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BIRTV2016主題報告會在北京國際飯店開幕,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科技司司長王效杰在大會發表主旨演講,總結了廣播影視數字化進展。王司長表示,全國廣播影視系統的科技工作者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廣播電視現代傳播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成績卓然.


圖為: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科技司司長王效杰
8月23日,BIRTV2016主題報告會在北京國際飯店開幕,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科技司司長王效杰在大會發表主旨演講,總結了廣播影視數字化進展。
王司長表示,全國廣播影視系統的科技工作者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廣播電視現代傳播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成績卓然:
1、電視高清化步伐加快,全國高清頻道超過100個,高清用戶超過6000萬。
2、有線網絡數字化整體轉換、省內聯網成效顯著,全國有線數字電視用戶近2億戶,雙向網絡覆蓋用戶超過1億戶。
3、無線廣播電視覆蓋進入模擬向數字過渡期,中央無線廣播電視覆蓋工程全面實施,覆蓋全國。
4、直播衛星技術運行體系基本建成,用戶數超過8000萬。
5、初步形成了有線、無線、衛星互為補充的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絡。
6、媒體云平臺建設、智能電視操作系統、機載衛星電視、無線雙向覆蓋、數字音頻廣播、應急廣播等領域技術取得突破,為未來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王司長還表示,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創新驅動、媒體融合發展等一系列戰略,充分發揮科技對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的支撐、驅動和引領作用,不斷提升廣播影視的傳播力、影響力、公信力和輿論引導能力,加快推動全行業在新技術條件下的轉型升級,總局組織制定并于近期頒布了《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這是未來5年引導廣播影視科技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對于我們找準科技工作的著力點、把握科技工作的主動權、謀劃科技發展的用力方向至關重要。
王司長在大會上介紹了廣電科技領域發展情況和“十三五”廣播影視科技發展的主要任務:概括來講,“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通篇以創新驅動與融合發展為主線,以創新促融合,以融合促創新,推動廣播影視在內容生產、傳輸接入、終端服務、安全監管等各方面的融合創新,實現全業務、全流程、全網絡從數字化向智能化的戰略轉型。
一是,大幅增強廣電融合媒體制播能力。目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中央電視臺的制播系統已經全面實現數字化網絡化;省級臺平均數字化率達到94.8%,地市臺數字化率超過78%,縣級臺數字化率超過50%。今年初,總局已經頒布《廣播電視臺融合媒體平臺建設白皮書》,“十三五”時期,我們要推動媒體融合盡快從相“加”邁向相“融”,著力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創新“采、編、播、存、用”制播流程,推進廣播電視制播系統的IP化、云化,到2020年,中央、省級和有條件的地市級廣播電視臺基本建成廣播電視融合媒體制播云平臺,建立面向全媒體、不同傳輸網絡、不同接收終端的綜合制播體系。目前,雖然經總局批準開辦的高清頻道達到100個,但高清頻道數量還不適應發展要求,“十三五”時期,我們要全面推進省級、地市級廣播電視臺高清制播能力建設,使高清頻道成為主流播出模式;同時,構建高清、4K超高清電視混合播出系統,適時開播4K超高清電視試驗頻道,到2020年,省級和較發達地市級電視臺基本實現高清化。
二是,全面提升廣電融合媒體服務能力。面向用戶“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終端”享受廣播電視融合媒體服務的需求,積極推動有線網絡、直播衛星、網絡廣播電視臺以及IPTV、互聯網電視、手機電視集成播控平臺等運營機構建設融合媒體服務云平臺;積極創新融合媒體生產、傳輸、服務和管理模式,推動廣電融合媒體服務云與制播云的協同聯動、融合創新,共同構建廣電媒體云,促進廣播電視行業服務的升級轉型。
三是,大力提升廣播電視融合傳輸覆蓋能力。目前全國超過240個地級以上城市基本完成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全國2.36億有線電視用戶中,數字電視用戶近2億戶,占比超過80%;雙向網絡覆蓋用戶超過1億戶,開通廣播電視雙向業務用戶超過3700萬戶;在全國3117座大功率電視發射臺和330座調頻廣播發射臺進行數字化改造,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實現中央數字電視節目和數字音頻廣播節目無線覆蓋。“十三五”時期,我們將重點推動全國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絡全面實現數字化,到2020年,基本關閉模擬電視,逐步減少標清頻道,大幅提升高清頻道傳輸覆蓋能力;加速推進全國有線網絡整合,促進三網融合業務創新,全面提升有線網絡的業務承載能力和服務水平; 加快地面數字電視廣播網絡建設,逐步關閉地面模擬電視;開展調頻頻段數字音頻廣播CDR試驗播出,同時研究中短波廣播數字化技術,協調相關行業開展便攜和車載接收終端的生產,促進數字音頻廣播的普及與應用。
在推動無線網絡數字化轉換的同時,積極試驗并啟動下一代無線廣播電視網NGB-W建設,實現單向廣播與雙向交互融合,創建移動、交互、便捷、跨業合作的地面無線廣播電視新業態。在衛星廣播電視領域,大力推動直播衛星向新一代技術體系演進; 積極開展衛星新業務的探索與應用,開展Ka頻段衛星交互業務、L頻段移動多媒體衛星業務的試驗應用。面向廣播電視融合媒體無處不在、跨網聯動、多屏互動等業務需求,加快推動有線無線衛星智能協同一體化及與互聯網的融合發展,構建天地一體、互聯互通、寬帶交互、智能協同、可管可控的廣電融合傳輸覆蓋網,提升廣播電視海量視頻內容和融合媒體創新業務的承載能力。到十三五末,廣電有線無線衛星網絡融合覆蓋初具規模,下一代廣播電視網技術普遍應用,雙向化寬帶化智能化程度顯著提升。
四是,顯著提升廣電終端標準化智能化應用能力。大力推廣普及我國自主創新的智能電視操作系統TVOS、可下載條件接收系統DCAS、中國數字版權保護ChinaDRM等技術標準,推進TVOS在有線、無線、衛星和互聯網等廣電終端的應用,到2020年,基本實現機頂盒、一體機、媒體網關等各類廣電終端的標準化智能化,形成廣播電視和互聯網融合的“廣電+”生態,廣電智能終端成為智慧家庭、智慧社區和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礎。
五是,顯著提高安全播出、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適應廣播電視媒體融合發展趨勢,建立健全新技術條件下的安全播出技術體系、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和完善網絡與信息安全技術體系和管理體系,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覆蓋中央、省、地市三個層級的互聯互通、可管可控、智能協同、高效覆蓋的全國廣播電視監測監管系統,構建適應新技術發展的立體化信息安全防護體系。
六是,全面增強廣播電視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科技發展戰略和發展規劃研究,重點在廣電媒體云、超高清電視、虛擬現實制作與交互、融合傳輸覆蓋網、TVOS、智能媒體網關、“廣電+”、融合媒體數字版權保護、信息安全等方面開展科技創新研究與試驗,突破關鍵技術,推動廣播電視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到2020年,新一代廣播電視融合媒體技術與標準體系基本建立。
七是,大幅提升廣播影視公共服務科技能力。目前,我國建立了全球用戶規模最大、可管可控的直播衛星集成播出平臺,直播衛星總戶數超過8000萬戶,有效解決了有線網絡未通達地區廣播電視戶戶通問題,并在火車、輪船、飛機上開展了應用試驗。按照中央要求,“十三五”時期,我們要統籌無線、有線、衛星三種技術覆蓋方式,推動實現數字廣播電視戶戶通,不斷完善農村電影公共服務體系,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城鄉、便捷高效的廣播影視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長效機制。與此同時,全面推進國家應急廣播技術標準體系與技術平臺建設,基本建成上下貫通、分級聯動、可管可控、多種手段綜合覆蓋的應急廣播系統,綜合利用有線、無線(調頻、中短波、地面數字電視)、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衛星和農村大喇叭等多種手段,發布應急廣播。
八是,全面提高電影科技創新與應用能力。目前,我國在全球率先完成膠片電影向數字電影的整體轉換,構建了拍攝、制作、發行、放映、運營、管理全產業鏈數字化技術體系,全國影院數字銀幕數量超過3.2萬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符合國際標準的中國巨幕、多維聲、新一代激光光源、數字電影播放服務器等系統的技術研發取得突破性進展,填補了多項電影產品國內空白。“十三五”期間,我們要大力加強電影產業網絡化信息化建設,建立健全電影制作發行放映技術新工藝新體系,加大重點電影制作基地建設,顯著提升國產高新技術格式電影創作數量和技術質量;建立衛星與互聯網相結合、覆蓋全國影院的傳輸網絡,構建基于云計算的內容分發服務平臺,實現從專業影院市場到家庭娛樂市場的數字電影分發傳輸;推動電影產業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積極探索電影與文化、電子商務、金融等行業的融合發展方式,形成電影多樣化放映和運營模式;制定相關電影高新技術標準,發展一批骨干電影民族工業企業。到2020年,電影國際化發行放映技術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影院信息化管理與服務體系全面建成,電影市場技術監管服務體系不斷健全,信息化智能化影院建設初具規模。
最后,王效杰司長呼吁,“十三五”期間,如何加速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加快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轉型升級,是關系全行業可持續發展、贏得未來的重大課題和緊迫任務,也是我們在座各位的共同責任。圍繞以上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我們設立了100個重點項目,希望各位同行、各個企業積極參與,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和支撐作用,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達到世界先進的廣播影視現代傳播體系,為我國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事業全面繁榮、產業快速發展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