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大多數影視行業對高分辨率,例如4K、甚至8K趨之若鶩,但攝影界對高動態范圍(HDR)的運用與影響的興趣卻在與日俱增。這項技術正在走向前臺,因為它讓數字電影攝像影機能捕捉到物體的本色——最純的黑色、陰影景深、以及水與火這樣的元素的本真景觀。

Howard Lukk
SMPTE標準總監兼沃特·迪士尼
工作室制作技術副總裁
專業數字電影攝影機運用HDR技術,不斷地把景深推向極致,從10檔提升至14檔,甚至到只有電影膠片才能達到的更高檔次。一些新的技術已經超越了膠片可能達到的感光度,尤其在低照度環境光的條件下拍攝。
與采集端動態范圍技術的提升相對應,電影放映機技術的演變,同樣令HDR內容高效地呈現給觀影群眾變為可能。盡管傳統放映機只能達到2,500:1的對比度,遜色于Vision Premier電影拷貝可達到的10,000:1對比度,但新的激光放映機設備足以匹敵后者。這也就是說,電影史上第一次從制作到傳送的整條產業鏈——從現場的攝影機到影院的最終呈現——均可支持更高動態范圍,及其與此俱來的更高觀影體驗。此外,量子點與發光二極管(OLED)顯示技術的不斷提高,有望最終使HDR內容走入家庭變為可能。
隨著創意人員開始掌握HDR所提供的更大的調色板操作,HDR電影的未來將愈發光明。較大的動態范圍比較高的分辨率提供更多價值。研究表明,相較于較高分辨率,觀眾更能辨識HDR的好處,相信通過不斷嘗試HDR,我們可以協助創作者尋找方法,改善他們講故事的能力。攝影師將會發現它是一個逼真呈現圖像的既寶貴又強大的新工具。
要經濟有效地如此實現電影圖像的改進,目前的限制因素是待加工碼率顯著增長所需要的帶寬、存儲和處理能力也水漲船高。同樣還存在實際的考慮,譬如外景地的畫面監視,攝影師們正在嘗試新的設備與預覽捕捉圖像的方法。在制作方面,更大數量的比特要求10比特數字圖像轉換(DPX)向16比特、甚至是32比特的傳送帶寬遷移。
鑒于基礎設施升級的困難與成本,一些工作室與其他媒體公司現正探尋增加帶寬容量,以支持4K或“四倍高清”,他們也要考慮調整相關的設施和工作流程,不僅為了適應“更多的像素”,還有更大的動態范圍與更高的幀頻(HFR)能提供的“更好的像素”和“更快的像素”。通過增大幀頻率,攝影師可確保增加的像素數量與動態范圍平衡,避免影院放映時令人反感的閃光與頻閃效果。隨著4K拍攝逐漸普遍,而越來越多的設施開始掌握4K技術,4K分辨率與/或HDR的真正痛點并不在于拍攝與后期制作,而在于視覺特效(VFX)。一些電影包含1,200到1,500個VFX鏡頭,對資源來說已經是沉重的負擔。向更多、更好、更快的像素轉變,意味著在時間與金錢上都會迅速變得昂貴。
這些技術與創意的投資若想如愿以償地體現為優質的HDR觀影體驗,影院就必須采納適當的放映技術。在未來一年里,我們預期影院會將目光轉向投資激光放映系統。可能在未來幾年里——隨著制作帶寬被制服,長篇故事片HDR制作發行會貫穿始終——我們會慢慢看到HDR電影陸續登場。
目前,工作室與影院在繼續測試HDR,也有新的HDR制作開機,與此同時,SMPTE的一個研究小組也正在研制標準,以便適應開創和支持新生態系統的需要。SMPTE的一個研究小組會已向公眾發布了針對UHD(超高清)的報告。其中強調了本文談及的許多議題。訪問報告可瀏覽www.smpte.org/uhdtv-report。
盡管現有的顯示技術可實現HDR版本家用觀影,帶寬的局限是一個限制因素,妨礙著向家庭用戶HDR直播。然而,廣播機構與顯示器制造商們明白,HD(高清)市場已經相當飽和,更多、更好的像素對推動下一個質量級別來說勢在必行。尤其是日本市場正在這個領域積極推進,但每一個市場都仍需為HDR走入家用找尋一項經濟實用的方法。
展望不久的將來,我們預計動態范圍與幀率的進展會推動諸如計算攝影機系統之類創新的廣泛應用。這些攝影機系統運用多個小型攝影機或全光鏡淘汰傳統的對焦與綠幕采集,運用計算算法在后期制作過程中還原成像。仍需要有個攝影師外出拍攝,布景與打光,然而圖像本身則會在后期制作中來創建。當諸如對焦、曝光、色彩與動態模糊的圖像可隨機預覽時,圖像本身在后期處理前是不固定的。
盡管有一些電影制作人一往情深地守著膠片,其他人已開始充分利用這種(數字)技術,因為該技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流程創新與成本效益。除了減少布景與拍攝所需的時間外,該技術還省去了綠幕,簡化并改善視覺特效的工作,為對焦、景深映射、動態范圍和更高分辨率提供新的選擇。
HDR與計算攝影如何影響電影美感呢?他們的運用,好似僅有油畫顏料的調色板上添加了水彩與粉彩。不同的藝術家會用這些工具做不同的創作。鏡頭、燈光、服飾與化妝曾經是制作的主要工具,如今,創新的照明技術與攝影技術正開啟許多令人興奮的無限機會,為藝術家講述故事提供不同的方法,而作為電影業界的一份子,當下確是激動人心的時刻。
新一代攝影師如今可以無拘無束無憂無慮地運用新鮮有趣的方式操作先進的數字工具。攝影機的改進也一直被融入手持消費電子設備中,更廣泛、更大量的潛在電影制作人也得以捕捉并創作真正令人震撼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