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視頻的點擊量也稱點播量。點擊量是衡量網站流量的一個指標,英文作“page view”,簡稱pv,是指來訪用戶點擊網頁的次數,也叫做頁面瀏覽量。
根據百度百科的解釋,一個獨立的訪問者是由IP地址或者cookie來決定的。在默認情況下,訪客在網站上停留超過30分鐘而沒有任何動作的話,訪問就會被終止。如果訪客離開該網站30分鐘后再次訪問,網站日志分析器將認為是兩次訪問,如果訪客在30分鐘以內再次訪問,網站日志分析器仍然會看成是一次訪問。
舉例來說,2015年2月26日起在北京衛視和上海東方衛視聯合播出的電視劇《平凡的世界》同時也在樂視網獨家供網民點播。樂視網發布的數據顯示,從2月26日至3月25日,該劇在樂視網按每天更新兩集共發布56集,與電視臺保持同步播出安排。截止2015年3月31日,該劇網上點播量共計3.6億人次。
我們知道,節目收視率是收看人數(到達率)和收看時長(忠實度)的累積,是人時數,而不是人次數。廣告收視率(GRP)則以到達率和暴露頻次進行計量,由于廣告收看時長極短而統計為次數,所以廣告收視率更接近統計人次數。
考慮到pv計量的30分鐘法則,可以近似把一集電視劇在網絡上的投放視作一支電視廣告的播出,同一集電視劇在同一天的投放只記作一次播出(這是最保守的假定,事實上同一集電視劇在一天內可以重復播放,從而相當于多次投放,使總投放次數更多),那么56集電視劇在34天內的總投放次數共計1148次(即2*(34+33+…+7),3月26日至3月31日6天沒有新投放)。
如果以全體網民作為網絡視頻的潛在總受眾,截止2014年底這個數字是6.49億。如此推算56集《平凡的世界》在互聯網播出34天后的平均收視率,可估算為3.6/(6.49*1148)*100%=0.05%。如果不是以全體網民為分母,而是采用所有電視觀眾人數(約12.8億)作為潛在總受眾規模以便和電視收視率對比,那么這個網絡播出56集電視劇的平均收視率就變為0.02%。
另外一個例子,最近還有來自互聯網的所謂流量統計顯示,在電視上由江蘇衛視和上海東方衛視于2015年1月10日聯合首播的電視劇《何以笙簫默》,同期在網絡視頻平臺播出后,截止2月1日共獲得網絡視頻點擊量超過50億人次,這期間該劇每天播出兩集,至1月27日播完,共上線播出36集。
按照上述同樣算法,該劇在網絡上23天內合計投放次數為522次(即2*(23+22+…+6),1月28日至2月1日5天沒有新投放),則其在全體網民中的平均收視率可估算為50/(6.49*522)*100%=1.48%,在所有電視觀眾中的平均收視率則為0.75%。
基于CSM全國網收視率調查數據可知,《平凡的世界》首播在北京衛視的平均收視率為0.47%,在上海東方衛視的平均收視率為0.28%,二者合計0.75%,同等口徑下是網絡視頻播出收視率的37.5倍。
同樣電視劇《何以笙簫默》首播在江蘇衛視的平均收視率為0.91%,在上海東方衛視的平均收視率為0.58%,二者合計1.49%,同等口徑下則是網絡視頻播出收視率的2倍。兩相比較,顯然《何》劇在網絡播出的收視水平遠好于《平》劇,同時《何》劇在電視和網絡兩個播出平臺均取得了較好收視效果。
上述分析和對比告訴我們,電視仍然是電視劇獲得觀眾收視的主要平臺,而網絡則起到一定程度的補充功能。我們不能被動輒幾億、幾十億的所謂點播量數據所迷惑,以為互聯網真的擊敗了電視而成為大劇平臺,盡管這個過程仍在推進。當下是個數據滿天飛的時代,一些數據以“大不驚人死不休”自居,其中既不乏泡沫,也經不住細算;還是要秉持一點兒科學精神,從紛繁的數據中尋找既有的邏輯,盡可能還事物以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