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RTV臺長論壇與第二屆中國臺網融合高峰論壇”于8月27、28日兩天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老國展)綜合樓226舉行。本次的論壇以及峰會緊扣BIRTV2014“媒體的期待、我們的行動”的主題,希望搭建一個國內外電視產業發展交流的平臺,探討共贏合作的發展之路。
在27上午的BIRTV臺長論壇上,中央電視臺副臺長何宗就做了題為《從電視到大視頻》的演講,他認為,所謂“大”者,是指媒體的傳播無所不在、形態無所不包、接收隨時隨地。媒體機構再也不能假設自身是面對一群固定消費情境、固定特征、固定需求的受眾;相反,要盡可能地覆蓋形形色色的信息受眾,提供各種類型的內容服務。

圖為:中央電視臺副臺長何宗就
以下為演講實錄:
各位尊敬的來賓大家早上好!非常高興參加今天BIRTV組委會和中廣互聯舉辦的BIRTV臺長論壇,這是第一屆臺長論壇,并在會上發言,今天展覽會9點半開始,領導要到場,所以我申請第一個發言,然后轉到展覽會參觀展覽。所以,我今天發言主要是談自己對互聯網發展,特別是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一些情況下,廣電媒體如何發展的一種想法,今天的發展純屬個人的觀點。也是屬于個人的想法,有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指點。剛才曾會長談了,我談的題目是叫“從電視到大視頻”。
一、大視頻時代特征
電視自誕生以來,迅速成為20世紀最具影響的大眾傳媒,形成了龐大的產業。進入21世紀后,以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興媒體得到了爆炸式的發展,超出了以往任何一次媒體變革。這種急劇變化引發了許多困惑,包括平面媒體、電視媒體在內的傳統媒體都產生了各種迷茫。平面媒體似乎已經失去了進一步發展的空間,而電視媒體則正在遭遇各種在線視頻的強烈沖擊。
當前,不管是學術界還是傳媒界,都習慣于用“新媒體”來代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而將電視和平面媒體稱為為“傳統媒體”,將兩者截然對立起來。在這種慣性思維下,電視等媒體在嘗試利用新媒體思維和技術進行創新時,從決策層面到執行層面常面臨各種糾結與矛盾。
但從廣大受眾的角度看,并不存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分。受眾所面對的是無處不在的媒體信息,并始終力圖獲取最適合自身的信息服務形式。其中的區別只是在不同的傳媒環境之下,選擇最適合的媒介渠道和媒體內容。從這個意義上看,世界上并不存在“傳統媒體”或“新媒體”之分,只有無處不在的“泛媒體”或“大媒體”。
所謂“大”者,是指媒體的傳播無所不在、形態無所不包、接收隨時隨地。媒體機構再也不能假設自身是面對一群固定消費情境、固定特征、固定需求的受眾;相反,要盡可能地覆蓋形形色色的信息受眾,提供各種類型的內容服務。
在這一過程中,媒體機構將面對大量時時刻刻產生和流動的“數據”。廣大受眾的經濟水平、家庭結構、網絡接入,以及自身的教育水平、職業、年齡、個人愛好等都成為影響收視的數據。這些數據綜合起來決定了媒體的使用行為和傳播效果。媒體機構必須洞察和把握這些數據,才能為準確提供最適合的情境化內容而服務。這些數據正是信息時代“大數據”在傳媒領域的典型應用。
視頻無論在“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中都是最重要的信息載體。除廣播電視外,近年來基于互聯網的網絡視頻、基于電信專網的IPTV、由虛擬運營商主導的OTT互聯網電視等紛紛加入了視頻媒體的行列。各種視頻從相互競爭到相互融合,逐步發展成為匯聚多種形態的大媒體。伴隨著互聯網進入大數據時代,視頻傳媒也開始邁進無所不在、隨時隨地、海量多樣、個性傳播的“大視頻”時代。
“大視頻”時代具有下述特點:
?。?)傳播渠道多元化。電視臺、電信運營商、互聯網公司紛紛加入視頻行業,為受眾提供無處不在的視頻服務。
?。?)用戶終端多屏化。電視機、電腦、手機、Pad都可成為收看視頻的窗口,伴隨著智能終端的蓬勃發展,受眾隨時隨地觸碰視頻已成為現實。
(3)視頻內容海量化。隨著云計算和媒資管理技術的廣泛應用,各類視頻服務商都積累了海量的視頻內容,為向廣大受眾提供精確化服務奠定了基礎。
?。?)媒體形態多樣化。在電視媒體依然發揮視頻服務重要作用的情況下,廣大新生代受眾中,點播、下載、分享、碎片化視頻服務等新業態蓬勃發展,視頻服務正向全方位拓展。
(5)媒體服務個性化。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廣大受眾的收視喜好和收視行為有條件得到系統的匯聚和分析,視頻服務從“廣播”飛越到“個性化傳播”將不再是夢想。
二、大視頻產業結構
從整體產業格局看,大視頻可分為:有線電視服務、IPTV服務、網絡視頻、互聯網電視、地面電視、直播衛星電視、流媒體手機電視、CMMB,各類視頻服務之間形成既相互競爭又相互補充的產業格局。這其中,有線電視、IPTV和互聯網電視是當前主要的視頻服務載體,分別對應于有線運營商、電信運營商、廣電新媒體機構和互聯網公司,是大視頻產業的主要參與者。
三、大視頻宏觀環境分析
1、信息泛在化與寬帶化。
2013年8月1日,國務院正式下發《“寬帶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要求“將寬帶網絡作為國家戰略性公共基礎設施”。根據中廣研究的統計,截至2014年4月底,全國3G及4G總用戶4.54億戶,占比達到36.28%?;ヂ摼W寬帶接入用戶達到1.96億戶,移動互聯網用戶達到8.48億。寬帶化趨勢和信息泛在化趨勢日益顯著。
2、終端智能化。
在以蘋果、谷歌為代表的智能手機的帶動下,整個信息終端開始轉向智能化時代,電視終端也同樣步入聯網與智能化時代。2013年我國智能電視占全部彩電的比例已接近50%。互聯網電視機頂盒出貨量接近1000萬臺。預計未來三年,智能電視終端將成為普及性應用。
3、“云”服務
在用戶需求的促進和多重市場競爭的格局下,云計算正成為大視頻市場的主流應用和服務模式。這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的驅動:
1)大規模在線視頻服務的需求
2)海量內容和應用聚合的需求
3)多屏模式下用戶體驗的需求
4)媒體數據快速處理的需求
5)大數據分析的需求
總的來說,開放的云服務平臺使得精確的用戶服務、海量的內容匯聚成為可能,用戶通過智能終端可以獲得個性化的信息與應用服務。
4、受眾收視習慣
大視頻時代,受眾特征呈現如下發展趨勢:
1)免費服務是主
2)個性化服務越來越重要
3)碎片化、移動化及多屏觀閱成為潮流
4)易用性和智能化的用戶體驗
5)社交化的交流
6)從集約式消費到碎片化消費
四、大視頻應對舉措
1、打造面向大視頻的一體化組織機制
電視臺的“新媒體”部門必須與傳統的采編團隊深度融合。新媒體部門不應該作為一個外部團隊,而是作為一個統一的支撐平臺與原來的編輯部門進行整體支撐和融合。這其中跨部門的全媒體節目制播部門成為大視頻發展的必然,以利于內部資源共享、制播流程協調、跨部門決策、統一對外傳播。在大視頻發展早期,可以這一形式為主要方式進行全媒體探索。
在全媒介傳播條件下,為了適應快速傳播及與統一的媒體資源管理的要求,傳統以欄目進行劃分的制播團隊必然更趨集中,最終將成為整合的“超級編輯部”。
2、從內容為王過渡到大視頻服務
在大視頻背景下,在節目策劃之初就須確定目標受眾和媒介傳播渠道;在節目設計和制作方面大量引入用戶互動參與;在播出方面全面用戶情境化體驗,提供多樣化媒體“應用”服務;節目上線之后還需要不斷地更新與長期的維護。在產品運營機制下,內容制作與技術支撐是完全融在一起的,需要雙方進行完美地協作。
3、基于大數據的節目評估體系。
大視頻時代,電視媒體的生態系統將逐步向全媒介收視評估體系過渡,電視媒體必須適應這一根本性的發展趨勢。對電視臺來說,要盡早建立基于廣大受眾收視行為的收視評估體系,充分利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將之作為衡量和檢驗傳播效果的根本手段。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內部機制的變革,推動節目制作的創新以及內部組織機構的融合。
4、建立大視頻版權管理機制
在大視頻視角下,對電視節目的開發是基于多屏和全媒體模式下展開的。電視臺的版權管理與運作不僅要考慮廣播播放,而且要考慮到新媒體的版權價值以及電視臺對新媒體的發展需求。由于電視媒體特點是集中優勢資源以突出精品,因此在版權管理方面,必然也要求統一管理、統一運營。
5、最終打造平臺化媒體服務
在“超級編輯部”和臺網一體化融合的基礎上,電視臺將可打造平臺化的媒體服務,包括:(1)統一的內容平臺;(2)基于受眾收視行為的大數據平臺;(3)跨媒體的多屏分發服務;(4)精準的版權和廣告運營。
平臺化是當前互聯網發展的最高目標,其中包括技術、產品、用戶體驗等諸多因素。這一思路可否為電視臺的未來發展提供一些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