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伊始,國產電影就誕生了一個新記錄。截至記者發稿時,《泰囧》以12億元的總成績成就了中國電影史新的票房傳奇。然而,對國內電影市場而言,一兩個造夢神話,并不是推動電影行業長期發展的根本動力。在票房分賬和版權分銷過程中逐步確立良好的交易秩序和健康的發展模式,才是奔向下一個記錄的起點。
浮動分賬解紛爭
據初步統計,2012年中國內地全年總票房已突破168億元。168億元的真金白銀,最后進了誰的口袋?這是個外界很少關注而業內爭得頭破血流的話題。據業內人士透露,在2003年國內電影市場化之初,并沒有明確規定票房分賬比例。2008年底,經國家廣電總局發文,建議片商分賬比例不得低于43%。目前國產影片普遍實行的分賬規則為:影片總票房扣除5%的電影發展專項基金和3.36%的稅費后,剩余部分由發行方與院線按照43:57的比例分成。隨著10年來國產大片的興起,這一慣例也正在遭受挑戰。2011年《金陵十三釵》上映前,發行方就曾提出提高分成比例至45:55的要求。到了2012年,事關“兩個百分點”的較量再次全面升級,最終演變為一部另類的“賀歲大戲”。
去年11月,中影集團、華誼兄弟、博納影業、星美集團和光線傳媒國內五大發行公司結盟對抗院線,要求將其發行的9部“賀歲檔”電影的分賬比例從43%提高至不低于45%,遭到萬達、廣州金逸珠江、新影聯等13家院線聯盟的堅決反對。針對發行方提出的因“大量新的制片技術的應用和人工費用的成倍提高”而產生的制作成本上漲等理由,院線方聯合回應稱,房租成本上漲和數字化投入增長等問題,讓院線“承受著巨大的經營壓力”。最終在兩大聯盟的對峙下,9部影片以3種分賬形式結束了這場口水戰。星美集團發行的《王的盛宴》采取了階梯式分賬模式,隨著時間的延長,發行方的分賬越來越少;而華誼兄弟發行的《一九四二》,隨著票房的增加,發行方的分成越來越多;《一代宗師》等影片則退出了這次較量,維持原分賬比例不變。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場分賬大戰的出現,可謂國產電影市場化的必經之路。更有專家指出,國內初步達成的階梯式分賬形式,是對好萊塢等高度成熟的商業電影市場的成功借鑒。華納兄弟影業北美發行公司總裁丹尼爾·弗里曼曾撰文對好萊塢發行公司與院線之間的合作進行過詳細的介紹。根據弗里曼的經驗,在影片上映前,發行公司會和院線談判,按照慣例,首周發行方和院線的分賬比例為7:3;首周之后,片方的分賬比例將逐漸減少,可能變為6:4;第三周以后再遞減,可能降至40%以下,總之時間越長,院線的分成比例越高。
增收渠道初長成
在國內市場,一部成本1000萬元左右的影片,除去前期廣告植入、贊助和版權預售等收入,如果不能獲得3000萬元的票房,那就意味著虧損。而在好萊塢,這一盈虧平衡點正好相反,一部花費3000萬美元制作的電影,只需要取得1000萬美元的全球票房收入,即可基本保證盈利。原因在于,國外市場的版權保護機制更加健全,發行方可以從其他渠道持續獲得穩定收益。
然而,在互聯網的沖擊之下,好萊塢原本牢不可破的“窗口期”也面臨著挑戰。如今,在谷歌Youtube、蘋果iTunes、微軟Xbox等在線平臺,都有上千部經好萊塢授權的高清影片提供付費點播。在美國,互聯網點播平臺正成為繼傳統院線之后的主要觀影方式。一部電影在影院上映多久后可以在互聯網上與觀眾見面?這個問題一度引發了巨大的爭議。對于好萊塢制片公司而言,網絡點播雖然分流了一部分觀眾,但是卻創造了新的利潤增長點,對于穩定家庭娛樂市場大有幫助,因此,近年來華納、索尼、環球、二十世紀福克斯等好萊塢大公司在電影上映2個月后即提供網絡點播服務。傳統院線對此頗有異議,沒有了食品、飲料和廣告收入,他們的損失是顯而易見的。詹姆斯·卡梅隆、彼得·杰克遜等23位大腕導演和制片人也曾聯名抗議,強調這種做法會縮短電影的上映檔期和助長盜版現象,要求在影院放映結束之后影片保留4至5個月“窗口期”。
在國內視頻網站看來,熱門影片在院線剛下線甚至與院線同步在網絡播出,才是最理想的“窗口期”。雖然付費點播在國內剛剛起步,但近年來各大視頻網站都為購買電影版權加大了投入。隨著國內互聯網版權環境逐漸優化,付費點播作為新的互聯網商業模式獲得了廣闊的發展空間。2012年6月12日,優酷、愛奇藝、騰訊視頻等國內多家網站討論并通過了《促進電影網絡院線發展的若干意見》。據了解,目前視頻網站普遍都會在熱映影片下線1個月后開始網絡播出,但實際上,國內網站大多希望互聯網播放的“窗口期”縮短到半個月,并將原有1個月的付費期延長至2個月,以培養國內用戶付費觀看習慣。截至2012年全國銀幕總數超過1.1萬塊,但仍有3/4的國產電影無法進入院線。尤其對于中小成本影片來說,在大銀幕連續上映的機會本來就很渺茫,網絡院線的規模化發展,或將成為這些影片回收成本的重要渠道。
電影之所以能成為支柱型文化產業,是因為它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銀幕上,在銀幕之外,電影的品牌營銷和版權開發所能創造的價值更加可觀。以《星球大戰》系列電影為例,該系列6部電影全球總票房約為44億美元,而由此帶動的影碟收入達38億美元,游戲、玩具等衍生商品為其制作公司帶來的收入高達200億美元。為了收購該公司,迪士尼不惜花費40.5億美元現金。在電影衍生商品方面,《變形金剛》、《哈利·波特》的品牌價值早已超過百億美元。迪士尼的實力更是無人能及。至今《獅子王》的相關產品收入,已超過其票房總收入(7.5億美元),與米老鼠有關的產品則以每年1億美元利潤計算,迄今仍是迪士尼最大的“搖錢樹”。在國內,除《寶蓮燈》、《喜羊羊與灰太狼》等少數動畫電影的相關衍生商品開發外,這一極具經濟效益的領域尚無人涉及。在好萊塢進口影片全面入侵國內市場的今天,中國電影在版權運作和品牌開發上的努力,確實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