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技術大規模的融進廣電行業,是從非線性編輯開始的。非線性編輯從最初發展到最近的一兩年,一直是以視音頻板卡為核心,整合周邊完成系統。可以這么理解,集成了大量處理、存儲電路的硬件板卡,運算著大量視音頻數據。而我們平常意義上的計算機,這個時候只不過是提供了一個數據吞吐、存儲和管理的平臺,在數據處理上處于從屬地位。
這是由于當時計算機本身的運算能力還不足以承擔巨大的數據量,由此也造就了許多板卡制作商。各個非編設備廠家實際上就是在“包裝”這些板卡,人們也習慣于從采用哪種板卡來區分非線編輯設備類型和檔次。從非編系統的價格構成上也可以發現,這些硬件板卡占據了全部費用的一大塊,其價格一直高高在上,這就使得雖然高性能計算機價格節節下降,但非編整機成本卻仍難以控制。再者,各個廠家之間技術封鎖,采用不同的壓縮格式,造成使用上的很多不便。
IT技術的發展令人瞠目,時至今日,計算機主機的運算能力已經有了巨大的進展。特別是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計算機在架構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使得很多以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成為可能,使得很多昂貴的設備變得廉價。
這場IT界的技術進步,其拉動力很多來自影視制作,或者說與影視制作有很大關聯,因而又很快回饋給廣電行業,反應最敏感的就是非線性編輯的純軟件化。
走在非線編輯純軟件化前沿的,正是一個傳統的IT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蘋果電腦公司。自2003年開始,蘋果電腦開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野心勃勃地進軍廣電行業,依靠非常成功的Final Cut Pro 3.0版本,蘋果力圖在非線性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不過當時的蘋果主機PowerMAC G4,還不能承擔起純軟非線的重擔,直到G5的發布,才正式開始了非線領域的一次革命。
PowerMac G5的設計,綜合了計算機界最前沿的概念(這些概念現在也在被我們熟知的Intel、AMD等巨頭采用),如64位技術、雙核處理器、DDR內存技術、PCIE總線等等,造就了一部超級桌面計算機。G5使人們看到,在普通的桌面計算機上,已經有了計算和處理廣播級視頻的能力。用來專門處理視頻的硬件板卡,一夜之間沒有了用武之地。人們現在需要的,僅僅就是在計算機和DECK之間傳輸一下信號,即僅僅是一個I/O而已。
蘋果公司作為這場革命的始作俑者,自己當然非常清楚,于是乎,Final Cut Pro 4.0搖身一變,已經成了一個包含剪輯、特技、合成、字幕乃至音頻的套裝產品,全部基于軟件。為蘋果提供I/O的廠家,也變成了我們不是很熟悉的名字,AJA、Blackmagic等等。各種各樣的軟件開始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遠比同時期的硬件板卡市場要熱鬧的多。緊隨而來的,是我們通常意義上的PC(x86架構)工作站,AMD的Opteron 64位處理器、雙核處理器,也攜強大的處理能力而來。國內的廠商,一向有著超強的模仿再開發能力,又非常了解國內用戶的心思,各種各樣的基于x86架構的純軟非編悉數登臺亮相。
傳統攝錄設備制造廠家似乎也在迎合這種趨勢,新型的攝像機、錄像機紛紛采用硬盤、光盤、存儲卡這些以往只在IT行業使用的器件,提供網絡、USB、1394等接口。為非線性編輯的純軟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于是,原本是以板卡為核心的非編設備開始演變為高性能主機+全功能軟件+I/O接口這樣的系統。與此同時,我們看到了傳統的基于板卡的非編廠商也開始考慮產品的轉型。非線性編輯的鼻祖Avid有從制作到播出,從單機到網絡,從視頻到音頻的復雜產品線,即便這樣,也還是推出了Mojo系列這一實際上就是基于軟件的非線產品。
從2005開始,已經有很多這樣的產品進入到實質性的使用階段。得益于IT產品的不斷降價,目前這些純軟或者準純軟的非線編輯系統無一例外地保持在低價位的水平,而在技術指標上和處理能力上并沒有降低。
這些產品從某種角度可以分為兩個大類,一類是以傳統的國內龍頭企業大洋、索貝、新奧特等研發的國產純軟非編,他們深諳國內制作行業特別是電視臺后期制作的具體需求,結合自身多年開發字幕機和非線性編輯系統的經驗,作出全新的純軟非編。產品的界面仍然保持各自以往非編產品甚至是字幕產品的風格,并且將字幕軟件整合進去,對于節目包裝所需要的一些特技模塊,也有相當程度的增強,對于一些相對固定化風格的特技制作還是非常方便的。
另外一類,就是國外產品的代理商自己整合的系統,目前以基于Blackmagic Decklink的產品和基于AJA IO的產品最為流行。應該說國外的同行與我們關注的產品特點不太一樣,國內用戶往往希望一個產品功能齊全,簡言之就是希望少花錢多辦事。而國外(當然主要是指發達國家)的用戶強調的是鮮明的特點,編輯是編輯,特技是特技,字幕是字幕。這種特點,其實可以發揮每個個體軟件的最大優勢,分工明確,個性鮮明,是先進科學的流程體系。這種要求自然反應在他們的產品上。以Decklink的蘋果版本為例,Final Cut Pro用來做編輯軟件,特技合成仍然需要傳統一點的AfterEffects或者新興的Shake、Combustion等。國外產品沒有像國內廠家那樣提供一個整合好的軟件平臺。
可以說國內廠家提供的軟件像是積木,搭建工作簡單易行,而國外廠家提供的更像是基礎材料和工具,干起活來比較累,但是卻能彰顯個性。二者孰優孰劣,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實際上更應該說是針對具體應用選擇適用產品的問題。
面對即將到來的高清時代,純軟的勢頭依然猛烈。得益于上游廠商的壓縮技術,在蘋果FCP的平臺上,已經內建了對松下DVCPRO HD的壓縮格式的支持,也就是說DVCPRO HD的信號,可以通過火線(1394)接口直接進入非編進行處理,無需再通過HD-SDI進行SMPTE標準的信號轉換,大大降低了數據碼流而無損畫質,為軟件處理高清信號鋪平了道路。
摩爾定律仍然在計算機技術發展進程中被不斷應驗,相信我們很快就可以獲得幾倍于現在G5水平的計算能力。加之伴隨著各種HDTV壓縮算法的不斷改進,在桌面計算機上,像現在我們編輯DV一樣的編輯高清信號,并不是非常遙遠的事情。
技術上的競爭,市場上的廝殺,對于用戶來講永遠都是好事。純軟非編帶來的革命性的影響,現在才剛剛凸現。這一產品,可能會重新改變影視制作市場的運作方式和格局。當人們突然發現,用區區幾萬塊錢,就可以得到一套基于標清SDI 10bit無壓縮信號的非編系統,同時完全可以擔任特技、三維、字幕等等工作的時候,很多事情完全有可能會跟著改變。
IT技術的發展,影響著人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廣電行業也不例外。最近,又聽到一些令人振奮的消息,在Intel和ATI聯合開發的工作站上,基于ATI最新的圖形芯片加速技術,已經可以完成HDTV的純軟編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