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計是“偷梁換柱”。古曰:“頻更其陣,抽其勁旅,待其自敗,而后乘之。拽其掄也”。簡單地講,就是用偷換的辦法,暗中改換事物的本質和內容;如“偷天換日”、“偷龍換鳳”或“假公濟私”。
有線雖然身陷各種困境,但依然有許多機會可以利用,其中就包括通過“偷梁換柱”或“偷天換日”或“假公濟私”,使有線起死回生。
“假公濟私”“互聯網+”,也就披著“互聯網+”的外衣,去套取或鏈接有線需要的資源。當務之急,是借機鏈接影視內容產業、新聞產業、演出產業、游戲產業……。

以工業4.0的名義,即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統”名義,在將網絡延伸到各種社會資源的同時,構建公共服務云平臺,并利用云平臺控制社會資源。如“公共文化云”……。
在“公共文化云”中,又以“四化”為外衣。一是“均等化”,表面上老少無欺、城鄉無欺;實質上不僅借機擴大網絡,特別是針對新農村建設,借機擠掉直播衛星和地面廣播,而且搶占文化站等公共空間資源。二是數字化,也就是以“互聯網+”等名義,通過網絡優勢,搶建平臺,核心是尋租公共權力。三是社會化或市場化,也就是以引進民營資本或社會資本的名義,將部分尋租的權力變現。四是標準化,實質上以標準化的名義,提供最基本的、免費公共服務,讓免費部分的投入最小,讓可以市場運作或收費的部分最大;如只是提供基本的電子圖書館和4K社區電影院服務,而把健身、游戲等作為收費性服務。類似的還有公共熱點WIFI、公共服務移動網等。熱點WIFI中公共免費上網是外衣,通過自辦節目獲取廣告收入是本質。公共服務移動網中的公共服務是幌子,搶占頻點是本質……。
政府喜歡的“智慧城市”也是很好的“假公濟私”的外衣,目標是“智慧社區”和“智慧家庭”。也就是,把政府丟在“智慧城市”的馬路上,有線沿著政府敷設的馬路兩邊進行商業開發;還可借昨日的“假道伐虢”之計,用街道辦事處為跳板,以B2C可視通訊網為紐帶,占領家庭;再以機頂盒網關為中心,以智能家居為噱頭,以物聯網的名義,霸占百姓的資產……。
新老媒體的融合更是“偷梁換柱”或“假公濟私”的機會。如“穿新鞋走老路”,借機把電視的交互部分做大做強。又例如,以占領全媒體輿論陣地的名義,建立“中國視頻新聞拆條和分發中心”,讓流量倒掛。
國網整合全國有線也可以采用“偷梁換柱”的方式,如帶頭成立各類全國性業務的專業公司,各有線共同參股,并向社會資本開放;如大數據公司,以標準化的名義,統一免費配發軟件或平臺,在此基礎上實現全國統一運營。
需要提醒同仁的是,“偷梁換柱”只是雕蟲小計,“偷梁換樓”才是本事,而這個“樓”對于有線而言,就是“政治地位”和“政治資源”。如國網的大數據公司,通過構建以大數據為基礎、以反腐為目的或名義的影視據采購評估系統或平臺,既獲取國網大數據公司的政治地位,又推廣了大數據應用,即“偷一根梁”換“兩棟樓”。
今天關于市場業務運營的第121個問題是:你認為政府、社會喜歡哪些類似于“互聯網+”的“大梁”?這些“大梁”后面隱藏了哪些利益?你能用什么“偷梁換柱”的方式獲取這些利益?你認為有線還缺少哪些政治資源?你準備用什么樣的方式換取這些政治資源?你認為國網應該組建哪些全國性的專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