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處有什么》讓人意外,這部電影視角獨到、敘事流暢,鏡頭運用和剪輯讓人很難相信是一個導演的處女作。沒有背景、缺少支持,是什么支撐她用了這么多年把這部電影完成?在對王一淳的采訪中,她沒有訴苦、沒有煽情,用平淡的語調講述她創作的故事,但還是能感覺到她的坦誠和堅毅。負責發行的女孩兒在旁邊說“電影能上映就是勝利”,也許這不是一部會賣座的作品,但注定會讓看過的觀眾,度過一個不平凡的夏天。
創作《黑處有什么》之前,都在做什么?
大學畢業畢業之后我做過的工作很雜,做過媒體、廣告公司、影視公司,自己也嘗試過開廣告公司,但都沒有長性,新鮮勁兒過了就不想干了。直到后來生了小孩,在家做全職媽媽,才有時間反復修改劇本,直至開拍。
為什么想到自己導演?
因為也沒什么人愿意導這部片子,我也不認識這個領域的人,所以也沒人投也沒人導,想拍的話所有工作都要自己上。
從鏡頭運用到剪輯,不像是沒有經驗的新人導演?
我自己還有很多不滿意的地方,希望下一次可以彌補自己的遺憾。
電影被稱作中國版的“殺人回憶”,這個宣傳點是你自己想出來的嗎?
完全不是,我對這種說法還感覺怪怪的,很多影迷看到這個開放式的結尾就不由自主的想到殺人回憶,但實際上我們國家這樣的案子不是很多嗎?有這樣一個故事也很正常。
作為一個70末的導演,為什么會想到將背景放在90年代初?怎樣找到那種時代感?
我對九十年代很有感情,畢竟我覺得那個時候年輕,比現在好看,接受新事物也快,很多東西都有更敏銳的感觸,相信很多美好的東西,相應的,也會覺得那個年代很美好。但實際上,如果冷靜、實際的回顧過去,查一下那個年代的資料,就會發現那個時代沒有記憶中那么美好。那個時候有很多簡單粗暴、對個體缺乏尊重的問題,所以我想換一個角度來客觀的回顧一下九十年代。
我查了很多資料,要來了很多人當年的日記,不像現在都發朋友圈來記錄。劇本從02年我爸去世開始寫,但中間有停頓過,畢竟我不是專業編劇或導演,也沒人對我有期待,想寫就寫一寫。
所以反映真實的九十年代,是這部電影拍攝的初衷?
算是吧!因為九十年代過去了,很多人以各種形式懷念它,現在懷舊的題材也很熱的,但是我覺得很多人一懷舊,就進入美圖秀秀的模式,回憶的特別美好,我特別不喜歡這種回憶的態度,不太誠實。我想以一種比較老實的態度做回憶和梳理。
很多觀眾詬病有回憶的青春片,主要基于演員的表現和時代感不足,您是怎樣還原時代的?
這和你的創作初衷很有關系,是迎合集體懷舊,還是認真的做思考?我想我是后者,在確定這點之后,所有道具的選擇和情節的設定,都不是童話式的美好,要直面很多不美好的東西,就會呈現出一種不一樣的質感。
不同觀眾會有不同的解讀,有觀眾會將目光落在時代上,有的落在小女孩的友情等等,你想給觀眾展現的是什么?
我想做的是一個全景式的回顧,這里面有家庭、有學校、有代表權力機關的執法部門,這是九十年代的社會縮影,是一個國營大工廠,這樣的話很多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影子。我沒想把它專門放在成長或冤案上,這都是在時代大背景下發生的故事。因為任何時期的成長都不能脫離大的時代背景,這樣的話才有一代一代的導演拍一代一代的成長,都不一樣。
影片和此前在FIRST電影展上的版本是否相同。和最初的版本相比,都做了哪些刪減和調整?
不一樣,刪減了很多,為了過審沒有辦法,只能接受這些,個人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一百分鐘的片子刪到不到九十分鐘,刪減之后我覺得片長實在太短了,就又補充了一些素材進去。
電影節的時候,據說因為資金問題電影還沒完成全片,最后是怎樣解決的?
是就這樣的,開始只是做完了剪輯,后來入圍了,找來一點錢把顏色調了;提名了,又花點錢,把聲音給調了;得獎了之后,又拿到錢把整個后期做完了。
拍攝花了多久,用了哪些器材?
拍了整30天,用了艾麗莎攝影機。
中國文藝片的市場環境并不好,對于這點有自己的看法和對未來的展望嗎?
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文藝片,看好萊塢大片看膩了,換換胃口,吃點兒清粥小菜。
談一下《陌生人的糖》,有幷馳影業支持,資金不是問題了吧?
這部電影更像是黑處的前傳,但小孩更小,到83年的故事,有點小文藝、小懸疑,不是特別晦澀的作品,又有文藝情懷。