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每次廣電總局出點什么政策,總要有一班自以為專業的所謂“互聯網分析師”們準備在一年之后給OTT行業掃墓順便搬弄一下是非,不過這次他們黑的對象不僅僅是廣電政策和阿里云OS的對策,生生把這個問題給拔高到機頂盒行業還能不能存活這個問題上。
由于本文的主旨在于講清楚機頂盒行業的未來所以不在造成這次風波的關鍵因素-廣電的229號政策上多費筆墨(該問題另有文章詳細闡述),更加重要的問題是:機頂盒這個產品,對于用戶到底有什么價值?

恐怕很多“分析師”們已經開始搶答了,“視頻娛樂”、“大屏互聯網”、“智能家居生態核心”,這些其實都是正確的廢話:這個行業玩家所鼓吹的商業模式基本上還都處在一個“幸福可見不可及”的階段,有時間在這些商業模式的光明前景中溺水還不如沉下心來仔細分析用戶的使用需求到底是什么。套用一句老話來說,現階段我國依然是存在“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已經從期待吃穿不愁的溫飽轉向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對于“看到精彩的電視節目”這一點來說,智能電視恐怕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是最合適的選擇。
但同時我們也需要看到另外一個問題:作為電視機保有量最高的國家來說,電視機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還與手機遠遠無法比擬,目前行業的平均換新時間是6-8年,這也就意味著對于上一代非智能電視來說,還有很大的存量市場,而這也就是現在機頂盒存在的根本意義。對于還不想購買新的智能電視的用戶而言,價格便宜、購買方便的智能機頂盒就成為了他們體驗智能電視和在線視頻服務的最優方式,這也是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或傳統或互聯網企業前仆后繼的投入這個行業的原因。
在任何時候,脫離開商業模式討論用戶體驗都是耍流氓,但反過來也一樣。馬化騰和馬云們首先是生意人而不是慈善家,對于如此明確的用戶剛需不可能不去關注,錢砸了人投了不可能不要回報,這也是商業社會的普世價值觀。機頂盒市場上無序甚至惡性的競爭已經眼中的影響了這個行業的發展,設備留存和活躍率持續走低,如果繼續放任這樣的現狀的話才可能是這個行業真正走向墳墓的前兆。因此在機頂盒上從產業端需要良好的生態共生環境,那些聚合應用在一定時間周期內提升了智能機頂盒產品在社會上的認可和知名度,但在商業社會面前這類產品不可能是常態,只有一個健康的商業模式能夠被推廣開來的時候,才是這個行業真正成熟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