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3年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OTT之年。上月舉行的國際消費電子展則表明電視未死,只是在不斷變革,多屏和OTT等服務已在全世界消費者所用的設備上扎根。
我在去年的NAB綜述中曾提到,當前廣電這個歷來由技術推動的行業正越來越被消費技術和消費者觀看習慣所推動,廣播機構和新廣電技術的推動力則減弱。例如,受到采用觸摸屏的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普及的推動,觸摸屏用于廣電設備越來越普遍。設備如此,廣電機構的運營又何嘗不是如此。
從2013年到2014年,業界遭遇的技術變化首當其沖的自然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其次今年將紅紅火火的4G LTE將為上面的第一種技術變化火上添油。消費者行為變化首先是許多消費者現在偏愛口袋里較小屏幕而不是客廳里較大屏幕;第二種變化是在客廳沙發上看電視的時間越來越少,都愿意隨時隨地消費電視和視頻內容;第三種變化是即使是在沙發上看大屏幕電視,也把所謂的第二屏(手機、平板電腦等)抓在手中;第四種變化是電視節目自己做主,極不愿意任電視臺擺布;第五種變化是消費者正在自創越來越多的內容,在社交網上發布,經由社交網消費來自朋友的內容;第六種變化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斷被來自手機/平板電腦等裝置的微信、短信、微博等打斷,注意力持續時間越來越碎片化,這意味著消費者正失去對長格式節目的欲望。
響應消費者不斷變化的觀看習慣非常重要,也是廣電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F在,讓消費者能夠用各種聯網裝置訪問內容已成共識。觀看方式的轉變促使廣電機構和技術提供商重新評估內容分發和管理方式,同時努力克服內容整備和保護的復雜性,尋找既能簡化又能擴展媒體內容工作流程的安全技術,建立一種適應不同的內容格式(如直播節目、VOD、長和短節目、不同分辨率等)的靈活工作流程,以恰當格式分發恰當內容給消費者,提供滿足消費者要求的高質量、快速靈活的用戶體驗。
不過,盡管什么都在變,內容為王永遠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