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是第三次相約了。“很抱歉,本周還是不行。這不,郭司長等著我要一起到張副總局長那兒匯報去……”王效杰副司長這樣對我說。上周一,我來的時候因為她臨時要到歐洲去一趟,沒時間。我就放心地七天后才來。可是,沒想到,上周五她就回來了。不過,一頭扎進廣播大樓的辦公室里,兩天都沒回家,也不可能接待我。 “幾天不在就是一大堆事兒。這不,昨天晚上都 10點了,還沒處理完積壓的文件。今天,恐怕又回不了家了……” 她不無遺憾地說。本來,我是想占用她一點下班時間進行采訪的,看來,只好作罷了。 其實,回不了家,對她來說簡直是家常便飯。“作為一名女性,事業固然重要,但也要顧家。要替自己的丈夫考慮很多生活上他想不到的事情。”這是王效杰生活軌跡上的一個信條。因此,回不了家總是她的一個遺憾。難怪,好朋友們都說:“黃教授(北京廣播學院廣告系系主任)真有福氣,娶了這么個好夫人。”的確,對于王效杰來說,身上有時帶著黃教授的鞋樣、衣物等的尺寸,并不奇怪。 |
作為一位新上任的科技司副司長,她帶給人們的印象決不僅是高挑的身材、端莊的服飾和秀美的儀表。她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是新意,是敢想、敢干和敢闖。三十九年的人生歷程,鑄就了她成為廣電巾幗隊伍中的一員強將,而在日后的新里程中定將綻放出更加馨人的芳香。 |
|
從山溝溝中闖出 |
王效杰從小生長在深山里,父母是地質工作者。他們為祖國大地奉獻了青春,決心讓女兒走出大山,去迎接打倒“四人幫”后的科學春天。16 歲的她,不負父母、老一輩知識分子的期望,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北京廣播學院電視工程系。報考大學時是父親為她選擇的專業。她曾詫異地向父親詢問:“啥叫電視?”父親說:“就是在家里看的小電影。” |
1978年8月,尚處少年時期的她便告別了父母,遠離了廣東的山溝溝,來到北京廣播學院,立即溶入了充滿尖端科技的、誘人的大學生活里。78年高考是積多年沒有實行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次招生,考進來的人都是憑真本事,都是高分數。由于多年沒有招生,所以年齡上的差別很大,王效杰在班里是年齡較小而成績又比較突出的女孩之一。 |
僅從這一點小成果來看,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她的闖出大山決非輕而易舉—沒有一點毅力、沒有一點精神是不可能成功的。山溝溝為她奠定了日后能有所成就的堅實基礎。 |
|
在電視臺里馳騁 |
1982年8月,剛滿 20歲的她,拿著報到通知書走進了中央電視臺,當時的中央電視臺還是在廣播大樓里。按需要,技術部領導把她分配到了播出部門。沒想到從此就開始了她的播出生涯。 |
開始在播出第一線值班時,中央臺只有兩套節目。第一套,白天播“電大”課程,晚上播綜合節目;第二套,只在晚上播出。常常是下了夜班直到睡覺時,滿腦子里還都是唱戲的鑼鼓聲。回憶當年,離開父母前曾幻想的“將來可以天天看電視了”的美夢,早已蕩然無存。原來,播出工作是那么的枯燥、熬人!不僅如此,因為是手動播出,值班員必須寸步不離,隨時都有可能出現問題,并要你做出緊急處理。一天下來很累,精神始終是處在高度緊張的狀態。 |
“難道青春年華就這樣白白地被耗掉嗎?”她捫心自問:“不,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們的行動告訴我:偉大寓于平凡之中。” 她要把終生獻給機房—盡管它沒有父輩們所面對的山河那么雄偉,也不可能有太多的高、精尖技術。她憑著一棵執著的信念:要腳踏實地地工作,要勤奮學習。 |
因為,自己還年輕,還有很多不熟悉的事情,要聆聽每一位前輩的教導,要學習他們兢兢業業的精神,正確樹立自己的人生觀。 |
1987年,是中央電視臺搬進新大樓的一年。開始時工地上的條件很艱苦,還沒有安裝電梯,只能靠人力。她和男同志一樣舉著沉重的設備往立柜上安裝,每天吃四頓飯還嫌不夠;整天魚貫于機房之間,查線路、鉆地溝,穿破了兩件工作服;和大家一起鋪設了上千條電纜,親手寫了上千個線牌(這使她在后來調機時得益非淺)。為了趕工期,每天晚上都要加班。后來,她干脆把被褥搬到了機房。有時一天工作下來很順利。但是,晚上她還不肯罷休:恰好利用這個時間整理一下資料、做些筆記和考慮次日的工作計劃。就這樣,日夜兼程三個月下來體重足足下降了9公斤。 |
這期間,她通過工程實踐全面掌握了播出系統的脈絡,理論上也有了質的飛躍。也恰巧是在這個時候,她被聘為全臺最年輕的工程師。 |
1988年3月15日,中央電視臺新址啟用了。當臺標從新機房的屏幕上出現時,站在播控臺前的王效杰心底泛起了波瀾—她在這個系統里傾注的心血太多太多,她格外地明白這個開播的意義。 |
回顧1983年,自己參加工作剛剛一年時就趕上了播出技術大改造,因臺里引進兩套自動播出系統,曾苦苦地鉆研過不知多少個日夜。看來也不白干,倒是為新臺建設積累了經驗,真可謂“老天不負苦心人”啊 。從此,她與“播出”二字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
隨后的日子里,一方面要做系統完善工作,一方面還要做搬遷老臺的工作。其中,還包括成功地解決了兩個系統合用時數據格式統一的問題。 |
過硬的業務本領是安全播出的保障。一次新聞聯播錄制的最后一句話必須去掉,重新制作已經來不及,只能在播出過程中做緊急處理。她冷靜地考慮了應急方案,決定用手動操作!結果,在她鎮定、熟練的操縱下,避免了一次重大差錯,當場得到了臺領導的好評。 |
擔任科長之后,她意識到保證安全播出必須依靠每一位值班人員的重要性。于是,根據多年來值班的經驗找出播出規律,從完善規章制度著手,重點抓起了人員管理和業務培訓。通過大家的努力,播控科多次獲得先進集體稱號,而王效杰也獲得了“臺長基金獎”和“廣電部巾幗建功先進個人”稱號。 |
1994年,在已經開播了3、4套(國際頻道)的基礎上,又準備開播第 5套(體育頻道),原有的播出系統顯然已經落后。臺領導做出了播出系統再上新臺階的決策,選用了國際上流行的“機械手自動播出方式”。她又被列入了系統設計和軟件開發的行列。她運用多年從事自動播出工作的經驗、吸收國外最新技術,和其他設計人員一道,開發出了“機械手自動播出控制軟件”,并通過了專家鑒定,得到了很高評價。為此,獲得了“優秀工程獎”和“科技進步獎”,并得到了“臺分黨組通報表彰”。 |
這之后,她被聘為最年輕的高級工程師。 |
|
拋掉自我寫春秋 |
播出部門是電視臺的心臟,大家都知道播出工作重要。但第一線的辛苦卻并非人所共知。 |
每天,節目需要 24小時不間斷地播出,值班崗位上就得全天候地有人守候。不論白天黑夜,不論節日假日,永遠要倒班,生物鐘永遠也調不順;不管是什么年齡,不管是什么性格,只要來到播出
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