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翹首期盼的《舌尖上的中國2》終于在4月18日晚上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并于5月30日落下熒幕,全片共七集《腳步》、《心傳》、《時節》、《家常》、《秘境》、《相逢》、《三餐》,再次撩起人們的味蕾,這也是國產紀錄片首次采用周播,超高的收視率讓它成為“中國第一紀錄片”的美譽。
《舌尖2》由央視記錄頻道的一群80后導演歷時一年打造,從去年1月起,主創團隊走訪了150多個拍攝地點,行程40多萬公里,跋山涉水,千里尋覓300余種美食,那些不為人知的幕后故事,將帶給我們別樣的欣喜和感動。

4K攝影機F55拍攝《舌尖2》
作為分集導演兼攝像師的李勇,參加了《舌尖2》其中五集的拍攝制作,他回顧,2013年1月15日劇組第一次開會,大家都感到壓力很大。“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戰,如果《舌尖2》要像《舌尖1》那樣得到觀眾認可,首先,在影像上必須要有很大的提升。”
《舌尖1》使用了索尼35mm 攝影機F3拍攝,那么《舌尖2》考慮用什么樣的設備呢? 2013年3月,央視技術部門與索尼公司一起介紹新推出的4K攝影機F55,李勇也是第一次看到F55。2013年4月,他有幸成為全組第一個扛起F55的攝像師,當時拍的是709格式,出來的畫面效果導演非常滿意,幾個月下來的對比,F55明顯領先于其他設備。2013年7月,導演做出決定,全組全部改用F55,因為它所呈現出來的色彩、質感和細膩的程度都非常令人震撼,哪怕鏡頭并不昂貴,F55表現依然是非常出色。
李勇說,由于《舌尖2》有大量的紀實成分,數據量大,所以拍攝時以高清格式為主,但在屏幕上畫面非常清晰。S-log格式經過調色,從整個影調上看非常柔和,顆粒細膩。“F55的寬容度比任何一臺攝影機都超出很多,不同的光線下,比如正午太陽光非常強,畫面高光點有很好的表現;夕陽下,人物皮膚的紋理非常舒服;晚上,最黑的部分都能看到細節。”
2014年年初,在一些鏡頭的補拍過程中,李勇嘗試了4K格式拍攝。“4K RAW畫面給人帶來的震撼堪稱電影級別的紀錄片,所有人都驚艷了,導演很滿意 連制片人都很驚訝。劇組當場確定,接下來的《舌尖3》將會考慮全部使用4K技術拍攝。”

相比美食更注重故事
不少人爭論到底是該重故事還是重美食?相比《舌尖1》,《舌尖2》更傾向美食制作者和食用者,食物是出發點,但真正的重點是這些美食背后的故事。《舌尖2》也涉及不少當今社會熱點問題,比如升學、藝考、富士康、單親家庭、陪讀等也在片中出現。
“從單純追求收視率的角度,那就是展現吃。第一季直接沖擊觀眾的味蕾,而第二季強調了故事,相應地弱化了美食的部分。”導演坦言也有所擔心,可能會給觀眾一種錯覺,就是吃的東西少了,人的故事多了。而正如陳曉卿所說,“人情比美食更有嚼頭”,如果要想單純獲得視覺“饕餮盛宴”,從網絡上去搜索這些美食節目去看,同樣能夠解饞。但解饞之后呢?正像一部好電影,要有流暢的故事、精致的畫面等基本要素,好的紀錄片,也絕不應該僅僅是華美畫面的堆砌,畫面、故事背后的情感表達與人文關懷,才真正決定著紀錄片的內涵與品質。
《舌尖2》告訴我們,中國的土地上仍然有人在吃綠色、健康的食物。追看《舌尖2》,有人是為了找回兒時“媽媽的味道”,有人是為了撲捉鄉愁。還有各種樸實的美食觀,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應季的、當地的食材才是最好的食材,真正的美味都是屬于自然生長、手工制作的,媽媽做的菜最好吃……這些滲透在美味中的哲學,比美味本身更入味入心。

拍出文藝片風格
“把美食拍得活色生香,猶如珍貴的藝術品,有一些文藝片、經典電影的影子。”導演陳曉卿介紹,《舌尖2》與《舌尖1》最大的區別,恰恰是強調了類型化的表現,在策劃之初,導演就希望編導攝像拍攝出個人風格,在最終呈現上,第一集《腳步》借鑒了公路片風格,跟隨那些在路上的人們,品嘗辛勞與汗水中的苦辣酸甜。第四集《家常》借鑒了許多家庭倫理片,走進一戶戶平凡人家,與他們一同品味日常生活中的人間百味。第五集《秘境》追求的則是英國BBC和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的紀錄片品質,將目光聚焦于隱蔽在人們視線之外的鮮活民間美食。第六集《相逢》借鑒了電影《我要回家》,講述的不僅是人與人的相逢,更是食材與食材的相遇,比如辣椒與花椒的邂逅,開啟了麻辣美味的篇章。

“借鑒在創作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這種借鑒也有著向經典致敬的意思”。針對“涉嫌抄襲”話題導演陳曉卿攜《舌尖2》主創團隊專門在北京大學舉辦了一場師生交流會,年輕導演們都從各自的角度解釋了學生們的疑問,回應熱點話題,并講述了拍攝中親眼看到、親身體會到的許多感人的親情,而且在選材方面一直在找平衡,要跟每一集的主題相稱。
拍攝團隊非常年輕而且具有才華,比如陳磊是在法國學藝術電影的,在拍攝第二集《心傳》中,他以非常電影化的敘事結構講述了上海本幫菜傳人的故事,弟子們在烈日下練習刀工,旁邊是老師傅在彈琵琶,音樂與畫面構成了一種特殊的效果,頗具武俠風格,拍出來類似武俠片的外觀。陳曉卿說,年輕的拍攝團隊中沒有幾個會做飯的,為了拍攝,他們都做了很多功課,有人僅僅買美食方面的書就花了一兩萬塊錢。

開啟“三微聯動”互動模式
坐擁《舌尖1》積攢的公眾追捧和輿論贊譽,作為續集的《舌尖2》就備受關注。CCTV聯手打造“三微聯動”新媒體互動模式,通過微博、微信、微視三平臺與觀眾進行“主創熱議舌尖故事”、“舌尖美食有獎競猜”等活動,多角度滿足網友關注“舌尖”熱情。
2013年5月13日,《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官方網站微博開通,專門跟蹤《舌尖2》的攝制進展,至4月18日開播之時,累計發布微博550余條,收獲粉絲130多萬。一系列“美味十足”的片花,吊足網友口味,眾多網友在朋友圈中表達了期待之情。4月18日首播當晚,全國收視率高達1.572%,“舌尖”躍居微博話題榜首位,《舌尖2》收視最高的優酷網點播量達到了1200萬次,超高點擊率證明了《舌尖》“中國第一紀錄片”的火熱。
移動互聯網時代,客戶端成為有效的宣傳新平臺。3月24日,搜狐新聞客戶端宣布成立美食自媒體平臺“吃貨自媒體聯盟”,僅隔一天,CCTV-9紀錄頻道攜《舌尖2》入駐該平臺,數日內吸引了4萬網友訂閱關注。用戶不僅可以了解《舌尖2》最新動態等資訊,還可以直接與美食達人討論及有獎互動。4月18日下午,總導演陳曉卿還與CCTV微視客戶端網友暢聊《舌尖2》的攝制故事。

而在電商眼里,《舌尖2》的熱播更是一次營銷的大好機會,豈能放過?在淘寶天貓首頁,顯著的窗口位置同步開售《舌尖2》里的食材,人們邊看電視邊在網上下單,成為《舌尖2》播出時一個獨特的商業現象。有數據顯示,第一集《腳步》播出后,貴州魚子醬廠的一年存貨全部賣光,四川臘肉7天賣出1萬份,空心掛面兩天賣了1156份,而片子里著力描述的青螺、刀魚、雷筍干更是賣斷了貨,可見吃貨們的購買力多么強大。圍繞一部紀錄片迅速形成了一個周邊產業鏈,反過來也為紀錄片本身帶來了更好的口碑和更多的收視率,形成多方共贏。
據了解《舌尖2》的成片比達到1∶150,后期剪輯如同一個痛苦的割肉過程,許多精彩畫面不得不忍痛割愛,目前,節目組考慮把留下的素材精簡后,通過網絡平臺展示給廣大觀眾,這些都是你在《舌尖2》中看不到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