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彈幕版《繡春刀》劇照。
這幾天,文化產業兩件新鮮事,將互聯網時代的特性體現得淋漓盡致。首先,歌星汪峰的演唱會首次試水在線直播;其次,彈(dàn)幕電影仿佛一夜成名,迅速成為熱點話題。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其背后卻有共通之處:互聯網與文化產業的深度融合。這種融合不只是表層形態的“混血”,更可看做是互聯網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某種再造。雖然再造還只是剛剛開始,但其影響力已不容小覷。擁抱互聯網思維、主動迎接時代變革,或許是明智之舉。
“好看,國產動畫業界良心!”“壯哉我大秦時!”“看完回家求拼車,家住甜水園方向。”近日,《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小時代3》《繡春刀》等電影的熱映,讓“彈幕”一詞迅速流行起來。一邊看電影,一邊將“吐槽”發布在大屏幕上,彈幕進院線,讓電影在互聯網時代有了新玩法,也成為文化產業O2O(Online to Offline,一種打通線上、線下商業模式)的新嘗試。
嘗鮮:電影成了集體吐槽的“記錄本”,觀眾從被動觀看到主動分享
《秦時明月之龍騰萬里》上映首周,片方便在北京、成都、南京等12個城市安排了近百場彈幕觀影場,新鮮的互動方式引發觀影熱。從影片開始時“打卡簽到”到播放中“評頭論足”,再到片尾音樂響起后“互相道別”,彈幕一直在銀幕上飛行。
彈幕原屬軍事用語,指炮火十分密集,像幕布一樣。2006年,日本把彈幕引進視頻領域,讓大量評論“唰唰”地像子彈一樣從電腦屏幕上飛過,營造了“眾聲喧嘩”的效果。隨后,這種可以“吐槽”的視頻在國內興起。近年來,彈幕視頻積累了一大批擁躉,甚至建立了網絡社區。而此次,幾部彈幕電影的上映,更讓彈幕從線上走到了線下。
“連上電影院的無線網絡,到指定網頁發表評論,不一會兒,評論就顯示在銀幕上了。”網友“煎茶君”觀看了彈幕版的《小時代3》,覺得“一群人聚在一起吐槽很歡樂”。他介紹,發評論的時候,可以設置昵稱,還可以挑選文字顏色。遇到看不懂的情節,發彈幕請教,也會有人即刻回復。
“彈幕電影滿足了觀眾即時吐槽的需要,與傳統電影相比,很新鮮。”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認為,“以前影視劇是僅供被動觀看的文本,現在它更多地成為大家主動詮釋和分享的話題,這是互聯網時代社會心態的轉變。”
當然,密集的彈幕,也讓不少觀眾覺得累,“又要看電影又要發評論,根本忙不過來。要是進口片,還得看字幕,更抓瞎了。”而在不少觀眾看來,前方的大屏幕上“滿臉糊得都是字”,周圍一群人亮著手機屏幕發評論,混亂的觀影環境讓人“真心受不了!”
爭議:年輕觀眾看重觀影的社交功能,創作者擔心影響影片的完整呈現
嘗鮮彈幕電影的觀眾,幾乎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秦時明月》的導演沈樂平曾表示,“《秦時明月》的主要觀眾群就是15歲到29歲的年輕人,他們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既然他們能在網絡上玩轉彈幕,我們為什么不能讓他們在電影院里也體驗一把呢?”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彈幕之所以受歡迎,離不開觀影功能的轉變。觀察彈幕你會發現,快速飛過的評論不僅關乎電影,還有“五排八號,求充電寶”這樣的求助帖、“突然想吃火鍋,一會誰去”的組局邀約。“看彈幕電影,從根本上來說,不僅是與電影本身的交流,也是同坐在電影院這個黑屋子里的陌生人之間的一種互動。”《繡春刀》制片人王東輝說。有影評人認為,隨著電影產業成為大眾消費,人們到電影院的目的可能并不是正兒八經看一部電影,而僅僅是一種休閑,觀影的社交功能正在逐步擴大。
“以往電影一般都是講一個完整的故事,但受媒介環境影響,一些影片的敘事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使人能在觀影間歇吐槽,這是彈幕流行的土壤。”樂正傳媒研發與咨詢總監彭侃說。
在年輕人欣然嘗鮮的同時,在不少人眼里,彈幕電影卻顯得有些“瘋狂”。甚至有人擔憂,槽點越多,彈幕越活躍,或許會成為爛片增長票房的利器,不利于電影產業良性發展。“事實上,大部分電影都需要觀眾沉浸在觀影之中,忘掉自我的存在,這是電影的魅力所在,也是藝術觀賞的規律。”尹鴻說。
醞釀多年、耗時耗力,終于把作品搬上大銀幕,卻遭遇觀眾三心二意觀影、七嘴八舌吐槽,彈幕對影片創作者意味著什么?《繡春刀》導演路陽接受采訪時表示,偶爾做一場彈幕挺好,“但如果每場都這樣,我肯定不開心。”
導演何平日前也發表微博表示,電影作品在影院放映的前提是,電影作者授權公開的視聽作品能得到完整呈現,任何發行放映機構未經許可無權在銀幕呈現上添加與更改。如果彈幕放映泛濫,他建議導演及影片作者們在與制片人簽約時,明款規定彈幕放映必須經過作者許可。這一觀點得到了導演賈樟柯,以及《繡春刀》主演張震的認同。
局限:硬件發展滯后,融合還停留在淺層嫁接上,生命力十分脆弱
看上去熱鬧的彈幕,未來究竟會走向何方?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認為,彈幕其實是一種衍生品,很難成為常規的觀影模式,“彈幕吐槽比較適合第二次觀影,在免費供應的網絡視頻上用沒問題,但不適用于大多數專門買票、一次性消費的院線觀眾。”而在中央財經大學文化創意研究院執行院長魏鵬舉看來,彈幕與電影的聯姻,更像一種營銷手段。
一個普遍的觀點是,并不是所有影片都適合彈幕,模式推廣受限。“煎茶君”也承認:“能做彈幕電影的,一定得有槽點,不能太嚴肅。”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也是未來電影產業分眾化發展的要求。彈幕視頻網站“嗶哩嗶哩”(bilibili.com)合伙人認為,“將來可以開設專門的彈幕廳來滿足部分觀眾的需要。”
“彈幕電影的背后,其實是文化產業與互聯網科技融合正日益緊密的潮流。”陳少峰認為,隨著互聯網成為社會發展的平臺性工具,O2O已經將觸角從家居、餐飲、體育延伸到文化娛樂產業。互聯網科技與文化產業共有的創造性基因,使兩者的深度融合勢必成為未來的趨勢。
樂視網[-0.43% 資金 研報]副總裁、總編輯雷振劍認為,互聯網思維的精髓是一切以用戶為核心,文化產業與互聯網科技融合后,升級用戶體驗,是合作的方向,而這離不開智能硬件的發展。
顯然,在硬件發展上,彈幕電影難謂成熟。據介紹,要實現《秦時明月》的彈幕效果,需要在銀幕兩邊分別擺上筆記本、投影儀等設備,至少需要6名技術人員同時操作。調試這些設備均花費不少時間,影響其他場次電影的放映。此外,由于技術不成熟,在觀影過程中不少彈幕出現過短暫中斷。
據透露,《小時代3》的彈幕程序開發耗時兩個月,整體成本高達十幾萬,此外單場放映成本在3萬元左右。成本居高不下的窘境,也需要技術的進步來打破。
“事實上,彈幕電影只是吐槽和看電影的簡單嫁接,沒有創造更深刻的鏈接,這種融合生命力十分脆弱。”資深電影人黃式憲認為,彈幕技術對于電影技術發展來說有進步意義,但只能視為小科技、小玩意兒。“此外,故事第一、技術第二,人文是本、技術是末,不要本末倒置。”黃式憲強調。
不少業內人士期待,未來將出現更多文化產業與互聯網科技深度融合的產品,“韓國用高速光纜傳輸片源,這就節省了電影放映的人力物力成本。”王東輝說。“再比如,電視節目中跨屏互動的形式。”彭侃認為,比較好的融合應該是圍繞知識產權進行的全產業鏈的開發,從而使價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