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行業錄播市場規模究竟多大?
如果從網絡上搜索相關數據,你一定會被震驚到。當然,震驚的原因我想大概不會是規模本身,而是數據的雜亂——從20億到300多億均有說法——鑒于一整套錄播系統除了錄播主機之外,還涉及到眾多周邊配套產品的問題,我們權且認為這是計算方法的不同所導致。
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通過粗略的計算得出一個比較可信的數據呢?數學好的同學們可以通過以下零碎數據進行推導(中間有一些僅僅作為題設的參考數據,對于解題本身可能幫助不大,請仔細甄別):
· 發達地區中小學能保證一所學校一間精品錄播教室的比例目前大約為40-50%;偏遠地區近20萬所中小學有的連剛需的多媒體教室都不能保證,錄播教室的應用還非常低(也可以認為市場潛力巨大,畢竟就政策來說,是有這方面傾斜的);
· 根據一般的教育采購行情,一間精品錄播教室的預算為10-15萬;
· 近2,000所大學(包括本科、專科及職業教育等)的錄播產品應用情況,目前約有30%比例是錄播企業的重點爭奪市場(包含211、985在內的知名學府,當然需求會逐漸擴展和增加),每一間教室約30萬預算;
· 按照教育裝備展覽會100家錄播參展代表企業,每家企業2,000萬營收(根據排名靠前的幾家企業的營收報表來計算,并且將市場上所有錄播企業的營收進行累加取平均值);
· 教育行業占所有錄播應用行業(目前主要為教育、企業、醫療)超過50%份額;
· 通過在錄播市場占據前幾位的公司年報顯示的數據推論,可基本排除100億以上數據……
我數學好,分分鐘能算出(在此我們只是盡量把數據壓縮到一個靠譜的范圍。如果大家有興趣,左右出入部分或可再通過咨詢、搜集各方資料以做進一步精確):
2015年錄播系統整體市場規模 ≈ 50億
2015年教育行業錄播市場規模 ≈ 30億
錄播市場能容納多少家上市公司?
這只是2015年的大概數據,就總體市場潛力而言,當然還大有可發掘的空間。這也正是目前眾多企業投身錄播行業的原因所在。從現狀來說,錄播系統契合了現階段教育信息化需求,具有“可變革教育事業力量和良好的發展前景”。內部人士透露,目前錄播行業從業公司超過了2,000家,而這一數字在一年以前,還要更多一倍。他們中間極其優秀者,早已融資上市,在資本市場攪動風云。
如果將上市作為一家企業成功的標準之一,那么,錄播行業能給現有錄播企業多少期待呢?
按照在北上廣深買一套“還湊合的好房”的標準作為上市企業利潤底線——1,500萬元——按照約定的利潤率——(自行腦補)
錄播行業可以成就的上市公司數量 ≈ 160家——教育類錄播企業則能占有其中約100席——這個比例當然還要往上走,畢竟很少會有錄播企業只單一做某一類行業——同時,還必須建立在市場上沒有巨頭出現、行業持續洗牌的基礎之上。
如果錄播市場大洗牌——占據市場前幾位的企業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也就是所謂的行業巨頭出現,情況就不一樣了。
“教育行業潛力當然非常大,但是對于錄播系統而言,很長一段時間來說,部署一家市場就會少一家,升級換代等維護性機會很小(這是產品質量太好的自信咩?),也更不可能有其他錄播企業的機會存在。” 深圳銳取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產品經理望遠超表示,“ 現階段這種百家爭鳴的現狀,實際上是市場增量上升、大家都有機會的一個映證。”
教育行業,錄播要解決什么問題?
等到市場開始收窄,就到了真正“你死我活”的階段了。
巨頭出現還是更加理想的一種情況,至少說明行業已經發展到成熟和穩定的階段。而對現階段的各家企業來說,可以認為大家都處在“尚可望其項背”的水平之內,都有成為巨頭的機會。但是,行業如果沒有了呢?巨頭怎么誕生?錄播企業當有危機感。
望遠超從教育行業技術和裝備發展的歷史進行了進一步分析說明:
縱觀教育行業裝備的發展,先有幻燈片,一張大膠片,繪制有老師精心準備的圖片課件,畫面非常簡單,但花費的精力很大,起到的效果有限,但吸引力不小;然后有電視機,教室墻角安裝一個大鐵架,掛上一臺大CRT電視,能接收電視內容,也能播放閉路視頻;電視在學校逐漸不見,投影機興起;然后又給投影機加了一塊電子白板,又以超短焦代替常規投射比投影機,投影機+電子白板一時間成為學校標配,也造就了教育投影市場最繁榮盛世的出現;隨后交互式平板出現,又撬動了投影機+電子白板組合市場,二者分庭抗禮,引出多少預言和口水戰,牽動幾多企業戰略調整;然后順應 “精品課堂”的傳播需求,準確切入了“遠程教育”、“在線教育”的龐大市場,錄播系統又出現了,一時間做錄播硬件、軟件、內容以及做平臺的企業紛紛冒頭;據說現在VR課堂又有大熱的趨勢……
每一類產品的出現,都滿足或啟發了教育行業新的需求特點,并很大程度上取代或補充了之前的產品和技術。那么,錄播為教育行業解決了什么問題?錄播系統有沒有可能被其他設備或技術手段取代?
官方的說法自然闡釋了錄播系統存在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錄播系統可在教學中實現多種功能。借助錄播功能,可以實現無干擾的課堂教學實錄,一方面,對于實施教師課堂教學自我診斷、強化集體研磨、提高教學技能具有極強的輔助效能;另一方面,通過實施區域錄播系統部署,可以有效匯集各校的優秀教育教學視頻資源,促進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同時,借助錄播課件資源管理平臺,為打破了地域和時空限制,促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比較理想的使用場景是:
隨著錄播設備積極網絡化、智能化,不斷融合云計算、互動、移動互聯等潮流性元素,錄播系統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將教師的授課情況制成精品課程視頻,豐富校園的教學資源庫,供廣大師生課后點播收看、學習、評價,完成知識的傳授來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優化教學資源。越來越多的學校將錄播系統、“精品錄播教室”的建設列為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首位。
松下對于教育錄播市場前景非常看好,并開發了有針對性的產品滿足市場所需。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廣播電視系統營銷公司技術部AW產品課長朱峻非常認可錄播對教育行業的作用。他指出,“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受國家政策的指導影響,錄播系統的行業應用越來越普及。從每個學校一到兩間精品錄播教室的建議要求,到現在每個學校每個教室都有了可以使用錄播設備的要求。”但他同時表示,“國家的政策導向是希望將錄播系統推廣到更多的一線學校上去,而不是繼續集中在典型和示范性學校,讓每個教室每個老師都能用起來,而不再停留在演示和政績展示的層面。”
“演示和政績展示的層面”的確是一個問題。一個中學校長在友校的一節公開課上見到了“高大上”的錄播系統,回來就往上遞交報告希望自己學校也能配置一套,這樣的情況并不鮮見,若說其中無關“面子”“攀比”很難讓人信服。應該說,“面子工程”在其他AV應用行業亦比比皆是,教育行業亦不能免俗。
至少從目前來看,相比投影機而言,錄播設備還沒有成為學校普遍意義上的標配,錄播的使用,也沒有成為教師們依賴的教學和知識傳播手段。“一個老師一個學期使用錄播教室的機會寥寥,其課程無法組成系列,不成系統,可供下載學習的成效就有限,對學生的吸引力自然有限。”望遠超說道,“‘標配’是錄播系統目前面臨的最大危機。那是不是每一間教室都部署一套就解決問題了?廠家當然萬分歡迎,但除了資金問題以外,老師們愿不愿意用也是一大問題。”
很多學校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配置了專業的錄播教室,結果只有很少的老師會用(操作上不會用);更重要的還有使用的積極性問題(不愿用,不好用),包括:
· 教學大綱的地域性問題所導致的普遍適用性問題;
· “憑什么要把自己幾十年教學經驗總結出來的東西告訴全世界”的問題;
· 學生(課堂之外再學習)的時間、意愿問題;
· 對學生學習的行為和數據的記錄這樣一些“大數據”的分析、存儲、調用問題(誰來做這件事情?);
· 老師本身的形象問題……
· “版權”的歸屬性問題——教育局(出資方)?學校?教師本人?
中國的中小學校設備的投資主體是當地的教育主管部門,“義務教育”直接導致了任何形式的收費都成為一條不容忽視的紅線。錄播資源從情理上來說當然也應該是“義務”的。然而,百忙之中的人們,誰來做錄播這件明顯會增加工作量的工作?
教育錄播系統在發展到真正深入到普教、高教、在線教育這些教學的流程中,解決各種問題之前,如果能解決利益問題,也就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標配”問題。誰能做到,誰就抬高了行業門檻。
當然,現階段錄播也有門檻。北京市博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事業三部總監陳書軍認為教育錄播系統的門檻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 產品本身要求穩定性高,方便部署,集成度高、用戶體驗好學習成本低,尤其是用戶體驗非常關鍵,這個是錄播系統要達到民用級別要求,而不能停留在原有專業級別。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老師人人會用、人人愛用。
· 基于教育的錄播應用的深度,這個是貼合學校的實際應用關鍵,能不能通過錄播應用提升學校的老師能力提升效率,學生學習效率,解決資源均衡化和個性化學習成為了競爭的核心點。
· 產品服務的支撐,如何保證對產品服務的質量保證。
現階段的門檻解決的是企業的發展問題,未來的門檻,則可以解決教育錄播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在新的東西出來之前,錄播還是很好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