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澤:您好!
2003-01-07
本刊編輯部 江寧 依馬獅商務網
按照約定只能是在中午吃飯時間會晤了。將近12點,我來到北京豐聯廣場 Sony的辦公地點。 “遲澤部長現在還在西頭會客呢!”接待小姐告訴我。 “西頭”是索尼(中國)有限公司新事業發展部的所在地,隸屬 Sony 本部,而“東頭”是剛成立的掛在索尼(中國)有限公司下面的“CSNC事業發展部”,隸屬于廣播電視專業部門。從豐聯廣場的東頭走到西頭,要走138步,耗時1分20秒。 遲澤:“您好!一上午都在東頭西頭開不同的會,真是讓您久等了。” “我也剛到。應該感謝您能在百忙中和我們讀者聊聊。” 這之前,不少讀者向我打聽,遲澤哪兒去了?還在中國嗎?可見,已經有很長時間“不見人影了”。而這一句“您好”也決不是只對我一個人的問候。 要說遲澤準先生進入廣電行業那是20多年前的事情了,他既是 Sony公司的老人兒,又是中國廣電事業的老朋友。大家都十分熟悉他這個親切待人的法寶“您好”—多年來幾乎廣交了歷屆(很多已退休)各級廣播局領導、電視臺臺長、總工以及不少廣播學院的學生朋友們。 |
遲澤的魅力還在于思維敏捷、文武雙全:在東京做基層工作的時候,他就能出其不意地提出一些常人想不到的點子來;編輯圖文并茂的“簡報”;利用 Sony 設備制作宣傳產品的錄像帶(包括配音、編曲、甚至彈鋼琴)以及設計風格多變的交流會、展覽會等等。當公司專家、領導來中國做報告或會見國家領導時,他不僅是最“熟悉業務”的翻譯,而且常能在理解了原理后,自己去主講技術報告;帶頭當主持人,引導當年來為 Sony 展覽會服務的廣播學院播音系學生(后來不少成為了名牌主持人)開創當時國內還很少見的靈活、交互式的主持方法等。 |
遲澤準先生已然成為了老廣播們心目中的Sony象征、代言人,究竟他還有哪些非常之處呢? |
|
Sony 進入中國 遲澤進入 Sony |
1978年,Sony 在中儀總公司的協助下,舉行了首屆技術交流會。而遲澤當時還只是個無線電愛好者,Sony 錄音機的“發燒友”。1980年偶然的機會到了日本,不久他幫忙接待了一個中國電影家協會代表團。當時,Sony創始人、名譽會長井深大先生參加了這個招待會并在會后邀請代表團成員們到他家做客。由于遲澤還是個攝影迷,手里拿著個照相機,也就順理成章地隨著代表團“混”進他家。沒想到井深大注意上了他,靠著年輕(時年26歲),在和井深老先生玩一種從美國搞來的、專門考智力的游戲“Simon”時,無意中流露了一點才華:居然每戰每勝。結果第二天Sony總公司的人事部長打電話來了,說:“會長看上了你,讓你到 Sony 去上班。” 聽后,著實把遲澤和在場的朋友們都嚇了一大跳。為什么呢?因為在東京的大學生要想到 Sony 去上班也是絕非易事的。連續多年的統計表明,直到今天,希望到Sony就職的畢業生人數(特別是理工科男生),在日本各家名牌公司中總是排行第一。作為遲澤來說雖從小就迷無線電、迷音樂,但純屬那些大量入之無門的“小字輩兒”,能有這樣的機會當然是幸之又幸的事兒了。那么,井深先生又為什么看上了他?答案在后來的一次會上得到了明證:“Sony 要想在中國發展事業,增進友好關系,像遲澤這樣的人絕對是不可或缺的橋梁。”井深先生為他當時那出人意料的招聘方法下了定論。 |
遲澤讓 Sony 的創始人如愿以償了嗎? |
|
中國改革開放 Sony設備普及 |
“1981 年,我們帶著U-maitc 5型機到全國各地展示,”遲澤開始對我說起了故事:設備所到之處無不就地“消化”,十分暢銷。為了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除了設備展示外,公司還編輯了大量的“系統圖例”,并按序排列成第1版、第2版…… 直至后來的十幾個版本。使廣大用戶能夠方便地按圖例選用Sony的設備;以系統集成的方式向用戶介紹產品。這種做法居然成為了Sony公司的一個“創舉”,以至于后來的不少業界廠家也都以各種方式爭相效仿。如今,Sony 改為在因特網上發布各種信息,做網上服務的嘗試,Sony當時編寫的這種啟蒙式的資料也就不再需要了。 |
他親眼目睹了20年來祖國改革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快。當時U-matic是在1972年發表的,而在國內大量普及已經是80年代的事了。Betacam SP的發表是1987年,而被國內市場真正接受還是在1990年亞運會之后。 |
“亞運會是中國的一大轉折點,”遲澤不無感慨地說道:“我們當時和公司一起曾不顧一切代價地投入到了亞運會之中去,后來很有成就感。我們都看到了亞運會之后國人的想法開始和世界接軌,中國的發展也陸續和發達世界同步,一些新技術、新產品的登場甚至早于美國和日本。我衷心希望這次奧運會申辦成功,早日實現現代化。” |
天時、地利、人和,自古以來不可違背。遲澤也遇到過很多次失敗。“1994年,我們曾經想在中國啟動一個很大的項目,用LD激光視盤取代教科書。井深大會長本人對教育非常熱衷,所以我們推動這個項目也是付出很大代價的。結果由于當時技術和經濟條件尚未成熟,在這個項目上我們只是播了種子,而在多年以后才看到收獲。” |
遲澤,在實踐中成長,又在日后的一樁又一樁的“失敗和創新”中走向成熟。 |
|
Sony 字幕機出臺 廣播電視數字化開始 |
廣播電視數字化是從音頻開始的。1982 年,Sony的第一款CD 唱機被遲澤帶到中國,廣泛受到好評,不久就進入了廣播電臺。緊接著 1984年 Sony 又推出了 SMC-70GP電視形象創作系統,也就是字幕機。這一以計算機為基礎的視頻設備,不僅給人們帶來新意,而且把廣播電視特別是視頻工程師們帶進了數字領域。 |
在這個階段里,遲澤還有一段小插曲:公司里考核副經理需要寫論文,他硬著頭皮寫了一篇關于字幕機的論述。內容是,字幕機在中國有著潛在的巨大市場;如果公司把剛剛研發成功的SMC-70GP漢化,推出中文版,在中國至少能賣1000臺。很快,領導便找他談話,讓他負責開發和推廣這個產品。他多次跑回中國,尋找合作伙伴,歷經了多次的成敗,終于在 1983 年11月舉行了中文字幕機的發布會。會議是在北京體育館召開的。記得當天外面下著大雪,可是會場里面卻是人山人海。隨后,為了大家掌握使用技巧,他們又到全國各地去辦學習班,情況也是一樣。據說,一次在上海,學習班已結束,帶去的樣機全部賣掉不說,當場還訂購出去了30臺!“中國的市場實在是太大了”遲澤先生不無感慨地說。最終,SMC-70GP在中國還真的賣掉了1000 臺,遲澤也理所當然通過了考試。另一方面,遲澤先生說:“中國的 IT 業發展確實是迅速的,1990年亞運會之后沒有幾年的工夫,國產字幕機便鋪天蓋地地占領了全部市場。” |
錄像機的數字化普及是從數字 Betacam 開始的,標志時間是1992 年。不久,遲澤調到北京當專業部門總代表,籌建在中國的新體制。之后的8年里,Sony 在中國的工作人員人數增加了數十倍,Sony的專業數字錄像機現也在國內開始生產,由索尼(中國)有限公司正式向客戶們銷售。遲澤和中國廣播界實現數字化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
|
寬帶網絡新起點 遲澤需要再學習 |
大約在兩年前,老廣播們
Sony
索尼
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