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沉浸式音響讓電影一直標榜的“大場地、大畫面、大音響”終于完整,并與也在不斷完善的家庭影院系統拉開距離,繼續保持其對消費者的“大誘惑”。但與此同時,巴可Auro11.1系統和杜比全景聲兩大不同格式和系統的存在,也為從制作、到發行和放映整個產業鏈帶來了困惑。

1.《極樂空間》將采用巴可Auro11.1發行,圖片來自哥倫比亞公司

2.《變形金剛4》將采用杜比全景聲發行
上世紀九十年代,杜比、DTS和索尼三種音響格式互不兼容,各行其道,讓電影界深受其害。為避免類似事態的重演,今年2月美國影院業主協會(NATO)和歐洲國際電影院聯盟(UNIC)從自身利益出發,聯手發布關于電影院沉浸式音響技術的要求,旨在確保不管電影院自身選擇何種音響系統,都必須能夠播放制片商發行影片所用的沉浸聲音響,而這一要求將適用于所有音響系統開發商。
爭執不下
在最近召開的拉斯維加斯CinemaCon上,除了3D、高幀頻、激光光源、動態影院等熱點之外,這也成了展會期間最具爭議性的話題,而兩大陣營更是針鋒相對,展開了激烈的直接交鋒。巴可和DTS站在一條戰線里,支持開放格式MDA(Multi Dimension Audio,多維度音頻技術),而杜比則另執一端,堅稱這樣的選擇無法保證一致的播放。
3D沉浸式音響自從一推出就吸引了業內的高度關注,而經過一段時間的優勝劣汰,市場上基本上就剩下巴可和杜比兩大競爭對手:巴可在全力開發和推廣Auro 11.1系統,而杜比則是全景聲的始作俑者和推動力。
在展會期間的音響專家對話會上,巴可和DTS聯手宣布,兩家都支持一種擬議中的基于沉浸對象的開放式音響格式,以滿足NATO/UNIC的要求,從而保證電影院選擇平臺的自由,確保其無論選擇何種3D音響系統均能出色播放任何電影。他們提供的建議是DTS的MDA——一種開放式對象基存檔和中介格式。DTS的約翰·克勞格表示:“我們聽夠了每個制片商都在抱怨多格式混音在財務上根本無法持久。我們期望找到一種共同的工作流程和共同的交付格式。”
不過杜比卻不以為然。杜比電影院高級總監麥特·庫森強調需要控制好藝術表演的錄制和復制過程。NATO的指標建議分開,那就會丟掉對最終體驗質量和一致性的控制。“行業需要標準,某些部分需要開放,而另一部分需要封閉。”
庫森進一步披露,杜比支持開放的部分包括數據打包、保密、碼流協議和聲像同步等,但原創意圖如何錄制和還音需要緊密配合,而杜比開發出全景聲就是希望能控制好這部分的流程。他認為,“這是行業和觀眾體驗的最佳利益所在,也是保證一致回放的唯一可行方式。如果只是指定一種文件格式,但卻不指定音箱配置或還音方法,那是在給行業幫倒忙。”
對此,巴可商務戰略開發高級總監布萊恩·克雷普爾的回應是,電影院的配置總是千差萬別的,巴可相信其所建議的工作流程足以保證一致還音的效果。他說:“我們希望找到一種基于標準的做法,讓每個人都能參與進來。”
DTS開發的MDA平臺同時支持聲道和音頻對象,適應任意音箱數量和配置。錄制階段,可以通過為音頻對象設定特定的X、Y、Z三維坐標來描述位置,從而將聲音導向到整個錄音空間,實現與電影畫面一致的高度逼真的聲場定位。DTS公司戰略及發展高級總監約翰·克勞格表示,DTS“致力于研發和通過不受格式約束的解決方案,實現3D音響內容的通用制作、傳輸與播放。跟巴可一樣,我們整個的做法都是基于兼容并蓄、而非獨占排他的理念,目的是要鼓勵制片商能制作更多的沉浸音響影片,同時便利影院以最好的條件來放映。其實,DTS并不提供影院3D音響系統,但知情者透露,DTS的介入是在布局家用音響市場。如果MDA格式能被采納,那DTS在家用音響市場無疑會受益。
SMPTE有所作為
巴可和DTS似乎從全球最權威的視音頻標準機構SMPTE處得到某種呼應。SMPTE成立的專門探討電影數字音響系統的技術委員會主席,同時也是索尼影視娛樂公司數字音響制作與發行執行總監的布萊恩·維沙就披露,SMPTE正在研發共同的文件格式,而MDA可以作為一個好的起點;不過他也指出,要滿足行業要求,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沉浸音響標準雙方爭執不下,SMPTE更在緊鑼密鼓地大力研究,它的電影數字音響系統的技術委員會聚集了所有的利害相關方,已經召開多次會議商討如何制定新的標準,既要解決把沉浸音響內容有機整合進新的標準,還要考慮到如何確保影院體驗的一致效果。
為此,維沙就敦促制片商和放映商為了普及沉浸音響的共同目標,聯手推動共同標準的盡早制定。他還透露,SMPTE的初期研究可能會在六、七月的時候完成,然后會花差不多一年的時間來開發共同文件格式,或許還要一年的時間來將其落實到制作工作流程和電影院。

行業現實
數字化技術浪潮正在不斷完善觀影體驗,全球75-80%的銀幕系統都已經數字化,在美國數字化率估計已達85%,在亞洲和歐洲的某些市場,數字化更是已經接近100%。然而高數字化率并不意味著數字化過程的終結,由于數字技術的潛力巨大,數字化引擎還在帶來更多的革新。
數字化改造的費用不菲,每塊銀幕大概在7、8萬美金,而只有小部分可以用制片商補貼的虛擬洗印費沖抵,除了有可能放映球賽和音樂會之類的替代內容,似乎就只有靠3D了。3D在《阿凡達》成功之后,確實為影院帶來可觀的額外收入,《少年派的漂流》也燃起了更多人對生活類3D影片的興趣,但部分3D影片的粗制濫造,包括一窩蜂地轉制3D,也傷害了觀眾的3D觀看欲望。過去18個月里,美國票房收入就因此而有所下降,好在中國、俄國等國際市場,觀眾對3D的熱情依然高漲。
3D音響技術仍屬新事物,根據設備檔次、影院規模和其他參數,安裝費用少則5萬美金,多則20萬或更多。當前,許多影院還在消化數字化的影響和后果,在這種情形下,對技術提供商兜售的新玩意兒,是裝還是不裝,或者說什么時候裝,影院老板們對其有限的預算,當然要精打細算了。
跟一切新事物一樣,千差萬別的電影院,肯定有搶吃螃蟹的,也有隨大流的。這從本刊對全國各地影院經理人的采訪中,就可以管窺一二。而巴可的克雷普爾就篤信,影院老板會打開錢包購買新技術,因為他們“渴望把人們不斷吸引進電影院,而不是窩在家里看iPad的手段。”
一種格式
CinemaCon成了沉浸音響的集思廣益的場所,與此問題密切相關的整個產業鏈都加入了探討。馬科斯影院放映技術總監馬克·科林斯就在音響專家對話會上表示:“我們有時收到12種不同的數字電影數據包,包括3D和不同照明亮度。我們期待一個音響的共同標準。”
盡管沉浸音響是大型影院“下一步”的必由之路,但他相信電影院老板還是看到的是“可觀的成本”,因此標準至關重要,因為“我們必須清楚這是一項長期投資。”
而導演山姆·雷米也出現在制片人的對話中,他的《魔境仙蹤》同時采用了巴可Auro和杜比全景聲。他認為兩種系統都很優秀,非常希望能被安裝進電影院,但指望這種聲音維度進入家庭系統還為時尚早。但他也提醒制片廠要注意,制作多格式的沉浸聲,額外時間投入要算好。“要做不同混音,保證跨越不同格式的質量相當復雜。希望不久就會出現一個標準,淘汰掉雙聲道和5.1。”
奧斯卡三度獲獎者理查德·金監制了夢幻工廠《極速蝸牛》的音響,這部動畫片也是制作了Auro 11.1和全景聲兩種格式。他認為沉浸音響對某些電影很棒,家庭影院無法望其項背。但兩種格式都做,多花了他們好幾個星期,趕起工來很麻煩。他認為,制片商會更加樂意發行的影片只需一個版本。
看來,雖然爭論仍然會持續,但吃一塹長一智,業界已經從過往的經歷中學會了一條:盡快達成共識,制定一種格式一個標準。

小資料
巴可Auro系統
自2012年被《紅色機尾》首次采用以來,已有《克魯德一家》等8部影片采用,更有17部準備采用,包括即將上映的《極速蝸牛》和《極樂空間》,這2部同時采用杜比全景聲。巴可統計迄今全球有67家電影院安裝了Auro系統。
2012年夢工廠動畫公司承諾未來所有的影片都將以Auro來發行,它還在其格倫德爾總部的康帕尼爾影院和混音棚里安裝了Auro的音響系統。
CinemaCon上還傳出一些消息,一個是美國第五大的連鎖影院馬科斯電影院宣布將采用Auro音響在洛杉磯打造UltraScreen?巨幕影廳,而為了推動Auto系統的普及,巴可還宣布與CSI租賃公司合作,為有意安裝Auro沉浸音響系統的影院提供融資服務,無需首付。
杜比全景聲
自2012年6月迪士尼·皮克斯的《勇敢傳說》首次采納,迄今已有約40部已經放映和即將放映的電影采納,包括中國的《大上海》、《血滴子》和《1942》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勇敢傳說》更榮膺奧斯卡獎。據悉,《變形金剛4》、《哥斯拉》和《星際迷航:暗黑無界》等也將采用全景聲發行。至于安裝了全景聲系統的銀幕全球則在一百塊上下,后期制作設施則有20多間,包括福克斯電影的查納可劇院和迪斯尼的Stage A。
CinemaCon期間,萬達院線宣布已選擇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作為其X-Land巨幕影廳的標準音頻系統,并計劃為目前及未來所有的X-Land巨幕影廳配備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萬達計劃將把2013年7月開業的重慶萬州萬達影城X-Land巨幕影廳打造成為首家采用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的X-Land巨幕影廳,并計劃在2013年底前為至少6個 X-Land巨幕影廳配備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