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不斷變化的技術環境,廣播機構必須時刻保持警覺并接受基于IP的實時制作。
試想到了2020年,將有大量的消費平臺——網站、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智能眼鏡、智能手表等等。與此同時,如UHD、HRD和HFR等的更高質量新格式正在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快的速度發展。
結果是消費者期待或得到許諾有如第二屏、混合的電視和廣播以及增強現實應用等的數據豐富內容。
相比之下,廣播電視收入面臨壓力,廣播機構面臨許多挑戰。我們現在必須少花錢,多產出。正如某人曾經對我說的那樣,在這個世界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因此,變化和適應新思維方式的能力成為必需。這要求創新和敏捷性——這往往與新的互聯網媒體公司發生聯系,不一定與傳統的廣電業相聯系。
信息技術是網絡媒體的推動者,那么我們應怎么辦?我認為首要的是靈活性。為了改變傳統廣電的觀念,守住自己的地位,我們自身必須更靈活。另外,我們必須采取措施,保證我們的工作流程非常靈活,足以創作新媒體產品,利用遠程、分布式和協作可能性。
IT是達到這種水平靈活性的自然之選。通過其分層體系結構,軟件應用位于商品硬件之上。更不用說,通過虛擬化(或云)的發展,計算資源的擴展性和可再用性發揮到了極致。最后,具有一個面向服務的標準化體系結構意味著軟件構件(服務)之間的互操作性是可行的。
這就是廣播機構多年來采用IT的原因。這方面的例子包括非線性編輯系統、新聞編輯系統、業務調度系統、文件轉碼系統等等。以前從磁帶轉換到基于文件的工作流程被其提供的靈活性證明是正確的。
但在現場制作領域又如何?此領域我們看到的還是一個專門設備和接口的王國。制作間、配備SDI和AES電纜及交叉點矩陣的轉播車就是采用各種我們的行業專屬設備和接口的例子。
因此,網絡媒體是實現更高靈活性的合理的下一步。這意味著除了已經天生IT的基于文件的工作流程以外,還具有一個統一的現場運作基礎設施。此外,用商品化技術取代專門的設備和接口,利用廣闊的IT市場所實現的經濟規模可以非常宏大。
我們并不孤單!其它要求高的領域已經在我們之前轉換到IT,如金融交易、高速貿易和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物理計算。當然,現場制作有其特殊性,如需要低時延、高容量和高可靠性。不過,我們能夠從其它行業獲得最佳使用IT技術的經驗。不用白費力氣做重復工作。大量技術已經存在,它們也提供各種所需的媒體功能,如有效載荷封裝及用于定時和同步的時鐘分配。
列舉如下:SDI over IP (SMPTE 2022-6);流和顆粒包裝(在BBC研發部試驗);IP多聲道音頻 (AES67);IP音頻回傳和內部通話系統 (EBU Tech 3326和3347); 精確時間協議廣播檔 (SMPTE 2059-2);以太網時間敏感網絡 (或AVB, IEEE 802.1x);以及當然的整個IP協議 (IP, TCP, UDP, RTP, IGMP等,來自IETF)。更完整的候選技術可在網絡媒體聯合工作組的“差異分析報告”以及SMPTE媒體制作系統網絡架構研究組的報告中找到。
雖然我們不需要在可用的技術方面做重復工作,但如何建立一個由不同廠商產品組成的系統,從以前的例子中是不太清楚的。此轉換取得成功最重要方面之一是互操作性。互操作性為用戶提供建立由不同廠商提供的混合組件組成的系統的可能性,并且具有在他們的需求變化時變動這些組件的選擇權。互操作性通常由組件之間接口的標準化提供。
當一種專有接口被市場上大部分廠商接受時,互操作性還能由事實上的標準實現。從去年以來,市場上出現了許多產品。不過,這些不同的產品如何才能集成進一個系統并非顯而易見。未實現互操作性的風險是廣播機構被鎖定于一個特定的廠商或一個無法容易地互連的孤島解決方案。這種有害的結果會阻礙獲得必需的靈活性,而這種靈活性正是此轉換的目標。
總之,廣播機構在未來幾年擁抱網絡媒體的主要推動力是對靈活性的要求以便適應快速變化的業務格局。就敏捷性和擴展性而言,IT設施是自然的過渡。大量組件已經存在。下一步是確定參考架構以便獲得可互操作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