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影界也曾經瘋狂追求獎杯和票房,但“寅次郎”出現之后,“我們不玩大片,只拍老百姓喜歡的電影”成為日本電影圈的基本共識
歲末的幾部中國大片我都看了,但印象最深的卻是題材最不宏大、制作成本最低的《泰》。它沒有許多中國大導演熱衷的大手筆、大場面、大明星,卻讓人開心讓人笑,覺得這張票買得值。我真心為它叫好。
它也讓我回憶起上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陪伴了日本老百姓差不多30年的系列電影《寅次郎的故事》。深受日本人喜愛的著名導演三田洋次在28年里共拍了48部《寅次郎故事》,不但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紀錄,而且改變了日本人的娛樂觀——日本電影界也曾經瘋狂追求獎杯和票房,但“寅次郎”出現之后,“我們不玩大片,只拍老百姓喜歡的電影”成為日本電影圈的基本共識。
“寅次郎的故事”情節很簡單,講一位典型日本男人的漂流生活和愛情故事。他為人善良厚道熱情,走游日本,四海為家,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愛情問題上,他總是艱難曲折,終身未婚,因為他只有一顆善良厚道的心,卻沒有工作與事業上的成就,即使遇到同樣單純的女子,也只能發展一時的好感,從無結果。
《寅次郎的故事》也是我們這一代日本人的賀歲片和人生教育片——我從小每年過年總要跟著奶奶去看新一集的《寅次郎的故事》,而每次看完電影后奶奶總會說一句話:“長大了要有一顆像寅次郎一樣善良的心,但還要有事業心”,這成為我最初也是最刻骨銘心的人生信條。
而如此一個普通男人的故事之所以能夠28年票房不敗,除了因為它讓人在歡笑中得到啟發和教育以外,還緣于它“接地氣”,有著濃厚的日本草根文化基因,演員表演也非常搞笑有趣。
這一切,都讓我更加喜歡《泰》,因為它表現的,也是一種中國草根民眾真實面貌,并對當今中國年輕人盲目追求金錢和物質的功利心態發出了警示。
一個是為了發財不顧家庭和朋友的所謂成功人士,一個是靠做蔥油餅為生的草根百姓,沒有汽車、沒有電腦、沒有手機的王寶卻比徐幸福指數高得多。
為了讓生病的母親高興,他假裝與女朋友一起去泰國旅游,還不忘帶上一棵健康樹為母親祈禱。他有點“二”,“二”得與寅次郎相似,可笑又讓人心疼。而我在想,如果當今中國多一些像王寶這樣“二”的人,社會反而應該更寬容和諧吧?
所有人,無論國籍人種,追求的所謂的幸福,無非就是盼望每天能過上無憂無慮的快樂日子。
三田洋次導演說得好:“我的電影就是讓大眾有笑聲,能開心就夠了”。現在很多號稱大片的電影,既缺乏實用的教育意義,又沒有使人快樂的元素,更談不上藝術層面上的開拓與突破,這樣的電影,人們真的需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