方式參與表演。60%的時間支持和輔助中央舞臺的演出,是中央舞臺表演內容的延伸,增強現場觀眾的沉浸感,讓觀眾更好地融入故事的情節與氣氛中。30%的時間,用來激勵每個觀眾拿起手中的燈光板參與到表演過程中,讓觀眾在音樂帶動下揮舞搖動燈光板,產生波浪和變形效果。其美妙之處在于觀眾的每一次揮舞,都會帶來不可預測的視覺變幻,讓觀眾的演出充滿了趣味與期待。另外10%的時間,用來服務于精彩瞬間,如和平鴿、國旗、奧運五環等關鍵環節。通過環繞的巨幅影像,為觀眾創造出難忘的奧運記憶。
據觀看開幕式表演的游客稱,他們在演出指導的指揮下拿著電子燈光屏跳舞,最開始并不能理解這種視覺效果,但是當看到對面的觀眾席時,那種效果十分驚人。導演博伊爾說,我們希望在場觀眾都能成為其中的一份子,真正感受到這種體驗。因此,參與表演的不僅是普通觀眾,英國女王和美國第一夫人都是這一顯示屏的組成部分。
這一LED巨屏的數字影像和內容由水晶石公司設計,他們同樣也參與過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視覺設計。整個表演包括48段影像內容,72分鐘的長度,例如一位上世紀60年代的艷舞女郎以及一列倫敦地鐵列車。內容由水晶石公司來自倫敦與北京的創意團隊耗時六個月完成。
要駕馭如此龐大的、由遍布會場觀眾席的燈光板組成的屏幕,對于水晶石來說也是個巨大挑戰,包括:巨大的尺度、獨特的造型、360°透視與視差的校正、360°碗狀畫面的銜接與融合。水晶石公司表示,過去設計類似的案例,總是要準備很大的燈光板屏幕,但是燈光板屏幕再怎么龐大,總也是有范圍的限制。而這次他們接下了倫敦奧運的視覺工程后,想的就是打破這個限制,創造出動態效果,讓觀眾與舞臺可以融合為一體。這個系統完全打破了過去活動舞臺的視覺設計,傳統活動必備大屏幕的重要性將會慢慢減輕,由這個新型態的視覺系統所取代。自去年12月以來,水晶石公司的50名動畫師、設計師和工程師就在倫敦市中心的一間秘密辦公室里工作,他們要創造出適合體育場觀眾席斜面的視覺圖像,且不能給觀眾帶來壓迫感。這間辦公室安裝了額外的空調以便給計算機的處理器降溫。
迎接挑戰的還有燈光板系統制造商Tait Technologies公司,他們雖然不是第一次配合活動使用這套系統,但是他們從未面臨過顯示規模如此龐大的活動。據了解,這整個工程中, 70,500組燈光板需要電纜來串接,最終連接到中央電腦來控制所有燈光的同步顯示。在部署過程中,由11人的團隊花了五周的時間,共用了370公里的電纜,才把會場的所有電纜串接完成。而整個系統則是花了十周的時間部署完成。
3D Mapping打造動感音樂之屋
在進入流行文化與數碼時代的表演環節中,最耀眼的還屬坐落舞臺中央的一座魔幻的“音樂之屋”。其屋頂、墻面都被投射上視頻畫面,不斷播放家喻戶曉的各個年代的電影、電視劇和演唱畫面,表演者圍繞著“音樂之屋”舞動和演唱。
據了解,“音樂之屋”由8臺2萬流明投影機以超短焦方式投射,每臺投影機分辨率為WUXGA,總共實現了230萬個像素點。通過采用邊緣融合和播放技術,使“音樂之屋”時而呈現出一個整體的影像,時而分解為多個畫面的影像。營造出舞臺演出的魔幻色彩。“音樂之屋”與畫面影像的完美搭配,使人在欣賞的過程中產生視覺錯換。
奧運會啟發并推動著視聽技術的更廣泛應用。21世紀是信息可視化時代,倫敦奧運會在數字影像上的使用規模更進一步。從奧運會的應用獲得啟示,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視聽應用勢必更為廣泛。借助視聽解決方案,直觀、生動、高效地展示、傳播信息,無論是政府、企業、機構組織、大型活動,信息化視聽的安裝已成為必不可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