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是中國電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除了畫面美得讓人陶醉之外,音效給人的回味更是前所未有的,仗劍對峙、撫琴揮毫、秋風落葉、流水綿長、琴聲悠遠 ?? 忽高忽低的琴聲中,能聽到近處屋檐上有幾滴水滴到地面濺起的輕微回響,長槍破空擊劍嘶鳴萬箭齊發回蕩著金屬震顫的樂音??這些細致的音效經過經驗豐富的錄音師、混音師和聲音制作師的想象加工最后得以實現。此后,《十面埋伏》、《功夫》、《滿城盡帶黃金甲》、《赤壁》、《金陵十三釵》 ?? 眾多中國電影高雅華麗的聲音奇觀接踵而來,哪些聲音是現場錄制?哪些需要后期加工?怎樣去判斷聲音好壞?和聲創景的后期監制章斌解釋了這些疑惑。
章斌,中國資深聲音設計師、配音導演,北京和聲創景影視技術有限公司藝術總監,代表作有《七劍》、《神話》、《投名狀》、《赤壁下》、《劍雨》、《龍門飛甲》、《葉問1》、《葉問2》、《銅雀臺》、《十二生肖》等。

關于和聲創景
自2003年成立至今年九月,和聲創景已經走過了九年的光景。最初成立時,是一家以做電影聲音后期為主要業務的公司。澳洲Soundfirm(澳大利亞最大的聲音后期制作公司)是一家從事電影聲音后期制作四十多年的公司,是和聲創景公司股東之一,像《羅密歐與朱麗葉》、《鋼琴師》、《紅磨坊》等片都是由Soundfirm負責后期聲音制作的。
張藝謀的電影從《我的父親母親》開始,就一直由Soundfirm公司為其進行聲音后期制作。到《英雄》時,就開始在內地成立分公司,因為中國電影市場化與商業化趨勢加強,業務量增大,和聲創景就誕生了,和聲創景在國際上被稱作“Soundfirm beijing”。從《英雄》開始,Soundfirm的核心成員就一直積極參與到公司的籌備運營和項目制作之中,包括現在的混音師何威、制作主管張輝等。他們一邊進行《英雄》項目,一邊籌備和聲創景成立事宜。可以說,和聲創景是和《英雄》項目同時誕生的。繼《英雄》之后,就是《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一直到《金陵十三釵》,張藝謀作品都是由和聲創景負責進行后期聲音制作。

左為章斌,中為吳宇森
2006年《滿城盡帶黃金甲》拍攝時,張藝謀導演還擔任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總導演,沒有更多的精力親自到澳大利亞進行視頻制作,但又希望能夠由澳大利亞公司進行制作,因此和聲創景開始開展視頻、調色業務。從06年搭建起視頻平臺之后,和聲創景最早注冊的“和聲創景北京音頻技術有限公司”改名為“和聲創景北京影視技術有限公司”,包括音頻、視頻等整個后期制作業務。
我們希望它(和聲創景)成為一個技術服務平臺,能夠提供從前期拍攝到后期制作整個環節的技術服務。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電影已擺脫傳統電影的制作模式,尤其在電影進入數字化之后,所有工作的連貫性非常強,在技術環節中,前期與后期是密不可分的。就音效設計方面來說,和聲創景參與制作的國產電影數量非常龐大。比如現在的《銅雀臺》、《大武當》,去年的《龍門飛甲》(對白部分)、《金陵十三釵》等。有些電影的配音部分是我們完成的,也有些是進行單項聲音加工。
關于音效設計
以目前聲音制作的技術環境來說,聲音的錄制、剪輯、后期制作、混錄已經完全進入了數字音頻技術的時代。電影錄音技術的數字化,其開始時間早于影像,其程度要遠遠高于影像。國內數字化的聲音后期制作理念是由澳洲Soundfirm帶來的。這是一種完全不同與傳統電影制作的模式,所有聲音是經過分層加工的,最重要的是做到聲畫同步。Soundfirm是最早使用貝塔帶,再由磁帶轉錄到計算機中變成數據,然后交由音頻公司進行制作。這樣的話,聲畫同步就變得非常簡單了。這種制作理念就是Soundfirm帶進中國的,對白、效果和音樂就可以同步進行,縮短制作周期,提高效率。
從大方面講,電影聲音分為三大部分:對白、效果和音樂。在國際上,對白是“dialogue”,音樂是“music”,效果是“effect”,即DME。比如我們常說的國際聲軌,就是“ME”,即音樂和效果。最后混音完成的母版就是這三大塊,五聲道的母版,對白六軌,音樂六軌,效果六軌,到影院放映時,再將這三大塊合在一起,就變成DME合在一起的六軌(5.1聲道),7.1聲道就是八軌文件。

對白,就是所有的人的語言部分,這部分分開制作,專門有人修剪對白;音樂部分比較簡單、單純,電影音樂一般是由專業機構或作曲家完成,最后匯總到我們這里。音樂在聲音中是最獨立、最特別的,唯獨音樂可以成為一個單獨的商品,并擁有版權,比如一個原聲大碟;效果更為復雜,構成分為空氣聲、環境聲(白天、晚上、城市、鄉村、室內、室外……不同環境有不同的聲音)等,分類非常得細微,風雨雷電是自然類音效,還有特殊效果,比如軍事類……像特效聲音,就是現實中沒有的聲音,或是在現實中聽不到的聲音。比方說在《金剛》中,現實中誰也不知道那些巨型猩猩、恐龍等遠古時代的動物是如何發聲的,這些聲音就需要做特效;還有一部分是科幻電影,外星人、變形金剛等。以及中國功夫武俠片中的打斗聲也需要特效。而我們常見的擬音,是效果的一部分。擬音組的工作就是制作動效。動效,顧名思義是由人的動作所產生的音效。走路所帶來的腳步聲、衣服摩擦聲、鑰匙聲……馬蹄的聲音、刀劍揮舞聲……。
早期譯制片的配音過程中,完全不用考慮影片的原聲是何樣,只要配出的聲音符合人物的狀態、性格,口型相對即可。如今的配音已不是這個概念,而是如何幫助原片中需要配音的演員。這分為兩部分,一是由演員自己來配音,幫助演員調整至現場最佳狀態;另一是找配音演員來配,就是要保證配音演員的音色與演員更為貼近,讓觀眾不會產生奇怪的感覺,這是配音最難的地方。如今配音的好壞已經不再取決聲音是否漂亮、華麗,而我們追求的理念是讓觀眾在看電影時“不出戲”,盡量讓演員或者配音演員的聲音更加接近角色。這就務必要與導演進行溝通,尋找導演想要的聲音,導演雖在聲音領域不是專家,但是他對整個角色的構架一定是很熟悉的。
音效設計的困難會因影片的不同而呈現差異性。比如在《金陵十三釵》的聲音制作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如何營造影片所追求的氣氛,還原畫面所給與的氣氛,就是保證聲音能夠充分展示電影元素。首先要了解,為什么將聲音分得那么細,營造各種各樣不同的氛圍和能夠進行操作的東西,然后再去結構它,在每一秒中是以哪些聲音為主的。聲音也是有色彩的,是屬于暖色調的還是冷色調的,這根據影片所要營造的不同氣氛而定。聲音分得越細,那么組合性就越大。就像鋼琴有88個鍵,但是沒有重復,所以就可以創作出各種各樣的樂曲。《金陵十三釵》7.1聲道有8軌,或是5.1聲道有6軌,軌道有限;每一軌的頻率是有限的。如若電影中聲音填得太滿,則會適得其反。在制作中要合理搭配聲音,這一點是音效制作最難的地方。
關于職業生涯
我并非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錄音師,我是1999年讀的北京電影學院錄音系專續本,當時才開始接觸電影聲音。擔任配音指導、參與的主要項目有:《七劍》、《神話》、《投名狀》、《赤壁下》、《劍雨》、《深海尋人》、《龍門飛甲》、《葉問1》、《葉問2》、今年國慶檔的《銅雀臺》、賀歲檔成龍的《十二生肖》……記得最多的一年我曾參與20余部電影的音效設計。
近幾年,中國電影聲音制作整體發展狀況不錯,這與國產影片大勢發展有關。如今進入數字化制作時代,制作變得相對簡單了,有些影片的聲音效果由個人就可以完成。而2011年,官方統計國產電影700余部,和聲創景參與制作了100部左右。我們的優勢主要集中在技術和服務。
電影聲音制作周期、占有投資比例要視項目大小和經濟程度不同而異,一般常規電影聲音制作時間(一個工作小組)要經歷30天到45天,比如《床下有人》。而《金陵十三釵》則歷經10個月之久,并且是五個工作組同時進行。
即便如此,國內影視一大慣例就是最容易犧牲或者妥協的部分就是聲音,最愿意和最能壓榨的部門也是聲音。我們很多影視項目常常遇見的情況是制作過程中這里那里都超支了,然后僅僅剩下很少很少的資金來做聲音效果,有很多同行也想把聲音做好,想設計,想出彩,但往往現實總是事與愿違。如果要是你花費很大氣力做的話,很有可能要賠本。
另外,你費盡心思創作的好聲音,不能被還原也很令人心痛。我們目前使用的混錄棚就是經過杜比認證的,北京現共有四家杜比認證的混錄棚,中影、電影學院、八一廠與和聲創景,其中,只有和聲創景是私營企業。為何在混錄棚中聽到的聲音是最標準的,因為它符合杜比的聲學環境和要求。但由于我國并非所有的影廳都能完全按照杜比的監聽環境去建設,因此導致作品不能夠在影院中完美展現。中國影院的很多影廳是不符合標準的,院線公司對此不夠重視。這是個嚴重的問題,撇開消費者的觀影環境,單獨談聲音創作的話,影院及院線對此是沒有概念的。影廳的監聽環境只有與混錄棚達到一致標準的話,消費者才能夠享受到一部電影真正的聲音。

關于行業建議
聲音在電影中的作用不僅僅用來解釋畫面,實際上,在大多數類型的電影中,它還是非常重要的劇作元素,利用聲音來塑造形象和刻畫特定的人物性格也是很常用的手段。在影片敘事節奏控制的方面,聲音可以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我們聲音設計師的任務就是充分運用和發揮聲音的功能和作用,從而有效地調動各種創作手段,營造出導演所需要的意境。
有時候低成本的制作過程中,我覺得很多電影人不妨可以考慮一個問題——用聲音來完成影片復雜的情景,復雜的結構。因為做聲音比實際拍攝畫面和做特技預算低,低成本的片子反而應該給聲音多一些預算。現在大多都是5.1的多聲道的環音,一樣可以做出很豐富的效果,這個比用畫面去表現要便宜,聲音上多花點錢,整體投資會省好多錢,而且很容易達到。
聲音設計師是非常稀缺的人才,新入行者一定要端正態度,依自己能力而定;一定要有團隊意識,不要放大自我的功能;另外最重要的在于“溝通”,與導演直接溝通,了解到演的意圖,也要擅長給導演分享自己的經驗。聲音設計師的工作不僅僅是對聲音的簡單記錄,而是在一定的要求下,對影片的聲音進行藝術創作。比如《投名狀》中“搶錢,搶糧,搶娘們!”的對白刻畫,就是我與導演反復溝通后確定的。我建議在影片開拍之前,聲音設計師要依據影片的主題內容和藝術要求,制定出影片的聲音構成方案,在拍攝過程中,也要根據影片總體構思的需要,對影片聲音進行設計和安排,與導演反復溝通,據此來錄制影片需要的語言、音樂和音響。換句話說,如何處理好自己能力和團隊意識,重視影片與導演溝通的關系,是衡量—名優秀聲音設計師的標準。
我們中國的電影聲音設計跟好萊塢仍存在差距,主要是前邊提到的資金投入,另外思維觀念、設計理念、國家政策等方面也有很大差距,但技術上我們并沒有明顯差距。比如杜比發布的下一代多聲道叫,就是那個全景音,實際上就是四面八方的多聲道,頂上也有聲音,也有音響,你在影院布置很多音箱都可以,然后它會計算一個總的多面的聲場,實現一個3D的聲音,我們很多以前的聲音制作里沒有解決的問題,聲音形象和氛圍,完全立體了,完全有空間感了,因為它是3D聲音的一種格式。其實這個技術我們一樣能達到,就是需要更多資金,設計更多的聲音軌道。聲音設計是個很廣闊的領域,去思考一些設計,還有一些聲音的構成,什么效果都能做得出來。但如果能夠給予足夠的時間、充足的條件,我們也是足以與好萊塢媲美的,像《金陵十三釵》不就榮獲了美國音效剪輯者協會專業大獎“最佳外語片音效剪輯獎”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