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IT技術與IP技術的普遍應用,廣電行業正在向全媒體化轉變,云計算技術已經普遍應用于廣電媒體之中,轉向全媒體的道路中,加快構建云平臺和數據中心已經成為廣電行業的共識。如此一來,基于云的協同制作,也就扮演了傳統廣電轉向全媒體的樞紐角色。
為了更好的了解基于云的協同制作,筆者有幸參觀了中國廣電行業首個按云計算模式建成的制、編、播全媒體支撐平臺,正在向全媒體轉型的北京網絡廣播電視臺。
北京臺一位工作人員坦言,從廣電媒體的內部來看,電臺、電視臺、節目集成平臺、有線電視運營商等擁有豐富的媒體資源。但是目前由于技術系統能力的限制以及孤島式的媒體資源管理體制,造成大量媒體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只需要通過對現有內容資源管理系統進行云計算改造,構建廣電媒體云,建立起廣播影視節目內容資源池,實現內容資源的數字化、海量存儲、數據共享以及超強的檢索。分散的電臺、電視臺運營商的節目媒資庫就可以成為一個云服務器組,所有資料都存儲在其中,云計算為存儲數據提供了幾乎無限量的空間。終端系統通過訪問云服務器組獲取所需資源,無需添加類似硬盤的永久性大容量存儲設備。同時絕大部分的運算都是在“云”服務器組上完成的。
“網臺實質融合,全臺共同辦網”——BRTN已經實現了與北京電視臺每個電視頻道聯合成立項目組的工作模式,共同運維頻道網頁并把相應內容分發至各個新媒體平臺,使全臺真正加入到大媒體平臺的建設中來。
使用云存儲,將節目上傳至存儲中心,以便捷的方式實現節目素材的匯聚,以高效低成本的形式提供長期存儲、歸檔服務,電視臺不用自己建設、維護成本高昂的存儲系統,實現內容資源的最大利用。運營商可將這些海量內容有選擇的提供給自己的終端用戶,實現差異化運營。當然運營商同時可向終端用戶提供內容搜索引擎,讓用戶第一時間找到自己喜歡的節目。
這樣不但提高了資源使用率,豐富了節目內容,提高了服務能力,而且最重要一點是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云平臺也可以讓廣電行業融入互聯網更加自然,“比如業務層面,廣電擁有豐富的本地化服務資源,結合云計算擁有的海量數據存儲、處理與分析能力,在云游戲、云健康、云教育、云監控等領域具有非常多的業務創新機會,這為廣電行業提供了市場轉型的大好機會。”北京電視臺一位工程師如此認為云平臺的重要性。
云平臺給北京電視臺的技術支撐工作帶來了四個優勢:第一,敏捷適配,可以方便的根據不同應用場景動態適配不同的資源支持。第二,運維更方便,通過人性化的界面可以輕松管理各種軟硬件資源。第三,擴展更容易,可按需無縫擴容,在進行資源擴展時,增加的資源可以自動進入云計算資源池。第四,節能環保,可節約大量能源消耗。
據了解,轉碼、網絡傳輸、媒資編目、流媒體服務、視音頻的整理,解碼甚至上線等高密度的數據計算應用,云計算的處理能力都可以為之提供相應的支撐。除上下載工作站等少數廣電專用設備外,系統大部分服務器和工作站,如傳輸服務器、轉碼服務器、技審服務器、流媒體服務器、Web應用服務器、策略服務器、導入導出工作站、編目工作站、檢索工作站、審核工作站等,都可以構建在“云”端。廣電沒有統一的業務接口,編碼方法及封裝格式豐富多樣,并且這些格式都廣泛地應用在各種播出、發布場合。北京臺的工作人員認為,隨著各電視臺,影視機構之間內容共享交互的頻繁,不同文件格式之間的相互轉換和識別也顯得無比重要,按統一的媒體文件接口將媒體內容提交到媒體云。“將上傳的媒體文件轉碼成適用于多種場合的編碼格式,進行內容保護封裝,然后通過統一的內容發布系統對外發布。而且云計算的處理能力可以通過培養服務器的數量進行動態配置,相關軟件可在任何具有閑置處理能力的服務器上運行。”通過云平臺,能夠進一步地挖掘出媒體制作者的制作能力及相應的內容生產能力。
新媒體云平臺項目負責人透露,云計算模式可以很好的適配資源平衡,能讓各個平臺之間很靈敏地調度和共享資源,大大提高資源利用率,無論從技術上、管理上還是投資回報率上都是一個質的飛躍。“北京電視臺采用EMC VPLEX虛擬化存儲構建了雙活數據中心,通過EMC VNX高性能存儲系統和FAST套件實現全自動分級存儲,用EMC Avamar重復數據刪除系統備份整個虛擬化環境,全面避免數據丟失和系統崩潰,同時保證擴展性。”
云平臺對于廣電集團來說其無可比擬的幾大優勢:大規模、虛擬化;高可靠、通用性;高可擴展性;按需服務;成本低、高效率。基于云的協同制作,可以集行政、辦公、新聞等各自業務高效快速同步進行。可以大膽試想一下,無論是制播分離還是制播一體化,基于云的協同制作都可以無縫的服務于整個制播系統,如此,廣電媒體對網絡視頻媒體的優勢就顯現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