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中國好聲音》第三季強勢回歸。好聲音第三季的節目形態,基本上還是延續著原來的形式,選手的表現只能說是中規中矩。在黑馬哥看來,本屆好聲音最大的亮點并不是節目本身,而是好聲音衍生出來新的互動形式和營銷方式。

當晚直播的時候,大家在微信上都會被一款小游戲刷屏,就是騰訊視頻基于在微信平臺上開發的“好聲音電視直播”競猜游戲。游戲的參與方式很簡單,大家在收看電視直播的時候,每當出現一個新選手,觀眾就可以競猜這位選手最終選擇了哪位導師或者被淘汰,選擇對的觀眾還將有機會贏取一部蘋果5S。這樣看似一個很簡單的游戲,給觀眾帶來很多樂趣,原來大家看節目的時候,頂多在社交網絡上吐個槽,而這次還可以有游戲玩、有獎品拿,更重要是這種雙屏互動的形式,給觀眾在看電視的過程中,增強了參與感。甚至,有些本來沒看電視的網友,通過這個游戲又激發他打開電視看直播,互動游戲反過來又拉升了電視直播的收視率。如果說原來大家邊看節目邊刷微博、刷微信吐槽算是互動1.0的話,那么現在這種網友邊看電視邊參與游戲的方式,我姑且把它稱為互動2.0。
在去年中國好聲音第二季的時候,黑馬哥將《快樂男聲》和《中國好聲音》進行橫向比較,認為快男是手機短信時代的產物,只能算是選秀1.0。而好聲音比較注重形式和話題,尤其擅長在社交網絡上的話題運營和炒作,可以說是選秀2.0。《中國好聲音》在舉辦兩季以后,大家對天價轉椅和選手的故事已經沒有了新鮮感,第三季好聲音也面臨著新的發展瓶頸。而在騰訊視頻獲得獨播以后,好聲音不僅獲得了不菲的版權費,更關鍵是獲得了騰訊視頻的流量和騰訊的社交關系鏈。而騰訊視頻以好聲音的內容為依托,打造出一系列的衍生節目、互動游戲、互動營銷方式,甚至會引領綜藝節目的新潮流。
黑馬哥就先從前面提到的那檔競猜游戲,來講一下什么是互動形式2.0。在以往綜藝節目播出的過程中,同時在網絡上也會衍生一些競猜和互動游戲,但是那些互動游戲基本上跟電視直播是割裂開的,而此次騰訊視頻則通過競猜游戲跟電視直播建立了聯系,增強了網友的現場參與感,是真正意義上的網臺互動。
我還特別留意了一下,在浙江衛視的直播過程中,對這個游戲只有為數不多的文字提示和口播,提示大家可以通過微信搖一搖“搖歌曲”可以參與競猜。即便這樣,這個競猜游戲在微信朋友圈上傳播的范圍還是很廣,截止到昨天(7月19日)中午12點,已經有超過124萬的網友參與了競猜游戲。這124萬個網友,如果按平均一個人有100個微信好友的話,通過微信朋友圈,這個競猜游則至少影響了1.24億人。由此可見,這樣一個競猜游戲對網友的影響力有多大。
現在人們常說的兩個詞,一個是“互聯網思維”,一個是“顛覆”。而騰訊視頻通過這個競猜小游戲,讓人們看到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家對綜藝的消費方式已經發生變化。大家對綜藝節目消費分為三個階段:
在第一個階段就是傳統媒體階段,大家對傳統綜藝節目而言,就是單純的觀眾,觀眾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收看節目。
而在第二個階段就是社交網絡時代,大家可以邊看綜藝節目邊吐槽,《中國好聲音》前兩季利用話題效應,把影響力做到最大化。
而在第三個階段,就是互動2.0階段。就如昨天第一位歌手登臺,朋友圈中的直播競猜就已經開始讓全民參與到了節目中。網友可以馬上看到其他人的投票結果,導師選擇結果會同步反饋給移動端,網友第一時間久可以知道自己是否猜對。如果是直播的話,網友的這些選擇行為甚至可以影響選手和導師。這樣一來,隨著騰訊的獨播以及它們打造的一系列的互動產品,網友在看節目的時候,就不會再簡單地認為自己是觀眾,而是感覺自己是參與其中用戶,這歸根結底是因為騰訊是在用產品的思維做娛樂,是真正基于用戶的互聯網思維。
當然,騰訊視頻在獲得好聲音的獨播權以后,不是做了電視直播游戲一件事兒,在很多方面都做了嘗試。在互動形式上,也不是只有競猜一種形式,還有在馬年春節和世界杯期間盛行的搶紅包。在微信朋友圈中除了前面提到的競猜游戲以外,同樣有安慕希搶紅包(騰訊的網絡冠名商伊利的產品)以及好聲音禮盒等(禮品是飛度車模,好聲音錄制門票等)都可以通過朋友圈的傳播力,形成較好的營銷效果。這些新的營銷模式,都是騰訊獨播好聲音后基于產品思維和騰訊龐大的關系鏈衍生的新的互動形式和營銷模式。
騰訊公司副總裁兼騰訊在線視頻部總經理孫忠懷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好聲音”營銷形式上,騰訊將實現從“Play(看)”到“Play2.0(看+玩)”升級 。而“好聲音”與騰訊的合作,將不僅限于版權銷售傳統形式,騰訊全平臺中,包括騰訊網、微信、視頻、微視、QQ以及游戲產品等,都會參與到整個騰訊視頻好聲音的生態圈中。
在黑馬哥看來,對于有著巨大流量和龐大關系的騰訊視頻而言,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有受眾、有數據、有入口,利用產品思維做綜藝節目,然后用大數據手段分發給精準受眾,在未來很可能會顛覆傳統的電視臺。如果缺乏經驗的話,騰訊視頻甚至可以先利用燦星這種內容制作公司借雞生蛋,騰訊甚至不缺乏可以買單的廣告客戶。當然,我忘記了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政策的壁壘和廣電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