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錄音藝術插上自由的翅膀飛翔-記中國唱片總公司錄音技術部主任李大康
2003-01-07
本刊記者 李曉梅 依馬獅商務網
錄音師在劇組歸屬主創部門,職稱屬于藝術系列,但是錄音師的工作卻是技術性的,需要經常和一大堆機器設備打交道。如果錄音師只滿足藝術感覺,而不會操作這些機器設備,無論如何也創作不出好的作品。相反,如果對設備操作得非常熟練,而沒有藝術感覺,也不會創作出好的作品。只有懂技術、能熟練操作技術設備,又有藝術功底的錄音師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在中國錄音藝術界,如今擔任中國唱片總公司錄音技術部主任的李大康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國家一級錄音師,他在中唱公司已從事20多年的錄音工作,以豐富的錄音實踐經驗贏得了與國內外眾多優秀藝術團體及藝術名家們的合作機會,錄制了大量有價值的作品,并形成了自然、純樸、細膩的音響風格。 |
李大康出身于音樂之家,自幼受父母的影響和熏陶。“文革”期間作為“知青”下鄉到陜北農村插隊,兩年后應征入伍到新疆庫車當兵,在軍隊里當過3年運動員,轉業后開始從事錄音工作,現還受聘于北京廣播學院和中國音樂學院擔任有關教學工作,為大型音像教材《中國錄音藝術大全》主要編撰人之一,多次在全國性錄音藝術研討會及錄音師培訓班上做專題發言和經驗介紹。目前李大康已為中國唱片總公司和國內外其它公司錄制了近一千個片號的節目,包括唱片、盒帶、音樂視盤、廣播、電影、電視片等。 |
|
音樂之家的熏陶和堅強個性的培養 |
李大康1948年出生于河北正定,他的父親是中國著名音樂家李煥之,母親李群也是著名的作曲家。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他有著快樂的童年生活。他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父親創作《春節序曲》時,家里總是飄著各種中外名曲的旋律,如《新大陸交響曲》和《第七交響曲》等。他6歲時,全家搬到北京。母親在錄制廣播少年合唱團演唱的《快樂的節日》時,帶李大康到廣播大樓,那是他第一次接觸錄音棚,他睜大眼睛看著少年合唱團唱完歌,從另外的喇叭里重復出來,“小鳥在前面帶路……”,美麗的旋律響徹在整個錄音機房,他感覺新奇而興奮,覺得其中充滿奧妙。 |
小學時的李大康并不很用功,他興趣廣泛而且調皮好動。在中央音樂學院附中讀書時,他對無線電、機械、電工非常感興趣。李大康帶領他的同學一起安裝礦石收音機,到最后人手一個礦石收音機。晚上九點以后宿舍就熄燈了,他們宿舍的同學都戴著耳機聽同一個相聲,聽到可笑之處大家一起大笑,高年級同學第二天都驚奇地問他們黑著燈搞什么名堂。李大康后來轉到了普通中學讀書,在那兒他成了學校最好的學生之一。自從新校園里有了他,班集體的文娛活動總在全校排名第一。他積極參加學校的各種課外活動,制作航模,教同學唱歌。李大康的父母親十分支持孩子的愛好,并從小培養他的獨立意識。 |
1969年1月,李大康離開北京到陜北插隊。下鄉兩年,他的身心得到了很重要的鍛煉。他告訴記者,在社會最底層和勞動人民一起摸爬滾打,這對他一生上都有相當意義的鍛煉。在陜北呆了2年后, 李大康被批準到新疆庫車當兵。在遙遠的邊疆,李大康開始了扎扎實實的連隊訓練,種地、挖洞…… |
那時候家里經常給李大康寄來一些新的歌本,他就自己學會后教給連隊的戰友去唱。看電影、開會前,大家比賽拉歌,他們連隊總是唱最新的歌,新歌很快被流傳開,最后整個師都會流行起來。 |
|
錄音藝術的熱愛和兢兢業業的工作 |
1976年李大康復員后,很巧合的機會,他選擇了到中國唱片總公司(當時名為中國唱片社)從事錄音工作。他的父親告訴他,錄音是一項很有意思的藝術,憑他少年時對無線電的愛好,以及在音樂方面的基礎,一定能做一名好的錄音師。 |
經過仔細觀看同事的錄制工作,李大康開始對錄音師有初步的認識,他逐漸領略到了唱片社老錄音師們工作的敬業,暗下決心要做好他們中的一份子。李大康先被安排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技術控制室維修組去學習電路知識。靠著原來的無線電基礎知識,他基本能看懂電路圖。他十分珍惜這次學習的機會,幾乎是求知若渴地去補充各門知識,特別是聲學方面的。他總感覺錯過了人生很多時光,如今一定要趕上來,彌補過去對各種專業文化知識的缺乏。他十分認真地觀察別的師傅如何擺放話筒、如何工作,認真地參加唱片社的每一場錄音工作,有空就親自試一試。1974年,社里成立立體聲實驗小組,他也加入進去學習。 |
李大康真正獨立從事錄音工作是從1978年開始的,那是為一位演員錄制獨唱唱片。1978年,中國唱片總公司上馬了立體聲設備,大量的錄音工作壓了下來,這對李大康的業務提高有很大的幫助。有時候,同一時間有5個編輯任務壓在他一個人的身后,李大康幾乎連續幾天泡在了錄音棚里,晚上披一個錄音機套休息一段時間,天亮了繼續干。為了采錄理想的聲音,他還經常帶著便攜式錄音設備,到偏僻的鄉下去錄制民樂。 |
在大量的實踐中,李大康逐漸認識到,錄音藝術是電聲技術和音樂的結合科學。如果不懂設備,不能合理利用各種設備就做不好錄音工作,而如果沒有音樂的天分和靈感,也不能最好地把握聲音的錄制。所以他盡量地把自己的各種才能結合起來,不斷地學習,掌握工作要領,去錄制好的節目。 |
李大康說自己十分幸運地在吳永健、熊國新、劉懷萱等好老師的指導下不斷進步。本職工作干完他又到電臺、電影廠等不同的錄音機房去學習,仔細觀察別人擺放話筒的位置和處理聲學問題的方法。有空也和樂隊打交道,坐在他們的中間去感受他們演出、演奏的感覺,相互交流,使得配合工作能巧妙地融合,逐漸掌握和演員交流的技巧。 |
1981年,中國唱片總公司請來德國、日本的專家演示多聲道分期錄音的方法。李大康給他們做助理,他非常認真地為他們做每一件事情,并把細節詳細地記在心中,每一個環節也不放過。等休息的時候,他就咨詢工作時看到的話筒高低、電平比例、混響器等問題。專家十分奇怪他居然連這些細節也注意到了,就仔細地講他們的理由。李大康如果覺得他們有道理,就積極吸取這些國外的經驗。1982年,李大康到日本去考察立體聲分期錄音,制作節目并進行交流,他總把照相機隨身攜帶,把好的錄音棚拍下來留作資料參考,有的設備熟悉有的不熟悉,他都把他們拍下來回家仔細琢磨。 |
1988年,李大康和同事張曉安一起到北京廣播學院錄音專業參加全脫產班進修大學課程。有的人多認為這種進修是為了拿文憑,李大康可沒這么認為,雖然他是班上年齡最大的同學,但是卻是學習最用功的學生。學校每晚11點熄燈,他和張曉安還要點上蠟燭繼續做功課。即使是基礎課程物理和數學也從不放過一個問題。 |
經過系統地學習理論知識,加上以前的工作實踐,李大康對好多從前似懂非懂的問題一下子茅塞頓開,曾經有的一些經驗也從根本上理解它的原理。有機會,他還實際做試驗驗證結果是否符合理論。這是他從事錄音工作的一個飛躍。而且,在后來的工作中,他如果遇到問題就可以得到理論知識的解釋,新的技術接受速度也很快。在后來的工作,他還結合實踐寫一些論文,他的《京劇實況錄音聲像處理實踐》獲得了1997年科技論文優秀獎。 |
在北京,李大康用過很多錄音棚,電臺、電視臺、電影廠、出版社、樂團等各家的錄音棚他都去過,一方面是錄音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他非常好學。如今國內所有最新的設備他也幾乎都用過,幾種音頻工作
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