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數十億的觀眾坐在電視機面前等待著激動人心的閱兵儀式直播。盡管遭遇吐槽不斷,但絲毫影響不了這場直播被稱為史上最大的一次創新,最新的拍攝技術、最先進的直播設備,最精湛的直播水準,這一場全景式立體化直播為觀眾帶來的視覺震撼至今都讓人記憶猶新。

神奇之一:“天鷹”
從中山公園到人民大會堂東北側,央視直播團隊第一采用了其拍攝神奇二維索道攝像機——“天鷹”。與傳統的索道攝像機不同,“天鷹”不僅能夠在長長的索道上水平移動,其最出色的本領的可以上下移動,長安街南側,一條40米長,高30多米的的電動軌道上,天鷹俯瞰周邊幾個街區,閱兵方隊正面走來,“天鷹”在閱兵方隊的位置橫向移動,不管是徒步方隊還是裝備方隊,任何細微動作都可以盡顯觀眾眼底。
據了解,“天鷹”索道攝像機系統是中央電視臺與航天13所聯合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產品,也是首次在大型直播節目中亮相。這套系統最大的優勢就在于攝像機在上下左右二維空間移動的同時,可以實現有線傳輸,讓觀眾在第一時間看到質量最好的畫面。
“天鷹”攝像系統的優勢在于攝像機在拍攝移動的過程中,能夠實現有線傳輸,保證直播效果的多樣化。而"飛貓"攝像系統的優勢則在于其精準的移動可控性和跟蹤拍攝速度,能夠為觀眾提供立體感強、視覺沖擊力大的拍攝畫面。
神奇之二 :“飛貓”
閱兵直播中采用的另一臺二維索道攝像機系統名為“飛貓”,位于長安街沿線,全長約560米,通過架設在空中的軌道,用于拍攝國家領導人坐車閱兵瞬間和側面拍攝閱兵方陣,全景呈現習近平主席檢閱與受閱方隊之間的空間關系,完整展示我軍大型裝備的規模化和鋼鐵長城般的雄壯。
“飛貓”的高明之處,在于它可以實現移動多角度拍攝,精確的移動可控性由高科技的遙控手段來實現,高度落差可從幾十米到幾百米不等,跟蹤拍攝主體可至上千米甚至更遠。鏡頭可旋轉三百六十度,平穩的索道不會有絲毫的震顫,最高時速達到120公里,故稱“飛貓”。
“飛貓”系統有兩個支點,支點間用索道連接,索道上搭載攝像承載用的小車,拍攝跨度可達1000米。遠距離的拍攝跨度決定了其在跟蹤拍攝過程中的靈活性,這也是用"天貓"攝像系統能夠拍攝出立體感強畫面的主要原因。為“飛貓”提供定位支撐的是中聯重科公司。中聯重科兩臺95噸大型起重機架起“高空二維有線索道攝像系統”。長達560米的索道是全世界目前最長的一條二維有線索道。“飛貓”系統精確的移動可控性由高科技的遙控手段來實現,平穩的索道不會有絲毫的震顫,最高時速達到120公里的速度在幾百米甚至上千米的距離中跟蹤拍攝,加上數十米立體空間的落差,立體感極強的視覺沖擊力讓傳統的搖臂等拍攝方法難以比肩。
神奇之三:微型攝像機
此次央視的閱兵直播,呈現出了很多以往攝像師和傳統設備都無法拍攝的特殊視角,比如,空中駕駛員在飛行過程中看到的景象,一架飛機和他的僚機的關系、飛機跟地面的關系,滾滾而來的裝甲方隊湊近看的效果,而這都要歸功于微型攝像機的使用。

攝像師和傳統攝像機不能直接到達的區域,就是微型攝像機大顯身手的地方。感受戰車履帶隆隆駛過天安門廣場,與年輕的戰士一同在突擊車里一絲不茍地接受檢閱,化作地空導彈指向蒼穹,直擊戰略核導彈巨大彈頭的沖擊力,在炮口俯視戰車車陣,同飛行員一起翱翔天空、掠過長安街。
此次央視閱兵直播中,無線微型攝像機隨處可見,裝甲車上的無線微型攝像機被網友譽為“最長的自拍桿”。戰機飛行員正前方和斜上方的微型攝像頭拍攝的飛行艙內景和北京空中畫面非常震撼。盡管這些無線微型攝像頭在現在很多真人秀等綜藝節目中得到了廣泛運用,但用在閱兵這種大場面上,應該還是第一次,最終所呈現的畫面很有視覺沖擊力,可以說,正是先進的智能硬件技術裝備的出現,電視直播的手段和途徑得到了改進,畫面也變得豐富起來。
神奇之四: 航拍機
在閱兵現場,天上除了戰機外,還有一架央視航拍直升機全程在天安門以及長安街沿線盤旋飛行,電視中所有的航拍圖像應該就是這架航拍飛機所拍,所拍畫面穩定性非常強,可以帶領觀眾在空中看閱兵全景和飛行方隊以及北京城市全貌。
航拍有力提升了直播的宏大氣勢,直播團隊設計了故宮周邊盤旋、北京CBD盤旋、東長安街自東向西、俯沖裝備方隊、跟拍空中梯隊等鏡頭,并取得了非常震撼的效果。
航拍是相當有難度的,航拍的高度、速度、角度需要完美配合,航拍的鏡頭是靠飛機飛出來的,也就是說飛機運動的軌跡就是拍攝的鏡頭。因此,每一個鏡頭,航拍團隊都反復試飛,并對飛機的高度、速度做好記錄。回到地面觀看錄像,從中挑選滿意的鏡頭,再查閱空中的記錄,最終確定這個鏡頭的飛行高度、速度和角度。
飛機的飛行速度極快,相對地面景觀稍縱即逝,在直播中,對鏡頭的要求又非常嚴格,起幅落幅的構圖多一分則多,少一分則少。因此,對航拍時間的把控必須要精確到秒,比如大開篇CBD大全景連接東長安街的鏡頭,CBD大全景必須在9點40分整飛到北京電視臺東南5點鐘的位置,這個鏡頭從這一點開始使用構圖最佳。而后的東長安街從東向西飛到天安門廣場的鏡頭就要求在9點40分40秒切入,而這個鏡頭的起幅是東長安街的交通部大樓前,這意味著飛機必須在此時間點正好飛臨交通部門前,可想而知,這對于一架飛速的直升機來說實屬不易,要想精確到秒,就必須反復訓練。

央視專門動用了兩架直升機跟拍空中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