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制作人訪談系列之——太空堡壘創始人張小北
今天將要介紹的是國內電影界一位出色的營銷操盤手,他們的出現改變了中國電影營銷模式,讓電影制作特輯、預告片等在中國成為一個新的產業,他就是著名編劇、影評人——“太空堡壘預告片工作室”聯合創始人張小北。

CINE CHINA:制作特輯是什么?它跟預告片的區別是什么?
電影的making of國內一般管它叫“制作特輯”,主要是以現場拍攝花絮、制作理念、導演闡述、幕后構成等等信息組成,為電影的潛在目標觀眾提供更多的電影相關信息,并為電影營銷提供有效的相關話題。嚴格地說,“制作特輯”是一個營銷概念,它是為觀眾服務、為營銷服務、為市場服務的重要營銷物料。制作特輯和預告片都是電影營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和電影預告片(Trailer)也有著明顯的區別。
電影營銷其實就是在電影上映前,架設一座溝通電影、觀眾和市場之間的橋梁。因為電影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消費產品,它有個特殊性,就是它是要先付費才消費的——咱們的觀眾要先買票,才能進去看到那個電影。當觀眾看完了以后,消費過程就完成了。如果觀眾覺得我不喜歡,不好看,不爽,你是沒有辦法去退票的。
觀眾可以通過預告片去了解這個電影的類型,明星陣容,故事,還有就是它制作上的一些賣點,等等。這是激發和管理觀眾的消費期望值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預告片受到一個投放渠道、制作成本的限制,往往還需要其他輔助手段去完成和觀眾、市場的溝通,以及精確地勾勒出觀眾的消費期望值,制作特輯就是這個重要的輔助手段。
預告片一般來說時長都是30秒、90秒,最多的兩分半,而且它所用的素材都局限在電影本身的內容。很少有一個電影用電影之外的畫面去剪一個預告片——不是沒有,但這屬于特例。
預告片從傳播學上來說,有點像廣撒網的性質,就是我要面向所有的觀眾群體,所有的潛在消費群體。那么當這些潛在消費群體被這個預告片吸引了以后怎么辦?
因為預告片只是一個喚起他們注意力的手段,只有很少數的影迷可以憑借足夠的經驗,憑借他對這個電影、導演、演員的足夠了解,他才可以通過一個預告片,形成一個初步的消費判斷。但對于絕大多數普通的觀眾來說,當你通過預告片喚起他們的注意力之后,這些觀眾怎么樣去進一步的判斷,這個電影是不是我想看的?或者說它還有哪些是我想知道的東西?
預告片往往承擔不起這個任務,因為預告片它最長只能是兩分半,它要在這么短的時間里面去集中講很多關于電影本身的制作概念,電影本身的信息點,如果讓它再有更多的信息,就有點不堪重負了。
制作特輯在這個時候就頂上去了,我們經常用一個比喻,預告片就像發起總攻之前的那個重炮,先用重炮轟一遍陣地,然后步兵開始沖鋒。當然步兵沖鋒的時候同樣是需要有炮火掩護的,那么掩護步兵沖鋒的炮火是什么,就是制作特輯這一塊。
制作特輯隨著電影宣傳計劃的推進,逐步地給觀眾披露這個電影的故事是什么樣子的,這個電影的導演,他對這個電影是怎么看的,這個電影里面有哪些明星演員,然后他們對這部電影的態度觀點,這部電影制作過程中有哪些值得可能會引起大家注意的地方。一般來說,現在像國內大一點的電影,可能會做七八條,甚至十多條制作特輯,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覆蓋盡可能多的觀眾群體,然后讓盡可能多的觀眾對這部電影產生出興趣,增進了解,從而形成映前的口碑傳播,所以這是制作特輯所肩負的一個很重要的任務。
電影預告片相當于用地毯式轟炸把整個市場覆蓋一遍,潛在目標觀眾被吸引出來后,制作特輯就相當于精準火力打擊,用來拔除一個個阻礙步兵沖鋒的火力點。當我們的目標觀眾對這個電影開始產生興趣之后,那么他們肯定會更迫切的需要了解更多的關于這部電影的信息,而真正能夠對觀眾起到一個很深刻印象的,一定是活動的視頻畫面。制作特輯就肩負這個任務,它讓對這部電影產生興趣的潛在觀眾轉換為觀眾,這個所謂的轉換就是付費購買這個過程。你一定要讓觀眾對你的東西有足夠的興趣,足夠的好奇心,足夠的了解,或者說是足夠的期望值之后,他才可能完成這一點。

CINE CHINA:是什么樣的機緣進入這行的?
我們進入這個行業,是因為太空堡壘的創始人和所有工作人員,都是資深影迷。我們很清楚地知道,在中國電影工業化體系建設過程中,需要彌補各種工業化建設過程中的缺失環節。那么當市場的機會到來時,我們愿意用自己的熱情和專業技巧,去幫助中國電影完成這個工業化體系的進程。同時,我們也能夠有機會,從影迷轉換為電影行業從業者,并真正投身于我們一直癡迷的電影。
太空堡壘創立于2010年,一開始還只是一個很小的工作室,第一次為國產電影提供這種商業化服務的案例是2010年上映的《西風烈》。這個所謂的商業化服務是什么,就是電影片方有了這個需求,他們的營銷到了這個層面,有了這個需求之后,他們需要在市場上找到一家專業化的內容服務商。所謂的專業化的內容服務商,就是片方要對我們的能力,對我們所能提供的服務,以及我們的價格,以及我們將來能達到什么樣的效果,他們要有一個明確的預期,否則的話你怎么能夠提供市場上公開、公平、公正的服務交易?
其實《西風烈》的時候,我們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這種所謂的內容服務商,那會兒是屬于給朋友幫忙,過去救火的,然后在這個過程中,逐步逐步的完成了哪些東西是適合中國本土的制作標準,然后我們也克服了非常多的困難,因為那個時候沒有任何參考的范本,只能借鑒好萊塢的標準。但是很明確的一點是,我們現在是達不到好萊塢的制作標準,這個原因很多,無需贅言,那么怎么辦?我們只能說,依托本土所能提供的條件,我們要盡可能追求一個比較好的效果。在這個過程里面,其實包括它的制作流程,生產流程,最后的傳播效果,以及它的評估,實際上這些都是在逐漸摸索完成的。就是從2010年的《西風烈》開始,中國電影開始逐漸的意識到,制作特輯對于它的市場營銷上的重要性和它的地位,以及它怎么樣去有機地鑲入到電影營銷體系中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