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市場照常紅火,票房依然炙手可熱。看著每日躥升的票房播報,“小心臟”那是止不住一陣陣地顫動。上期卷首語中,我還表達了對中國影片品種和類型單調的隱憂,結果這兩個月陸續上映的新片就讓我釋然,感覺中國電影終于有了那么點感覺,終于摸到了自我的邊,看來中國電影人也在為“中國夢”添加自己的色彩和維度。

讓人高興的,票房只是一個方面,關鍵的是看到我們的電影終于回歸生活,回歸百姓,回歸自我。從《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到《中國合伙人》,以及即將上映的《小時代》,不同年代不同經歷的人,或多或少照見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時代的變遷沿革跌宕起伏,找到了自己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所以能叫好又賣座,自然不在話下。
咱們的電影是立足國人的內需還是貪圖洋撈的獎項,是個不成問題的問題。能拿獎當然好,而且多多益善,但也不是刻意迎合,露丑賣乖,丟棄自我。中國經濟已經在轉型升級(主動也好被動也好,也不管是否有多大風險困難),把內需當作發展的第一動力,而不再指望出口國際市場,那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咱們的電影是不是更得及時跟進?說“中國夢”,的確是有個“為了誰”、“依靠誰”以及作為出發點的“我是誰”的三重內涵。三觀靠譜,指導思想對路,那么我們畢竟是土生土長,最了解最貼近我們的老百姓的生活和感情,也最能撥動他們的心弦,我們遲早應該成功,遲早會圓我們的中國夢,畢竟我們是在講中國人的故事,說中國票房,面向的是中國觀眾。如果能讓中國觀眾心滿意足,讓全球華人魂牽夢繞,老外自然會好奇向往,研究學習,甚至仿效跟進,這樣潤物無聲,那么你的軟實力自然也在無聲無息中顯山露水了。“中國媳婦”能招非洲婆婆喜歡,那么中國電影又未嘗不能在海外找到擁躉呢?
好萊塢有卓越的創意和傳統,超一流的技法手段,更有以資本和利益為驅導和后盾的完整的產業鏈和操作運營模式,可以天馬行空任意揮灑,幾乎無堅不摧無所不能。當然,即便如此,好萊塢也未必敵得過寶萊塢;同理,好萊塢也未必能勝“華萊塢”,盡管后者聽起來很山寨。事實上,讓這兩者的較量或許本來就是一個偽命題,文化產業顧名思義就是很文化很民族很地域的,國際性和民族性永遠都會并存,站在冰山之巔的未必就是王者,而巔峰之下的山體才博大精深;何況各領風騷三五載,今日的王者保不準成為來日的亡者。王乎亡乎,其未可知。
當然,好萊塢還是大有可為的。去年,美國卡梅隆—佩斯集團(簡稱“CPG”)在天津成立中國總部,傳播先進的3D技術和手段,就是一個良好的開端;而各種合拍片的嘗試也是一條正路。在今天這個數字化網絡化信息化的時代,實業界早就超越了簡單的實物出口,走向直接投資(FDI),在海外貼近市場貼近用戶開廠辦研發中心。好萊塢“覬覦”中國市場是路人皆知的,或許遲早會摸索出自己的路子,用好萊塢的技術、運營和模式來為中國人服務,講中國人的故事。作為全球老大、甚至是圣地的好萊塢能放下身段打醬油,絕對不可等閑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