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領域擔心數字歐洲(Digital Europe)的“超越高清”建議——4K/UHD顯示器最低標準應設在8位色彩深度——根本不夠,在IBC 2013上對此建議爭論很大,一致的意見是10位色彩深度應是超高清顯示器的行業最低標準,否則消費者將體驗不到4K的“叫好”效果。
現在杜比實驗室加入此辯論,稱許多顯示器廠商正在采納10位最低標準,這允許有更廣的色域和更高的亮度。但杜比指業界采納比ITU和Digital Europe提議的更高標準,可對超高清錦上添花。
杜比的提議認為更高幀率應可最大限度降低運動模糊以及所謂的“更好像素”(滿足色域和亮度要求)。這些要素的關鍵是“尼特”(光度)。尼特不是“頭虱”,而是光源和反射的測量結果。例如,太陽光輸出為16億尼特,而星光為0.0001尼特。轎車光反射可能產生約30萬尼特,而來自綠葉的光反射可能只有40尼特。
典型的電視顯示器的問題是它們只能在最多約500-600尼特分辨最亮的白色,而電影幾乎不能處理48尼特。大多數電視機在一間典型的微亮房間可輕松處理120-300尼特,盡管高質量電腦屏據說可輕松處理最多300尼特,但傾向于低水平使用,因為其“永遠開啟”的亮度可能傷眼。
杜比的概念是認為該限度(對電視顯示器)應提高到4000尼特,并且任何未來標準應設定一個對4K有10000尼特的要求,也許最高20000尼特,而更高的水平是可達到的,亮度可能是當前顯示器的200倍。杜比已經研制了一款原型參考顯示監視器,將在CES 2014和NAB 2014上展示。最近杜比的一次演示表明最終結果比其現有的參考監視器(PRM4200)有顯著改進。
杜比實驗室意識到在影視制作及電視顯示器方面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但杜比表示正在開發將在這些目標上幫助制作領域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